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协进社自从1926年成立以后就秉持跨文化理解有助于建立并巩固全球社区的信念,致力于加深美国公众对于中国的了解。1942年,菲力普斯·格林(Phillips Greene)夫妇回到自己的家乡——新泽西州的蒙特克莱,他们曾在中国的雅礼大学担任教师。令他们感到十分诧异的是,在家乡,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仍然对中国和中国民众存在诸多误解。鉴于此,他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学校教育和师资培训才能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于是就向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现在的蒙特克莱州立大学)院长哈里·A.斯普拉格(Harry A.Sprague)提出这一建议。格林夫妇与斯普拉格博士曾经听闻胡美博士谈及华美协进社的种种业绩。因此,为了“加深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以期进一步意识到中美两国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需要”[4],从1944年起,华美协进社决定在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开设关于中国文化暑期班(Summer Workshop on China),时间一般为6月底到7月初,历时约两周,每天的上课时间从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4点结束,晚上通常安排讲座、音乐会、舞会以及电影赏析等活动。华美协进社聘请的指导教师个个学有专长,为了促进学员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教师们非常注重日常搜集、整理与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材料,如:幼儿园教师学习手指游戏与中国童谣;小学教师学习在算术课上如何教二年级的孩子使用算盘,并向孩子们系统介绍中国的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喜庆节日、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常识;高中社会科学教师学习如何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国际关系融为一体;高中英语教师学习如何比较中西方的诗歌与小说;所有教师都要学习中国音乐与艺术方面的知识。学员主要是新泽西州的中小学教师与大学生,大多是女性,有些比教授年纪还大,但都对中国文化十分热忱,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也很热闹。具体管理工作由华美协进社社长及其助理负责。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为研修班学员提供以下设施与服务: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以及专门供应午餐的自助餐厅,并委派一位社会学教授担任学院与华美协进社之间的协调员,具体负责评审学员的论文、设计,检查作业,就学员能否获得结业所需的3个学分发表决策性建议(教育委员会批准该学院可以在每一门培训课程结束之后给学员3个学分)。
两年之后,华美协进社在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开设的研修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教育官员与学者纷纷对此予以褒奖。
国家教育部对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与华美协进社在过去两年中的精诚合作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充分肯定。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渴望接受这种培训,以便进一步了解世界友邦。
约翰·H.包斯哈德博士
(John H.Bosshart)
新泽西州教育委员会
华美协进社开展的活动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改善,它的创立应被视为对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的直接贡献。我们勇挑教授《国际关系与世界一体化》的重担,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果没有华美协进社举办的这些培训,就无法深入系统地分析、教授世界历史、世界文学,以及从事当代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研究。
哈里·A.斯普拉格博士
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院长
(国际教育重建委员会)
倍感荣幸的是:近年来,我在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与华美协进社,进行了多方面的接触,结识了该社的许多指导教师,并对他们开设的培训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开设中国问题研修班这一新颖、便捷的有效途径,学员们获得了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机会。该研修班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指导教师与工作人员皆由中国学界知名人士担任。聘请外国教授与学者介绍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收效甚巨,对于该研修班邀请众多中国学术名流担任指导教师,其收效更是不言而喻的。
C.O.阿恩德特(C.O.Arndt)
(曾经担任美国教育部远东教育问题方面的高级专家)[5]
不少学员也结合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在培训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
华美协进社永在我心中,它启迪了我的智慧,照亮了我的生活。通过认真学习,并与中国学界名流保持密切接触,我对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国家及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幸甚至哉!
