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培训
华美协进社创立之初,社长郭秉文曾邀请中国知名学者赴美举办了一系列讲座,主题涉及佛教、中国建筑学、京剧、中国哲学、北京的社会状况等。华美协进社改组之后,社长孟治发现,学员感兴趣的主要是介绍中国概况的普及性课程,而非专业性或学术性课程。即使在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熟谙中国专业知识的人也寥寥无几。孟治于是意识到“有必要与美国大学教师合作,以了解非专业人士的需求,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开设适宜性课程”[50]。也就是说,当务之急乃向这些教师传播他们实际需要的知识,而非忙于塑造中国通,从而改变社团以往单纯依靠中基会资金、从宏观方面传播中国文化的运营模式。来自道尔顿学校的海伦·帕克赫斯特[51]和伊丽莎白·西格尔(Elizabeth Seeger),以及贺拉斯·曼学校的埃尔米纳·路加(Elmina Lucke)和维契尔·戴维斯(Rachel Davis)四位老师帮助华美协进社收集了大量信息,包括美国公立学校教师已经掌握的汉学背景知识,学校图书馆现有的中文书籍及其相关资源。经过此番深入调查,1930年2月,华美协进社成立中文学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开设两门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概况的课程,并举办一些新颖有趣的活动。培训教师均由精通中英文两种语言、熟谙中美文化的知名学者担任。这些课程向全美注册教师开放,当时每期学费5美元,平均每期招收学员8~12名。这些教师返回工作岗位之后,都能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在低年级开设中国剪纸与折纸、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等活动课程,在高年级开设中国绘画与陶艺等艺术课程,这些新颖有趣的活动,受到了美国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
在学院创立之初,由于培训教师无法获得纽约市教育局(New York City Board of Education)认可的学分,所以学员人数与培训规模受到极大限制。将华美协进社的中文课程列入纽约市教育局认证的学分,成为这一计划开始成功实施的标志。通过孟治社长的多方努力,1933年,在时任纽约市长拉·盖蒂尔(La Guardia)的大力支持下,纽约市同意由华美协进社的中文学院向纽约公立学校的教师提供在职培训(Programs for Educators),其汉语培训课程的学分被纽约市教育局所认证。同时,纽约市教育局也对这种在职培训制订了管理规则:
1.参加在职培训的教师必须认真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所有任务。
2.每周旷课不得超过两次,周课时必须达到30小时(迟到两次算作一次旷课处理)。
3.请假必须获得主管在职培训的副监督的书面批准。
4.第四个学期的培训课程结束之后,指导教师必须尽快将培训人数呈报主管在职培训的副监督。
5.培训结束之前,必须举行书面考试。
6.在最后一个培训学期开始之前,必须把结业证书寄交指导教师,该证书必须由指导教师亲自填写,并于培训结束之前分发给学员。鉴于此,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向指导教师上交一个写有自己详细通信地址并贴有邮票的信封,以备其寄发结业证书。
7.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培训教师寄发完结业证书之后,指导教师必须把多余的证书连同已寄发证书名单一同上交发证机关,名单内容必须包括:学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未用证书的数目加上领取结业证书的人数必须与指导教师原来收到的证书数目相吻合。
8.指导教师必须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详细说明学员未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原因。
9.指导教师必须把附有学员的出勤记录、结业试卷、结业分数的表格密封好后交由主管结业培训的副监督整理入档。(www.xing528.com)
10.30小时的培训课程必须分15次讲授,每次讲授时间不得少于100分钟。
11.指导教师向上级机关汇报培训情况时,必须在汇报材料中注明学员人数、培训项目名称、指导教师姓名。[52]
华美协进社因而成为美国首家,也是最大的一家能够为公立学校教师提供培训的民间社团。[53]华美协进社中文学院专门设计了符合纽约教师资格要求的课程内容,强调贴近学员的职业需求,如汉语语音学、汉语语法学、汉字演变、中国文学等,这些汉语课程一直与时俱进地延续至今。目前,纽约公立学校共开设44个中英双语教育项目,为近60所公立学校和十几所私立学校提供中文课程。秉承华美协进社一贯聘用优秀教师的优良传统,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中文教师执教于此。华美协进社因而在诸多中小学教师与中文爱好者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为沟通中美教育、文化交流做出了持续而稳定的贡献。
