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功能,在中美两国各大博物馆与艺术协会的大力协助下,华美协进社组建了艺术委员会(Art Committee),在“中国大厦”设立艺术精品陈列室,用于不定期地举办中国艺术展览,架起了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桥梁。1944年12月1日,在庆祝“中国大厦”成立的开幕式结束之后,华美协进社在艺术精品陈列室举办了从中国汉代到宋代的陶瓷珍品展览。此外,由姚叔莱先生提供的唐代彩釉骑马俑及其亲自装裱的四幅中国传统的石刻摹拓壁画也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中国传统的石刻摹拓壁画为浅浮雕艺术品,原存于山东省的一个祠堂,用以纪念汉朝末年(约公元150年)的吴氏家族。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即4000年以前,绢帛与纸张尚未成为人们的日常书写工具,大事记载主要依靠石刻与骨雕,石碑往往树立在公共场所供人阅览,因此,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图书馆出现于中国,后人称之为“碑林”。为了临摹碑刻文字,人们总是先在石碑上刷一层墨汁,接着在其表面覆纸一张,然后进行适当的敲击,这种方法最初广泛用于临摹古籍。因此,石刻摹拓作品既体现考古价值,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大厦”有幸获得吴氏石刻摹拓作品真迹与一部影印书籍(珍藏于华美协进社图书室),该书于1893年在巴黎出版,由沙畹(Edward Chavannes)[25]收藏,他在扉页中写道:“本书完成于中国两汉时期,由皮埃尔家族收藏。”在过去的150年中,许多珍藏于中国各地祠堂的石刻摹拓作品流失海外,从而使世界各地的汉学家有机会了解这些艺术作品。然而,它们在美国却属罕见,只有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与剑桥福格博物馆有少量收藏。
为了纪念吴梁(音译),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他修建了祠堂。根据12世纪树立的一块纪念碑,人们可以看到以下记载:“为表孝心……他们精心挑选石料……他们择取了完美无瑕、光洁平整的石料,由能工巧匠精心雕刻碑文与图案;吴氏的碑文如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杰作将流芳千古,激励后人。”如今此预言在很大程度上已变为现实,这一点远远超过了吴氏的梦想。
碑文很少涉及吴氏家族与当时的历史,而是主要记载历代相传的神话故事与历史图解,其中包括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些典型代表,如“原始夷族部落、海怪、翼龙、中国古代帝王、彪炳史册的英雄、恪守妇道的女杰”。[26]
同时,华美协进社还展出了1847—1944年间关于中国学生负笈美邦的历史图片与原始资料,主要包括:容闳的一封书信,部分早期中国留美学生的快照与签名。他们学成归国之后,大多成为国内的知名人士,如宋美龄(后来成为蒋介石的夫人)初入卫斯里大学的一张照片,来自艾姆赫斯特(Amherst)的费厄林(Fearing)及其家人与梁敦彦长达17年共延续了两代人的来往书信精选。
20世纪40年代,该社负责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中国艺术品展览包括:
1945.2.16—3.10中国漆器展;(www.xing528.com)
1945.12.3—1946.1.15关于动物与鸟类的中国青铜制品展;
1946.4—5中国玉器展;
1946.12.2—1947.1.5中国明朝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艺术品展;
1947.4.28—5.31中国牙雕、骨雕艺术品展。[27]
这些展览为美国朋友深入理解中国艺术品创作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由于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只有尽可能地交代清楚展出作品的文化背景、增加相应的辅助手段,才能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达到自如地理解和沟通的目的。
自1948年2月5日起,华美协进社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开始举办以“中国实况”为题的系列公开演讲或艺术义演,邀请“中国在美著名之历史家、教育家及艺术家等,分别对中国之历史、文学、哲学、法律、艺术、文化及教育发表演讲。此项连续演讲将由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之我驻美大使顾维钧开始,顾氏将对‘中国实况’作一介绍”[28]。其他演讲人及其题目包括:张彭春的《论中国教育及文化》、前经济部次长何廉的《中国经济发展》、赛珍珠女士的《讨论中国社会生活》等。通过华美协进社渠道丰富、扎实有效的努力传播,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由衣食住行的器物层面,逐步深入文化的精神层面,中国标志更加丰富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