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协进社由杜威、孟禄、胡适、郭秉文等一批蜚声国际的学者大家,以增进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为使命而创立,其宗旨在于通过教育、文化、艺术以及商务项目推进对中国的深刻理解,进而促进全球社会的和谐。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乃至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华美协进社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董事会求社会赞助、协助校务的经验,改组之后着手建立了由中美人士合组的社团董事会与顾问委员会,其成员都是来自中美两国的教育界、文化界、实业界甚至政界的社会名流,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素养、出色的管理才能,而且作风正派,具有发展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为社团服务,对保证社团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推动社团规模的扩大都具有重要意义。社团董事会与顾问委员会不仅加强了社团与政府、教育文化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华美协进社的知名度,而且为华美协进社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中美两国政府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提供了极大便利。
华美协进社的“政策由董事会负责主持,诸董事由中美两国名流担任。社务由社长负责,协同一班行政人员管理之。社长下设:学生部、实习部、文化部、中文部、编辑部、会计部及交际部。……本社特设下列各委员会:一、华美协进社顾问委员会;二、国立清华大学留美学生委员会;三、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四、美国国务部奖学金委员会;五、中国留学生战时计划委员会;六、云南省留美公费学生留学管理委员会;七、留美学生及实习生招待委员会”[1]。华美协进社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个人、基金会、企业、政府部门的捐款,华美协进社通过授课、讲座、展览等获得的经费与门票收入。
1930年1月,华美协进社改组之后的首届董事会成员包括:
保罗·孟禄,董事长(President of Institute’s Board of Trustees),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研究所主任,中基会副董事长。
W.默里·克兰夫人,副董事长,城市官员。
姚叔莱,副董事长,通运公司纽约分公司的经理。
欧尼斯特·K.莫(Ernest K.Moy),秘书,外国新闻通讯协会会长。
胡美,临时秘书,纽约医学研究院与医院主管、执行副院长。
D.E.都迪,会计,美国化验公司副总裁,总经理。
爱德华·C.卡特(Edward C.Carter),太平洋国际学会名誉秘书。
格罗法·克拉克(Grover Clark),远东事务顾问。
斯坦芬·杜根,世界教育会联合会会长。
华特·H.马乐理,对外关系协会总负责人。
亨利·基拉姆·墨菲,中国政府建筑顾问。
埃德温·R.A.塞力格曼(Edwin R.A.Seligman),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F.刘易斯·斯拉德(F.Louis Slade)女士,城市官员,当时在华。
J.A.L.华德尔(J.A.L.Waddell),中国政府特聘工程师和顾问,当时在华。
唐纳德·M.布罗迪(Donald M.Brodie),查理·R.克雷恩(Charles R.Crane)办公室负责人。
郭秉文,中国国民政府工商部国际贸易局局长,国立东南大学创始人与首任校长。[2]
1930年1月,华美协进社改组之后的首届顾问委员会委员包括:
朱利安·阿诺德(Julean Arnold),美驻华商务帮办。
乔治·H.布雷克斯里(George H.Blakeslee),克拉克大学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教授。
亚瑟·E.波斯特维克(Arthur E.Bostwick),圣路易斯公立图书馆管理员。
福莱柴尔·S.布拉克曼(Fletcher S.Brockman),美国远东友好促进委员会干事。
威廉·H.布什(William H.Bush)夫人,美中友好协会的创始人。
张嘉璈,中央银行总裁。
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
陈光甫,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
蒋梦麟,教育部长。
约翰·杜威,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
朱丽娅·艾尔斯渥兹·福特(Julia Ellsworth Ford)夫人,作家,中国社社长。
西德尼·戴维·甘博,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
杰罗姆·D.格林(Jerome D.Greene),太平洋国际学会与太平洋议会主席。(www.xing528.com)
顾临,北京协和医院董事、洛氏基金会中华医药董事会驻华代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