根据纽约市政府的援权,华美协进社还可以为纽约市校董会、学校与教师会引荐、选聘中文教师,哈蒙基金会也与华美协进社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如向学校提供贷款,赠送关于中国题材的影片。这项活动被称为著名的“流动教师计划(The Floating Teachers Program)”,并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不久,华美协进社又在马萨诸塞州的春田市与艾奥瓦州的第蒙市开展同类计划,由当地校董会负责支付相关费用。1935年,华美协进社成员詹·福克·狄姆(Chan Fook Tim)被任命为春田计划负责人,孟治则被委派到第蒙市,协助当地有关组织开展此项计划。项目实施主要由为期10周的集中培训组成,培训对象包括在第7年级到第12年级任职的教师、高中的周日团体成员、有志于掌握一技之长的学生志愿者。在第蒙市,孟治还指导一个小组演唱中国民歌,另一个小组表演歌舞《七夕节》,这两个小组联袂为公众献上了8场演出,每一次演出都吸引了大量观众,并获得了一致好评。“流动教师计划”使中国文化深入美国的公私立学校,从而让许多美国学生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
为了在培训课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华美协进社为学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对唐人街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访问当地的中华慈善总会,走访纽约华文公学(New York Chinese Public School)。华人儿童在这里学习汉语的读写,唱中国歌曲,认真领会中国传统文化。随后,这批教师参观了一家中国日报社,详细了解排字工人如何对5000多个汉字进行排版。此外,他们走访的场所还包括华人开办的中药店与食品杂货店、书店、茶馆和一座中国寺庙,寺庙住持向他们详细讲解了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仪式与礼节。参观完毕之后,他们品尝了8道风味独特的中国菜肴,并在一家中国剧院观看了中国京剧。
为了确保教师培训的质量,华美协进社购置了大量图书与教具,主要包括“557册英文书籍、186册中文书籍、23卷中国字画、511本专题论文与时事论文小册子、71部教育影片(21部关于中国题材、50部关于美国题材)、39种期刊杂志、118部关于中国题材的幻灯片”[54]。
纽约市教育局督学办公室副监督雅各·格林勃格(Jacob Greenberg)在1949年2月3日写给孟治社长的信中,对华美协进社从事的教师培训工作予以高度赞扬:“我衷心地感谢华美协进社在培训中小学教师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华美协进社开设的各门课程、讲座、论坛与会议均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我衷心地希望您能够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与我们继续保持密切合作,以共同促进师资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55]
后来,中文学院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公众项目、语言项目与教育项目三个分支机构,旨在服务于不同的受众。其中的教育项目主要包括语言、文化、教育、中小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海外留学等诸多课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
2.访学讲座
鉴于美国人学习汉语存在诸多困难,并且缺乏中英文对照的相关书籍,华美协进社从成立之初就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中英文对照的专题书籍,主要取材于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旨在使读者轻松掌握一些常用词汇或句型的翻译方法。除满足美国民众了解中国的需要之外,华美协进社还为中国民众了解美国提供各种便利,帮助中国学生、学者赴美留学或从事美国专题研究,鼓励、推动中美教育机构中的专家教授进行交流互访活动。如保罗·孟禄博士和卡罗瑞顿·华什波恩(Carleton Washburne)曾在中国多所大学及教育机构举行讲学活动,南开大学哲学教授张彭春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访问讲学。
1934年10月22日,华美协进社董事胡美应邀访问上海的国际问题研究会,重点讨论国际问题研究会与华美协进社合作问题,讨论结果颇为圆满。[56]华美协进社利用各种机会,或是请人来社团讲学,或是回国内考察讲演,积极扩大华美协进社的国际影响,从而争取中美两国一些知名人士和机构的捐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