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鼓励美国人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华美协进社史

鼓励美国人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华美协进社史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招生对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此外,还给美国之米尔女子学院1名,英国驻华大使馆前文化专员蒲乐道1名,共计72名。据调查,截至1947年8月18日,共有46名美国学生获此殊荣。中国政府批准设立此项研究金实以激发美国民众了解中国、研究汉学之兴趣为旨归,以期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

鼓励美国人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华美协进社史

自建社以来,华美协进社就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联谊会文化沙龙、民俗活动、学术讲座、夏令营、实物展览、影片观赏等,吸引美国民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需求,华美协进社中文学院面向公众开设了一些体现中国特色文化的课程。招生对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新增设的第一门课程是中国绘画,应广大家庭主妇的要求,随后又陆续增设中国烹饪与美食课程,这些课程逐渐成为广受学员欢迎的课程。随着美国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日益高涨,华美协进社的语言培训项目成为美国大学以外的最大语言项目之一,从1930年代的只有几个班的课程,逐渐发展为拥有四五百名学生的成熟项目,开设汉语读写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班级,课程内容包括中国普通话粤语的读写培训,同时,华美协进社的语言部还组建了一支高水平、敬业的教师团队。华美协进社相继开设的初级班课程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概况、教育制度、中文、书法、文学、旅游、戏剧电影、绘画、音乐、舞蹈、太极拳。太极拳国美食烹饪等课程,并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短期培训班;高级班课程主要是关于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研讨会,内容涉及儒释道及其信仰、中国文学史、古典小说、戏剧与诗歌,旨在消除中西方文化上的隔阂与国际交往中的偏见,还原真实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其中,太极拳课程主要向学员介绍中国传统的武术项目、体育运动项目与健身项目——太极拳。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性地创造出的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具有动作圆活均衡、柔软放松的特点,对防病健身有较好功效,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养生活动之一,在世界各地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华美协进社也曾经举办过一次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别讲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同西方园林艺术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价值,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为加深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中国教育部于1944年特在美国、英国、印度三国设有中文系或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14所著名大学设立“中国文化奖学金”若干名,以激发外国青年研究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之兴趣。首批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6所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印度的加尔各答国际大学等10所高校设奖50名,每名每年金额为1500美元。后来在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各增设5名。此外,还给美国之米尔女子学院1名,英国驻华大使馆前文化专员蒲乐道1名,共计72名。据调查,截至1947年8月18日,共有46名美国学生获此殊荣。[48]1946年,中国亦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6所大学,设立中国学术奖学金,每校规定5名至6名,研究有关中国问题,包括文化教育等科目,一切研究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

为酬答“美国军人在中国服务颇有成绩”,中国政府自1946年设立“中国战区美军奖学金”[49],每年共10人,每人每年奖学金为1500美元。他们可以在中国或美国接受三年的中国文化教育,“此举目的,在促进研究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化,并加强认识中国生活与问题”[50]。受中国教育部委托,华美协进社负责上述奖学金的管理与评选工作。评选委员会成员包括:胡适(北京大学校长)、赵元任(哈佛大学教授)、富路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顾临(中基会董事)、孟治(华美协进社社长)。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对于研究成果突出者,可以连续两年或三年获得此项资助。获得资助者第一年将在美国学校研读,第二年与第三年将继续在中国各大学深造。1946年9月26日,颁奖仪式在华美协进社举行,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向10名获奖者颁发奖学金,并即席致辞,他指出:

中美人民同舟共济,和平共处,这种友好关系已成为两国交流的主旋律。此次颁发研究金旨在鼓励获奖者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观念与理想,透视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简言之,即深入体察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教育部设立该项研究金之初衷所在。

然而该项研究金所提供之数额及获奖人数毕竟有限,因此难免存在诸多缺憾。中国政府批准设立此项研究金实以激发美国民众了解中国、研究汉学之兴趣为旨归,以期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往来。

我所论及的相互理解,不单指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如气候特征、四季更迭、土壤性能、农产品特点、山脉轮廓、河流走向等,也不囿于政治经济局势,公共场所寺庙或校舍之建筑风格,农田与地产之规模大小以及商店与工厂的外部形态,更不限于两国人民对彼此传统习俗的相互悦纳。了解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外显特征固然重要,且颇具情趣,但是只有深入了解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理想追求,尤其是精神实质,才能真正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51]

10位获奖者名单如下:

密尔顿·J.克拉克(Milton J.Clark),曾任陆军上尉,在纽约大学从事汉学研究。

罗伯特·J.克拉克(Robert J.Clarke),曾任陆军技术士官,在耶鲁大学学习汉学与东方历史。

唐纳德·L.基尼(Donald L.Keene),曾任海军预备役部队上尉,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汉语与日语

弗兰克·A.吉尔曼(Frank A.Kierman),曾任海军陆战队预备役部队上尉,在华盛顿大学学习汉语与东方历史。

乔治·W.马乐理(George W.Mallory),曾任陆军士官,生于中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与哲学。

