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协进社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其公益使命是通过开展教育、文化、商业以及艺术方面的项目来推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了解,进而通过跨文化交流加强国际社会的和谐关系。所谓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就是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不向出资人和组织人员进行利润分配,向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成员以外的社会上需要的救助人群提供服务,主要提供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外的准公共产品,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独立组织。[58]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包括大学、医院、公募机构、基金会、智库、慈善组织、环保、民权等诸多机构,它们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非营利组织试图弥补政府与市场的社会功能的局限性,反映了多元化和个人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是建设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的必要前提。华美协进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非营利性组织,它不受制于政府,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通过经营来收回成本并争取盈余,但盈余不能作为盈利分配到个人,而是用于开展社务活动和改善社团服务条件,以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非营利组织,华美协进社在公民社会的沟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往往能成为中美两国社会间加强理解、缓解冲突、推动合作的有效“调解人”和“中间人”,甚至可以凭借自身优势,有效弥补官方外交的某些不足之处。
华美协进社的经费系由“各基金委员会、公司以及私人捐赠负担。本社承管之各种奖学金,则由上述各基金委员会、大学团体及政府机关筹拨之”[59]。华美协进社开展的中美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并成绩斐然,尤与美国各种基金会的资助密切相关。美国素有“小政府,大社会”之称,能够由市场和社会做的事,政府很少包揽。利用基金会的途径推动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事业,比官方机构更加务实、灵活,并且基金会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募捐活动,比政府出面更加有效,也更容易赢得对等的非营利组织的信任。也就是说,基金会作为一种完备的制度,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与前沿性,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和影响之巨,“确实是20世纪美国的独特现象”[60]。作为美国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的新生力量,基金会以造福人类为己任,力图从公益事业角度出发,传播知识与文化,推动美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的霸权地位,同时通过国际活动促进美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为美国赢得世界利益。华美协进社作为非营利性社团,多方募集的赞助资金均围绕社团活动进行,社长率领整个团队倾其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只求活动效果最佳,而非经济的收益与功名的博取。因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收益可能是无形的、久远的,太强的功利色彩根本无益于文化艺术的交流。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机构,争取独立而稳定的经费来源是社团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华美协进社成立伊始,每年从中基会获得25000美元的补助金,改组之后,中基会仍然每年向该社补助一万余元至三万余元不等。如1935年度,华美协进社从中基会获得14000美元的补助金。[61]1936年度,获得补助经费美金6000元。[62]1937年4月30日,中基会第十三次年会通过1938年度预算及补助费方案,华美协进社获得补助费美金6000元。[63]1941年4月17日,中基会第十七次年会通过1941年度补助方案,华美协进社获得公路运输人才训练费等美币18000元。[64]1926年,华美协进社负责筹备的费城教育博览会中国教育展览也获得多方赞助,主要包括中国“教育部美金一千五百元,江南赴赛出品筹备会美金一千元”[65]。
从1933年起,清华大学开始实行留美公费生选拔考试,至1944年,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收了六届132名留美公费生。这些留学生毕业之后均学有所成,在各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并形成一个成就卓著的优秀群体,这也昭示着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制度的成功。清华公费生管理原来由清华设在美国的游美监督处负责,1932年9月,清华大学撤销游美监督处,将清华留美学生管理、月费发放等事务委托华美协进社代管,具体则由社长孟治负责。同时,作为清华庚款基金的驻美管理机构,华美协进社也负责向访问清华大学的美国教授预付旅费。如国际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系教授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曾于1935—1936年应邀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数学系的客座教授,访问讲学历时一年,这不仅是清华校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外科技交流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访问前夕,1935年5月9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致函维纳,表明清华已通知华美协进社“向维纳预付1040美元的旅费”[66]。1944年,清华大学留美公费学生临时管理委员会事务全部交由华美协进社承接管理。社长孟治对于母校以及清华同学会总会提出殷切期望:“对于总会之希望:用各种方法使(1)大家多认识,(2)互助职业介绍,(3)协力成立清高的学问与作事的标准。对于母校之希望:使一切在清华上过学的人都得成全他们的天资及志趣的机会。”[67]
抗战中后期,云南省政府联合西南联大开办了云南省选送留美公费学生预备班,培养了40名留美学子。留美预备班的举办是民国时期云南省派公费留学中投入精力最多,寄予希望也最大的一次留学计划。抗战胜利后,云南省留美预备班学生的学费发给、转换专业等委托华美协进社进行管理。实际管理中是由华美协进社社长孟治与云南省政府委员、省参议员金龙章[68]共同负责,他们通过信函往来商讨处理留美预备班学生管理事宜。(www.xing528.com)
卢芹斋中国教育基金会(C.T.Loo’s Chinese Educational Foundation)自华美协进社成立伊始便提供资助。具体项目包括:第一,鼓励开设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涉及艺术史、中美传统、当代中国、民间传说、地理、历史、语言(普通话和粤语)、文学、哲学、宗教、中美关系等。第二,资助科学调查活动,研究美国华人社团关心的热点问题。第三,兴建了华美协进社图书馆,收录与旅美中国学人有关的书籍、小册子和其他资料。此外,华美协进社还得到了美国亨利·路思基金会、弗里曼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的大力资助。正是因为有了支持社团事业持续发展的这些源头活水,华美协进社才能以积极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舞台上。
然而,作为一个依靠第二批庚款“返还”的一小部分而建立的机构,华美协进社确实从成立之初就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社团的发展也因而历经艰辛。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中,尤以经费问题为著。美国的艺术展大多靠赞助人出资举办,由于华美协进社属于民间机构,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缺乏固定的官方资金支持,也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所以每次展览之前,都需要募集赞助经费。置身异国,支持传播中国艺术的展览并非易事,需要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经费的缺乏必将影响整个展览的进行。展览费用的使用除了涉及美国本土领域的,还包括展品的运输费用,如将展品从中国或欧洲各国运往美国纽约,运费就要付出比纽约其他美术馆更高的额度。此外,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是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型展馆,必然限制艺术品的展出,影响中国艺术的传播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国内政局混乱,国运不济,中国又没有文化艺术赞助的传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华美协进社在国内的资金筹募工作。之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该社与中国大陆完全断绝联系,鉴于此,它只能把目光转向美国政府机关、各种基金会和商业机构。中美正式建交之后,中国政府充分肯定和重视境外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明确提出:只要这些组织的活动对中国人民有好处,中国政府不仅不会限制和禁止它们的活动,而且要通过法律保障它们的活动,保障它们在华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华美协进社之所以能够走到现在,若没有多方的支撑是很难想象的。然而,如何随着事业的发展提高知名度,从而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筹款渠道,发展完善社团赞助机制,仍是华美协进社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