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协进社的办公场所坐落在美国纽约57街西119号,包括两间小办公室和一间容纳4把椅子的休息室,它们位于一幢新建大厦内,该大厦地处第6与第7大道之间的街区北边,东部毗连繁华商业地段。当办公人员由2名增至9名时,华美协进社另外租用了两间办公室,以上开支均未超出该社的经济承受能力。当时办公室内摆满了办公桌椅,显得十分拥挤,同时来访的人员一旦超过4人,便会出现室内人满为患的局面。为了妥善处理奖学金与实习培训等相关事宜,华美协进社只好到处租借房屋。到1938年,随着与留学生接触面的急剧扩大以及参加师资培训班人员的增加,扩大办公场所逐渐成为华美协进社的当务之急。
作为美国对外关系协会的总负责人,华特·H.马乐理(Walter H.Mallory)先生也是一位“中国通”。1922—1926年期间,他曾在中国领导华洋义赈会(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e)工作,后来成为华美协进社的发起倡办者之一。对外关系协会拥有一幢极其宽敞的四层办公大楼,包括办公室、图书室和会议室。该协会开展的活动在某些方面与华美协进社类似,如组织成员举行集体讨论或大型集会,向外国学者与其他知名人士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在与马乐理先生的多次会谈中,孟治也希望能为华美协进社寻觅一个与对外关系协会相当的办公场所。与此同时,对外关系协会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扩建办公场所,并成功获得了普拉特(Pratt)家族捐赠的一处地产。受其影响,孟治与马乐理向华美协进社董事会提出议案,强烈呼吁扩大办公场地。1943年5月25日,马乐理先生当选为华美协进社董事会主席,在他的领导下,董事会正式通过上述议案,并授权该社社长着手寻觅一个长期的办公场所。
孟治社长早年在清华就读时,曾结识路思义夫妇。他之所以产生了解路思义夫妇的愿望,一方面是由于路思义夫妇曾在自己的祖籍地山东开始在华的传教生涯;另一方面则因为路思义博士是参加反基督教运动的积极分子,五四运动也明确提出反对宗教的口号。最终,孟治成为路思义博士的忠实追随者,因为路思义博士坚信,西方基督教与中国儒学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当他结束在华的传教生涯返回美国后,便不遗余力地向美国民众广泛介绍中国哲学思想。路思义夫妇的长子亨利·鲁宾孙·路思(Henry Robinson Luce)出生于山东,他与孟治在1933年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重逢,友情甚笃。1943年9月28日,孟先生向路思呈递了扩建华美协进社办公场所的倡议书,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1944年1月21日,华美协进社经美国联邦政府暨纽约州教育厅分别承认核准立案,颁发证章。该证章规定华美协进社的社旨为:“促进中美人士从事于文艺、科学、历史并其他有关于教育及文化工作,期使互相了解中美两国文化教育情形。同时复设具奖学金借以资助留美学生之生活需用。在教育及文化措施方面,除印发刊物,举行学术讲演,无线电播音,放映电影,并举办文化及实业展览外,复借讨论会及座谈会以检讨中美两国间之关切问题,俾得随时传达讯息,交换意见。”[1]核准立案之后,华美协进社获得了在当地接受房产捐赠等一系列法律权利。
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
华美协进社并入的完全许可证
该文件证明评议委员会同意并代表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签署这份完全许可证,批准以下人员加入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唐纳德·M.布罗迪(Donald M.Brodie)、华特·H.马乐理、孟治、富路德(L.C.Go⁃odrich)、埃格尼斯·桑波恩·彼尔逊(Agnes Sanborn Person)及其同人与继任者。
……
该社团并入纽约州立大学之后,名称保持不变,社址位于纽约市,加入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的上述人员成为华美协进社首届董事会成员,他们的任期直到社团成员推选出理想的接任者为止,董事权力的大小应由集体选举决定,该社必须制定相应细则规范具体实施过程。董事会应充分利用自身权力,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选举董事会缺额,规定董事的具体权限与董事会成员人数,董事会成员一般应保持在5~25人之间。(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华美协进社将不仅仅限于发挥一个教育社团的功能,其收入禁止作为个人营利之用;该社团的负责人、成员与职员可以接受或有权接受适当的酬金,但必须去除服务费。
授权与日期:1944年1月21日
评议委员会同意并代表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签署以上文件
加盖双方公章 负责人签名
顺序号:5031[2]
在华出生的美国媒体大亨、时代集团(Time Inc.)总裁亨利·鲁宾孙·路思在1936年创办了亨利·路思基金会(Henry Luce Foundation),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眷顾,其中有不少款项捐给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并长年为亚洲研究和华文教育提供奖学金。为表彰华美协进社做出的突出贡献,该基金委员会于1944年1月22日捐赠纽约曼哈顿上东城65街125号的一幢典雅的四层红砖楼为该社社址(125 East 65th Street,New York 21,N.Y.U.S.A.10065)。新社址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和红漆大门尽显东方风情,长方形的旗幡从二楼悬垂而下,迎风飘动,上面绣着“华美协进社”五个汉字。基金会还在社内修建了一座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式花园——“中国大厦”(China House),用以纪念已故的“亨利·温特[斯]·路思博士(Late Dr.Henry Winters Luce)前此四十年致力于中国现代教育建设之功绩”[3]。这座四层楼的新社址,标志着华美协进社在寸土寸金的纽约真正扎下根来。
华美协进社于1944年12月1日举行“中国大厦”成立仪式,邀请来自中美两国社会各界的600多位嘉宾出席,主要包括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及其夫人、路思义夫人、路思先生、伊丽莎白·路思·穆尔夫人与郭秉文博士等。郭秉文博士简要陈述了中美两国的团结与合作,胡适博士也出席了成立仪式,他对由美国传教士与教育家占主导地位的中美教育文化交流史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并希望“中国大厦”能够成为促进中美理解,加强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里程碑。诚然,相较于社团初创时期的两间教室、两名工作人员,的确是空前的进步与成功。为了成为像中基会一样永久独立之机构,华美协进社更加积极地在美国筹募基金、善款,以期让更多的美国孩子有机会学习中文,更多的杰出华人可以来美交流,最终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在“中国大厦”成立之后的半年时间内,参观访问人数即达2000人之多,其中并不包括参加会议与社交聚会的来宾。在此期间,中国大厦共举办102次会议,社交聚会则包括5次兄弟会、1次圣诞晚会与新年晚会、1次宴会、4次结婚典礼、纪念约翰·杜威博士诞辰85周年庆典、舞会以及每周五下午举办的茶话会等。前来“中国大厦”参观访问的集体与组织包括:道尔顿学校、林肯学校、卓宾(Chapin)学校以及布瑞利(Brearly)学校的教师,布隆克斯公立学校的学生,威尔斯(Wells)学院的艺术团,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学校的师生,布隆克斯威尔(Bronxville)的女童子军,泛太平洋妇女协会,美国红十字会中国分会等。“中国大厦”甫一成立便呈现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