马丁·E.奥尔良(Martin E.Orlean),曾任海军陆战队预备役部队第一上尉,在耶鲁大学学习汉语与远东历史。

陆斯恩·W.蒲艾(Lucien W.Pye),曾任海军陆战队预备役部队第二上尉,生于中国,在耶鲁大学学习中国历史

迈克尔·C.罗杰斯(Michael C.Rogers),曾任海军陆战队预备役部队第一上尉,在加州大学学习远东历史与俄语

罗伊·E.德勒(Roy E.Teele),曾任海军少尉,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汉语。

小乌尔班·G.怀达克(Urban G.Whitaker),曾任海军预备役部队上尉,将在加州大学学习中国历史与文化。[52](www.xing528.com)

1947年1月27日,华美协进社授予102位美国工商界领袖荣誉称号,表彰他们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颁发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感谢他们在战时向中国提供援助的信函,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总经理罗伯逊(A.W.Robertson)先生与曾在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兼美军司令的魏德迈(A.C.Wedemeyer)分别代表工商界领袖与特邀嘉宾致答谢辞。顾维钧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仪式所产生的良好气氛和这么多美国工商界到会代表的友好态度,说明这次聚会的效果极好。有些宾客不远千里,来自美国西海岸。这些聚会的效果似乎比耗资巨万的宣传更为值得。”[53]

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于1966年成立,是纽约唯一一家以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为主旨的非商业性展览中心,基本每年举办春秋两次展览:一般是春季的3月份开始,展览中国古代的艺术品;秋季的9月份开始,展览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品。展品主要由国际知名艺术家提供或创作,内容涉及中国绘画、书法、建筑、装饰艺术、民间艺术纺织品摄影作品等。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曾多次得到《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高度评价,许多学者也在学术著作中深入探讨展览内容。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贺蓝德·考特(Holland Cotter)认为,以他数年来的观察,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持之以恒地创造出纽约最好的亚洲艺术展览,上等的艺术品、精美的图录和陈列,尽管场地小,但是以小见大,不需要再看别处了。[54]“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华美协进社能够长年坚持不懈地举办小型中国艺术展览,这是它在纽约市艺术展馆中独领风骚的主要原因。”[55]

此外,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还融入了艺术教育。首先体现在展览过程中,美术馆利用图册、讲解、视频等方式对观众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并通过与观众互动激发兴趣、引导欣赏、分享感受。展览结束后,鼓励观众写下自己的体会、理解、期待以及问题,使观众的收获不仅仅单纯停留在馆内的视觉享受上,还能触及内心,让他们伴随着触动和思考走出场馆。其次,专门设立了艺术教育培训课程,组织有兴趣的观众亲自体验中国书法、版画、彩陶等的创作过程,寓教于乐,进一步深化展览的文化思想,从而使更多的人关注、了解中国文化与艺术。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的这种艺术教育既是有形的、可见的,又是无形的、滋养的,不仅有专业性的知识,而且也有生动活泼的生活体验,这是综合性、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艺术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乃是艺术之幸事、观众之幸事。

翁同龢的五世孙、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与鉴赏家、艺术家、华人社会活动家翁万戈,1918年出生于上海,一生醉心于中国文化,爱好艺术,主要从事绘画、摄影工作,并专心致志整理翁同龢所传书画、碑帖等,收藏精品数量甚众。所谓翁氏收藏,经翁同龢精心挑选,逐步积累,而蔚为大观。到翁万戈先生已经是第六代,仍继续延续着家族藏品传承守望的使命。翁万戈在20世纪80年代曾先后担任华美协进社社长、名誉社长、艺术委员会主席等职。他早年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于1938年8月赴美,在以工程著称的普渡大学留学,并获该校工程学学士与硕士学位

自1941年起,翁万戈先生通过一种能把他在工程方面的训练和艺术的爱好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电影,开始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在华美协进社社长孟治先生的引荐下,翁万戈曾在纽约的哈蒙基金会学习研究电影技术。1943年1月,翁万戈被任命为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的顾问,负责美国援华电影标题的翻译和注解,完成了美国农业部及其他部门提供的50卷轴无声电影的翻译工作、100卷轴电影的配音任务。数十年来,他参与拍摄和独立制作了数十部中国教育片与纪录片,如《中国之抗战》(The Battle of China:Assault on the Great Wall Why We Fight)、《我们为中国而飞翔》(We Fly for China)等。其中,翁万戈于1972年拍摄制作的《中国佛教》在1973年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奖。此外,翁先生还曾创办两家公司——中国电影器材供应公司以及中国电影照相器材供应公司。翁万戈在华美协进社任职期间,该社举办了一系列规模不大但别具特色的中国艺术展览,如中国古代善本书展、宜兴紫砂壶展、中国古建筑展、中国竹雕展等。而这些展览的目录,也成为关于这些艺术最重要的英文著作。

