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民学堂第12辑:微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成果

市民学堂第12辑:微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微文化”视域下,我们的教育又走向何方呢?在数码转型时代,教育工作者一是要了解“微时代”学生的特点,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材施教。面对“微文化”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宏观的角度出发,应顺应潮流应对数码转型,应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借鉴利用。截止目前,已经有约100万名教师和1700万家长及学生下载了Remind。

市民学堂第12辑:微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成果

巴黎索邦大学教授、斯坦佛大学终身教授米歇尔·塞尔的《拇指一代》指出,现代人的大脑、空间感语言、认知以及教育方式这一切都被深刻改变,继五千年前书写文字被发明、五百年前欧洲印刷术的推广之后,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符号大革命。他认为,我们正在经历完全不同的历史,“知识的时代终结了,专家的时代终结了,表演者的世纪终结了,决策人的时代也终结了。”英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的《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也指出,社交媒体并非新事物,它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今天,博客是新型的小册子,微博和社交媒体是新型的咖啡馆,媒体分享网站则是新型的摘记簿……它们都是共享的社交平台,是思想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沿着社会关系网一波一波传送……在这种“微文化”视域下,我们的教育又走向何方呢?

数码转型时代,教育工作者一是要了解“微时代”学生的特点,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材施教。二是要与时俱进,建立数据库,便于大数据分析。在建立数据库同时,也要警醒和反思。因为所有的数据资源都需要能源支撑,如果全球能源耗尽,建好的数据库全都无法打开,那么,建立数据库,或谈论数据时代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三是善于运用APP及互联网平台。面对“微文化”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宏观的角度出发,应顺应潮流应对数码转型,应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借鉴利用。同时也应有一种批判反思的态度。例如,“晒文化”如此流行,是人类喜欢分享的天性使然,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应该多点走进真实世界去学习感悟;虽然“微应用”的发展使得每个人更容易出售和购买各类资本,但是我们也应警惕我们的生活是否变得被过度资本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发现:竞争是教育中最坏的事情之一,教育应该是合作共享;教学必须互动。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博士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分别是:创新实践者——What matters is not innovation,but useful innovation;跨领域合成者——What matters is not analysis but synthesis;高情商合作者——EQ is 9 times more important than IQ;高效能沟通者——The man who can think and does not know how to express what he thinks is at the level of him who cannot think;热爱工作者——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积极主动者——In a few hundred years,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those historians will see is that for the first time,people will have a choice. They will have to manage themselves;乐观向上者——The glass is half full or half empty depending on whether you’re pouring in or out。”这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或是学生,可以关注Remind、易100、planbord、悟空识字、成语故事、魔力小孩、腾讯智慧校园、狸米学习等应用。其中,Remind不是游戏,也不是社交网络,而是一个适用于学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的通讯应用。截止目前,已经有约100万名教师和1700万家长及学生下载了Remind。在美国的许多地方,Remind被教师、学生和家长用来建立强大的通讯网络。美国中小学常用Google+、Dropbox、Ginger、Capti、Starfall、symphony learning等软件,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www.xing528.com)

【互动问答】

听众:请问如何正视“微文化”这种快餐文化?

腾威:在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利的时代,我们越要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例如,有多少人能在手机上看完整本书?我个人认为还是来图书馆看书比较舒适。现在国家也在提倡全民阅读,这个举措就是要把大家恢复到一个文化传统当中来。看视频听讲座与面对面听讲座的感觉一样吗?肯定不一样。科学家的脚步是停不下来的,关键是人们心目中应该有一道红线。拒绝碎片化的阅读,拒绝被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包围的生活,拒绝成为物流网当中的一个节点,这是留存自己、留存物种,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实践的一种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