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学习动机则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则可以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而学习活动的持续又可以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因此,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反过来加强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真、主动以及投入的状态,判断一个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斯迪帕特(1988)认为,教师应该经常通过观察来有意识地识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动机问题。以下是他提出的教师应该经常观察思考的:①学生是否注意教师?②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回答问题?③学生是否迅速开始某项活动?④学生的注意力能否维持到任务最后完成?⑤学生能否坚持自己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看上去较难的问题?⑥学生能否自觉地学习?⑦当确实需要他人帮助时,学生提出这种要求了吗?⑧学生能否按时交作业?⑨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⑩允许选择时,即使有失败的可能,学生能否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⑪学生能否接受学习新东西时难免产生错误之类的观点?⑫当从事不同的学习任务但需要相似的学习能力时,学生是否有相似的表现?⑬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是否一致?⑭学生是否参与课外的一些学习活动?⑮学生学习时是否觉得快乐、自豪、热情和投入?⑯学生能否跟得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⑰即使成绩很好,学生是否仍很努力地去改善?⑱学生能否主动地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⑲在没有奖励或评定时,学生能否努力地去学习?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若一个学生上课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不按时交作业,同时上课过程中也表现出烦躁不安或左顾右盼,则说明这个学生可能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进行了解,并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
(三)内驱力与诱因
内驱力和诱因是构成动机的基本要素,内驱力是指有机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而诱因则是指引起动机的外部因素,指激发个体定向活动的,能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外部刺激和情境。
奥苏贝尔(1969)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①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来的。②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不直接指向学业本身,而是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获得他人的尊敬,或是赢得某种地位,把学业上的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③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是在获得或保持他人认可。赞许是在支持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也不直接指向学业本身,而是把学业上的成就看作是获得赞许或认可的手段。
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所占比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性格、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来自同伴的赞许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渴望满足自己的求知需求,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www.xing528.com)
(四)学生的学习动机分类
学生的学习动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
1.根据学习动机的诱因来源,动机又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好奇、兴趣、自我实现、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责任心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的动机,而家庭环境、师生关系等会引起外在动机。内外动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一定条件下,外在动机会转化为内在动机。
2.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动机和间接的远景动机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活动的直接结果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如“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测验等,这种动机具体,效果明显,但稳定性弱。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如为了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或为社会、国家、民族做贡献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又与个人的志向、价值观相联系,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作用。
3.学习动机分为主导性的学习动机和辅助性的学习动机
人的学习动机虽然多样,但在一定时期,在某个活动上总有一种或几种动机占主导支配地位,这就是主导性动机。它制约着驱动力的大小。时间长短及活动的方向、其他动机则处于从属地位,起着辅助作用,称为辅助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