维珍妮亚·G.科林斯(Virginia G.Collins)
我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而,只有华美协进社开设的这些培训课程才能够真正激发我的兴趣。结束培训之后,我将返回原来工作的学校,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以唤起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
珍妮特·N.戴维斯(Jeannette N.Davis)
此次培训颇具创新精神,且成效卓著,这是一次令我终生难忘的教育活动。让我们齐心协力,争取使华美协进社弘扬的“天下一家”理念遍布美国的各个角落。
摩里恩·W.伊顿(Maurine W.Eaton)
通过参加华美协进社举办的培训活动,我接触到了许多新指导教师,他们治学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培训过程中,他们不仅为我们答疑解惑,而且让我们了解了许多背景知识,最终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显著效果。
以前,我只认识一名美籍华人,通过此次参加培训,我结识了不少华人。现在,我觉得自己对中华民族及其思维方式、生活哲学已有了进一步了解,我衷心地希望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此项培训为跨文化领域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布兰·维兰齐(Blanche Vilanch)
帕特逊友协(The Paterson Fellowship)副会长暨策划主任
(该组织旨在增进社区民众的相互了解)
参加此次研修班的收获绝不亚于赴华从事实地考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能比后者更胜一筹。像我这样的普通游客鲜有机会在中国结识这么多精通英汉两种语言的中国学者。我尤其喜欢这些东方人特有的机智和幽默。
爱丽丝·利德(Alice Reid)[6]
1948年6月28日至7月10日,第五期暑期文化班如期举行。“主持人为华美协进社社长孟治及该社文化部主任陈福田,经已聘请下列各位讲授:燕京经济系教授郑林庄,哈佛大学访问教授钱端升,燕京历史系教授洪威廉,音乐家李抱忱,联合国代表团顾问林侔圣,耶鲁大学语文教员王方宇,哈佛中文系助教(As⁃sistant Professor)杨联陞,清华历史系教授孙毓棠。讲授内容为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教育及中国语言等。除讲演外并有讨论节目,此项节目由陈福田及黄奉仪女士主持,并已邀请女画家张崐仪,女声乐家高芝兰、王方守及杨联陞领导讨论。该文化班主要目的在使美国教员对中国有正确知识及认识,从而可以教育美国中学生及小学生,使之了解中国对世界文化之贡献。”[7]
华美协进社举办暑期文化班的时间长达15年之久,衡量其真正绩效,莫过于接受完培训的学员能否将所学知识积极转化和运用于教学实践。杜丽丝·福克斯(Doris Fox)夫人是帕塞伊克县纪念初中文法学校的教师,自从参加培训活动之后,她对中国艺术进行了潜心研究,在她的极力倡导下,新泽西州率先为中小学生开设了中国艺术课程。学校在已设的为期10周的各种兴趣班的基础上,增设了中国艺术兴趣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不同的班级。因为中美两国在文化艺术传统与发展方面存在诸多本质性的差异,所以广大师生无须刻意模仿中国艺术家的技能技巧或独特风格,孩子们可以在艺术的天空中尽情翱翔。与此同时,他们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以所学的中国艺术为基础。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中国人的生活,而且培养了他们对中国艺术的鉴赏力,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艺术创作原理。
杜丽丝·福克斯还把孩子们的艺术作品精心收集,并举办了一次展览会。其中,有些孩子对中国艺术情有独钟,他们的作品经过10周的反复酝酿、精心打磨,堪称同龄人中的上乘之作,此次活动展出了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绘画、雕塑、海报等,主要描绘中国人日常的生活起居等。孩子们对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非常感兴趣。在这些故事的启发与引导之下,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作,尽情发挥。展览会也陈列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中国小雕塑,这些小雕塑以黏土为主要原料,在学校的干燥室里描绘、烧制而成,佛祖与罗汉的头部塑像则由黏土与混凝纸烧制而成。此外,展出的还有许多关于中国龙的绘画作品、中国名人肖像、寻常人家及其家庭生活速写,这些画主要采用蜡笔、水彩绘制而成。展厅内的一面墙上画满了孩子们对中国艺术的创意想象,苍劲挺拔、直插云霄的树木表现了中国国画的典型特色。此次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一个与肩同高的屏风上绘有蓝黄两色的不同色调的有机组合,分别代表中国的蓝天、碧水、绿树与黄色的小鸟。