拉斐尔·荷曼(Raphael Herman),荷曼-朱尔敦(Herman-Jordan)和平计划的发起者。
胡适,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洪业,燕京大学教授。
孔祥熙,实业部长。
肯尼斯·S.拉特里特(Kenneth S.Latourette),芝加哥大学东方历史学与神学教授。
李先生,外交部次长。
刘湛恩,沪江大学校长。
梅贻琦,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
约翰·H.穆德(John H.Mott),世界基督教青年会协会主席。
弗德力克·彼德逊(Frederick Peterson),医师,作家。
宋子文,财政部长。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校长。
孙科,建筑部长。
R.B.范·克莱恩斯密德(R.B.Von Kleinsmid),南加州大学校长。
王宠惠,前外交部长。
王正廷,外交部长。
A.L.华纳谢斯(A.L.Warnshius),世界教会评议会干事。
雷伊·李曼·韦尔伯(Ray Lyman Wilbur),太平洋国际学会主席,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校长,美国内政部干事。
玛丽·E.伍理(Mary E.Woolley),蒙特·荷由克学院院长。
颜惠庆,前国务总理。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总干事。
杨先生,中国驻纽约总领事。
余日章,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
任鸿隽,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秘书。[3]
1930—1967年期间,先后担任华美协进社名誉社长的社会名流包括:张伯苓、施肇基、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司徒雷登、史汀生、魏道明、伍朝枢等。[4]
在孟治的运作下,华美协进社拥有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董事会与顾问委员会的强力支持,克服了美国大危机的不良影响,度过了困难时期,依靠华美协进社自身精干的职员班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大厦”的成立在华美协进社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945年12月1日举行正式开幕典礼,出席人员包括“魏道明大使夫妇,亨利·路思义氏及中美文化界、教育界、出版界等人士共六百余人”[5],“颇极一时之盛,大会由华美协进社董事长马罗瑞氏任大会主席,请胡适之博士讲演‘留美学生对于中美关系之贡献’,演讲后由华美协进社社长孟治先生领导来宾参观留美中国学生历史照片展览,及我国陶器展览”[6]。
随着华美协进社的不断发展,其人员逐渐演变为三大部分:董事会成员、办公人员与教师。1946年,华美协进社的职员主要包括:“孟禄——社长,刻拉因夫人,肖特威姚先生——副社长,休谟——秘书,白拉德——会计,孟治——总干事”[7]。1947年,华美协进社“董事会主席为穆里(Mallory)先生,社长为孟治博士,董事会诸董事为中美名流担任,胡适先生、张伯苓先生、亨利·路思(Henry Luce)先生等皆为现任董事”[8]。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华美协进社董事会成员皆德高望重之士,无形之中还具有道德的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华美协进社的人员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美国人在该社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美两国政府及各界知名人士与该社的关系日趋淡化。由于筹资渠道有限,以及缺乏在中美两国颇具声望的核心人物,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团功能的发挥。在华美协进社的教师队伍中,中国学者占绝大多数,他们活跃在中美关系的民间领域。如果说中美关系确实特殊的话,那么,中美交往中的民间领域应当是其重要的表征。[9]尤其是在教育、文化交流方面,中美之间的非官方往来积极广泛而又富于活力。长期以来,中美民间教育、文化交流在质与量两方面都超乎中国与其他国家。
华美协进社的中国成员绝大多数为美国文化认同者,“以美为鉴,谋祖国富强之路,这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所苦苦求索的主题之一”[10]。有鉴于此,他们对鼓呼留美教育,传播美国先进文化产生了神圣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民族主义和“根”的归属感,总是中国学者共同的思想和心态,具有一定的美国教育背景的华美协进社中国成员当无例外。对于华美协进社美国成员而言,他们并没有带着西方人的傲慢和西方文化的优越感,而是重视、尊重中国文化,他们对中国人民除怀敬仰之情外,更多的是真诚的友善,并把这一切都融入华美协进社的方方面面。他们希望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一些答案、一些有益的启示。他们相信:教育、文化的交流会促进相互的了解,了解会增进友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