1940年代以来,华美协进社正式出版的中国艺术品展览图录主要包括:《中国玉雕展览》(1946年)、《马丁·肖恩夫妇收藏中国鼻烟壶展览》(The Collection of Mr.and Mrs.Martin Schoen,1952—1953年)、《商代艺术》(1967年)、《中国艺术精选》(1966—1967年)、《中国艺术中的飞禽走兽》(1967—1968年)、《中国园林艺术》(1968年)、《千年中国玉雕》(1968—1969年)、《中国画珐琅器》(1969—1970年)、《宋元时期扇面》(1970年)、《明代瓷器》(1970—1971年)、《中国织绣艺术——缂丝》(1971年)、《早期中国金银器》(1971—1972年)、《中国外销瓷器》(1973—1974年)、《水牛城科学博物馆藏古代中国玉雕》(1975年)、《中国民间艺术》(1976—1977年)、《早期中国艺术小品》(1977年)、《宜兴紫砂》(1978年)、《中国宫廷刺绣》(1978年)、《中国瓷器的起源》(1978—1979年)、《汉代艺术》(1979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品图录》(1979年)等。其中内含瓷器、玉器、书画、竹雕、青铜、紫砂等诸多中国艺术品门类,展品主要来自美国的博物馆和收藏家,其中竹雕、宜兴紫砂以及珐琅器等展览均为著名展览。

这些展览在美国社会广受欢迎,媒体也进行了许多报道,以1973年10月27日《纽约时报》对中国外销瓷器展览的报道为例:

中国大厦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外销瓷器展览

李达·雷夫(Rita Reif)

关于中国瓷器贸易的传说正如北京盛宴一样令人称道,广为流传。克莱尔·李·康贝勒(Clare Le Corbeiller)夫人在位于东65街125号的中国大厦中国美术馆负责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并就此编写了展览图录,从而使中国美术馆一度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此次展览活动从1月27日开始,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是近年来华美协进社举办的又一次艺术盛会。

一方面,许多展品的历史均可追溯至16~18世纪,通过海上贸易,这些精美的瓷器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七国、美国与墨西哥,但是从未公开参展;另一方面,通过仔细参观李·康贝勒夫人负责举办的中国外销瓷器展,认真阅读她编写的展览图录,心中关于中国瓷器的迷惑与不解便烟消云散。

试以此次参展的历史最悠久的瓷器为例,这是一尊16世纪的中国古典瓷器,表面绘有凄凉的离别场景、宗教图案,并有题字。这个瓷瓶是专门远销葡萄牙市场的,集中反映了中国工匠艺人开始吸收采纳西方雕塑钱币的创作风格。该瓷瓶表面也绘有基督教图案,因为购买者为耶稣会信徒,由此可见,传教士在东方不仅从事传教活动,而且参与海上贸易。

到18世纪,中国瓷器更是闻名遐迩,中国也因海上贸易获利颇丰。当时,中国的瓷器制造已经很少保留古典风格,而是更多地采用欧洲制造技术。具有这种中西合璧特色的展品有模仿银制圣餐杯制造的巨型水杯,体现威尼斯风格、带有两翼形把手的洋葱花瓶(这种带有两翼形把手的创作风格在20世纪毕加索的陶瓷制品中得以再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艺术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各种瓷器精品层出不穷,同时,也越来越难辨别出欧洲出产的瓷器所体现的东方特色与蕴含的丰富哲理。由此看来,人们便不难理解为何中国与法国、德国、英国之间的瓷器贸易越来越少(此次展品也包括英、法、德等国的一些瓷器)。当时的国际贸易竞争相当激烈,西方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贸易,严格限制瓷器进口数量,同时也对来自东方各国装有名贵茶叶的商船予以抵制。

纽约艺术大都会博物馆西欧艺术分馆副馆长李·康贝勒夫人全力以赴收集各类相关艺术品,如:纯灰色装饰画(采用雕刻的艺术风格)、瓷玫瑰(吸收法国里摩日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漆器创作风格)。18世纪由能工巧匠精制的瓷器珍品包括:装饰精美、色彩艳丽的锅盘,一个绘有哥本哈根街景的盆子。参观者一旦看到这些半透明的精美瓷器,就会被其无与伦比的华美所倾倒。[56]

1973年,华美协进社发起美国华人社区研究与行动计划(Chinese-Ameri⁃can Community Research and Action Project),探讨在美国的多元社会中,美籍华人及其在美国建立的华人社区经历的社会冲突与融合,了解在美国土生土长,以及由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赴美的华人的不同面貌,以促进美国民众对华人的了解。

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商业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华美协进社的社务活动也有所拓展,目前已经逐渐致力于推动中美两国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经常就相关问题开展具有开放性和建设性的交流和探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积极作用。正如2003年12月当选为华美协进社董事长的甘维珍(V.A.Kamsky)女士所言:“华美协进社已经得到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特许与授权,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具有创新性、高质量的项目与活动课程,教育、文化传播与艺术和企业活动是我们关注的三个核心领域。”[57]华美协进社已深深意识到只有通过开展互利互惠、立足中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经贸往来,中美两国才能加深跨文化交际上的相互理解,而这种跨文化理解将有力地巩固全球睦邻关系。作为沟通交流的使者,华美协进社可以让中外文化、东西方文明找到和谐相处的方法,使全球华人既学会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别人的文化,又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理性、坦然地面对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赞赏、质疑、批评和指责,最终让中外不同文明之间通过对话达成理解和共识。这就是华美协进社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