T.M.罗杰(T.M.Rodger)夫人也曾在暑期文化班接受培训,结业之后,她于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日)在帕特逊中心高中举办了一次集体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中国文化艺术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并就此发表演说,内容可以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风俗、工业、民族、文化、教育、政府、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来自这所中学的9名学生组成了演讲小组,他们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怀有浓厚兴趣,并在演讲中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演讲结束之后,T.M.罗杰夫人接着组织了一场小组辩论赛。她曾在写给华美协进社的一封信中说道:
坐在听众席上的广大学生被演讲者的精彩陈词所感染,他们不仅摒弃了以往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排斥与漠然,而且对它充满了向往之情。活动结束之后,当我们同校长等人离开礼堂时,师生们纷纷要求今后多多举办此类活动。能够为中国与华美协进社尽绵薄之力,我们感到无比荣幸与自豪。[8]
从此,中国文化之传播犹如星火燎原,迅速扩展至整个新泽西州。赫肯色市的广大师生及家长专门腾出一周的时间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全市各大学校为儿童与成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露天聚会,并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同时也邀请中国学者到7所中小学进行演讲。这些演讲者为学生们演唱中国歌曲,讲中国故事,详细讲解中美两国的异同之处,介绍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与喜庆活动,阐释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与生活理念。孟治博士曾在该市举办的首届活动上演讲《中美文化交流百年回顾》。华美协进社还不定期地出资举办一些流动展览,内容包括刺绣、服装、鞋类、餐具等,此类展览在全国巡回展出的时间长达10年之久。
来自新泽西州的各大团体组织纷纷前往“中国大厦”参观访问,观看电影展播,品尝中国饭菜,欣赏茶道,聆听名家演讲。1946年春,纽约博物馆举办了华美协进社成果回顾展,有2500多名来宾参观了此次展览。
为了支持华美协进社更好地开展工作,赫肯色市的一个教师团体制订了一则关于推广中国文化艺术的学校活动计划。不久,参加此次活动的全体师生被邀至华美协进社录制广播节目,详细讲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全球最著名的汉语广播机构“美国之音(The Voice of America,VOA)”在转播此次节目时指出:“作为这次节目的主持人,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向听众讲述心目中的中国。”节目内容包括中国谚语、地理概况、历史回顾以及孩子们用中英文演唱的中国国歌与中国民歌。1948年圣诞节期间,该节目在中国进行转播。
圣诞广播(www.xing528.com)
这是一次中英文广播节目,由来自新泽西州赫肯色市州立街道公立学校的7年级与9年级学生主持,此外,他们还用中英文演唱了中国国歌与两首民歌。“美国之音”在圣诞节期间重播了此次节目。
一场融戏曲、哲学、艺术于一体的展览活动在美国举行
昨晚,帕塞伊克女子学院俱乐部成员在该校礼堂举办了“中国之夜”活动,内容包括中国艺术品展览、中国哲学讲座、根据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改编的英文剧本《王宝钏》(Lady Precious Stream)。其中中国艺术品展览由吉略·纳德勒(Giulio Nardella)夫人负责,展品主要由各位收藏家友情提供,如爱德华·A.格林(Edward A.Greene)夫人的手刻木雕,安妮·布朗(Anne Brown)女士的软木画与中国草书作品,休·古兹利(Hugh Guthrie)的中国旗袍,西奥多·福克斯(Theodore Fox)夫妇的中国景泰蓝瓷碗与花瓶,迈克尔·杰克威克斯(Michael Jackovics)夫妇的新娘小木偶、翡翠饰针、遮阳伞。
同时参展的还有:莎罗特·杨(Charlotte Young)小姐提供的一组中国木偶群像,描绘中国人的家族生活;弗雷德·弗伯赫(Fred Vosburgh)夫人提供的银制鸦片烟具、工艺精湛的银制咖啡壶和茶壶。福克斯夫人在纪念初中文法学校艺术课上指导孩子们完成的作品也参加了此次展览,如孩子们别出心裁地在漆布上设计用木板或金属板印制的图案、泥塑、炭笔素描、混凝纸面具。此外,约瑟·伍德(Joseph Wood)夫人还为本次展览提供了锦缎丝绸。
在观看戏剧演出时,观众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够对剧中所描述的御花园和皇帝上朝的宫殿有所了解,因为此次演出的舞台并非位于中国剧院之内。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道具管理者玛杰丽·布纳尔(Marjorie Bunnell)小姐与弗兰西斯·杰克威克斯(Frances Jackovics)夫人一直在舞台上跑前跑后,及时为学员提供道具。
在剧中,茉莉尔·凯谢尔(Muriel Cashell)小姐扮演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王宝钏之父),弗兰西斯·史密斯(Frances Smith)扮演宰相夫人,芭芭拉·阿尔图(Barbara Aalto)夫人与凯瑟琳·伍理(Catherine Wool⁃ley)小姐分别扮演王宝钏的大姐王宝金与二姐王宝银,布朗(Brown)小姐扮演女主角——王宝钏,南茜·舒尔婷(Nancy Schulting)小姐扮演男主角——薛平贵。
