首页 理论教育 拨款标准改革:行政法视角下的研究成果

拨款标准改革:行政法视角下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1986年起采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这种模式是对“基数+发展”拨款模式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将高校的教育经费与其发展计划和招生规模相结合,据此确定经费的投向和投量。自2002年起,对中央部属高校实施“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的拨款模式。高等教育投资可以以财政改革为契机,在项目支出预算中进行绩效拨款试点。

拨款标准改革:行政法视角下的研究成果

随着各国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资金利用效率面临质疑,各国政府不得不把高等教育投资与投资绩效联系起来。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是改革的趋势,高等教育投资制度更注重投资结果和效益。

1.经济背景: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政府高校招生规模增大,导致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愈发紧张。我国政府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高等教育资金的增长速度低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政府财政投资仍旧是高校经费最重要的来源,在政府财政拨款不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资金的利用率是最现实的选择。

2.社会背景:公众问责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在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公共权力行使应当符合经济、效率、效益的原则,社会公众开始对公共权力问责。[21]社会对高等教育问责是要通过汇报、解释等方式,来确保政府部门、社会或个人对高校的经费使用情况及效果进行监督。[22](www.xing528.com)

3.政策背景:国家财政改革的契机。我国高等教育从1986年起采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这种模式是对“基数+发展”拨款模式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将高校的教育经费与其发展计划和招生规模相结合,据此确定经费的投向和投量。这种拨款模式有利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配置。但该模式中投资的依据过于单一和不合理,经费无法反映高校的实际办学成本,不能有效激励高校相互竞争并提高办学效益。自2002年起,对中央部属高校实施“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的拨款模式。高等教育投资可以以财政改革为契机,在项目支出预算中进行绩效拨款试点。绩效拨款的优点在于评估高校的办学效益并将拨款与之挂钩,鼓励高校降低成本,重视教学、科研质量,提高“生产率”。

4.现实背景:高校面临的挑战。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实际运作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同时,现阶段我国高校存在着严重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浪费现象,机构臃肿、设备利用率不高、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等。这些都成为制约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自主权不断扩大,绩效拨款可以通过对“办学效果”的衡量来制衡高校自主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