剧中人物全部穿戴地地道道的中国服饰,这些服饰由以下人士提供:弗兰克·马塞勒斯(Frank Marsellus)夫人、本杰明·M.米契尔(Benja⁃min M.Mitchell)夫人、加德莫斯(Cadmus)夫人、克莱登宁(Clenden⁃ning)夫人、格林夫人、玛丽·伊丽莎白·莱恩特(Mary Elizabeth Lent)小姐。该剧由福克斯夫人编导,旨在表现中国文化艺术与哲学思想。
安顿·兰达罗(Anton Randazzo)夫人负责的接待委员会向各位来宾提供茶水、杏仁饼和年糕。她们还在食品中包入一些小纸条,把这些写有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老子等人的名言警句附带赠送给各位嘉宾。
活动接近尾声时,帕塞伊克女子学院院长汤玛斯·H.波义德(Thomas H.Boyd)夫人向所有提供展品的人士以及此次活动的策划者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去年暑期,当海伦·M.贺尔(Helen M.Hall)小姐在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参加华美协进社举办的研修班时开始着手筹划此次活动。拉赫尔·普莱西(Rachel Pressey)小姐对戏剧演出进行了精心指导,来自帕塞伊克大学的玛丽娅·普拉姆勃(Marion Plumb)担任主持人。[9]
为了使这种文化学习活动能够持续开展下去,华美协进社组织学员成立了学友会与中国文化暑期班。其中,学友会每年至少举办三次聚会,会员每年缴纳会费两美元。学友会不仅民主选举会长,而且还拥有自己的会刊——《时事通讯》(季刊),旨在使会员及时了解同窗学友的优异表现,以及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展览、书籍、讲座等动态资讯,是一种加强会员接触的信息渠道。中国文化暑期班的日间课程主要针对申请获得学分的师生开设,夜间举办的讲座与讨论活动则面向公众开放。每期培训学员50到100名不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来自其他各州。暑期班上午开设的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化与文明之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的公共团体与社会问题。接下来的午休时间为两个小时,主要用于自习和举办联谊活动,如演唱中国歌曲、学写中国书法。下午的时间用于自由讨论,指导教师为每一个学员答疑解惑。学员必须制订学习计划,确保学业的顺利完成,并能在返回自己工作或学习的学校后学以致用。
华美协进社通过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员通过各种社交聚会(如早茶会、午间聚餐以及晚间不定期举办的各种集会)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密切接触。每当临近期末时,华美协进社会特地为学员们举办一次中餐聚会。该社有时还组织学员参加中国戏剧演出或中国音乐会。在中国文化暑期班担任指导教师或举办讲学活动的学者主要包括:
冯友兰,国立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胡适,中国驻美大使。
洪业,燕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梁思成,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国立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曾被政府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
柳无忌,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孟治,华美协进社社长。
戴爱莲,歌唱艺术家,中国民间舞蹈之先锋。[10]
讲座题目主要包括:
中国之国土与民众
中华民国之产生与发展
中华民族之发展历程
中国与其邻邦
中国之国际交流
中美关系
中国语言与文学
中国文学作品选读
中国哲学流派
中国艺术:绘画、建筑与音乐
今日中国:政治、社会与经济
中国教育
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11]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化暑期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开办的地域范围也迅速扩大。1949年,华美协进社董事皮埃尔·F.古德利奇(Pierre F.Goodrich)邀请在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系统中最著名的综合性公立大学之一——鲍尔州立大学任教的地理学副教授弗罗易·赫尔布特(Floy Hurbut)博士,出席该社在新泽西州举办的第六期中国文化暑期班。赫尔布特博士曾经在中国旅居十年,经过此番参观考察,她对文化班予以很高的评价。1950年,鲍尔州立大学校长约翰·R.埃孟斯(John R.Emens)博士邀请孟治来校开设关于中国文化的中西部暑期研修班,并任命赫尔布特博士为负责人。
首届中西部暑期培训班共有35名教师接受培训,培训班每周开课6天,具体课程内容与蒙特克莱州立师范学院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延长了授课时间,要求学员必须修满四个学期的课时学分。同时,鲍尔州立大学还创建了两个旨在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组织,分别面向本校学生与学校所在城市——曼西市市民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