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微时代”。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1年,腾讯微信上线;截止2016年8月,新浪微博用户2.12亿,微信用户是其三倍;从2010年开始,“微XX”已成为热门词汇。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记录、微访谈、微招聘、微广告、微课堂、微公益、微店、微支付、微视频、微表情、微整形、微金融等等,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微时代”。
“微”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例如:《新周刊》就有“微鲸一代”专刊。“微鲸一代”主要是指80后,他们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曾有“形单影只”的童年,从小就是“独立的个体”,童年被关在屋子里看电视,青年只能在互联网上孤独前行。他们经常宅在家里和自己说话,似乎天生就会用电脑;他们渴望交流,也拒绝交流;他们赶上了物质急速富裕的快车,却又只能凭着自己的力量在车上艰难觅食——房子、车子还有婚姻。生活很诱人,代价很昂贵。但80后仍然顽强地找到了自己的生存原则:微弱,但有着独特的人生观;孤独,却可以聚合出左右世界的力量。最重要一点是,他们正在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www.xing528.com)
“微”已成媒体报道和考试热点。例如,《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微文化”:当下文化之名片》、《光明网》刊发了《微文化需大关注》;《人民日报》刊发了《“微时代”的底线与自觉》;《深圳特区报》刊发了《微时代到来和它的意义》;《中国人大网》刊发了《说说“微时代”》等等。甚至“微”已经成为考试中的热点。例如:高中语文试题中就有阅读《微时代的微表达》这篇文章,完成问答的考题。还有阅读一篇有关“微”的短文,然后写一篇作文。该篇短文为:“微”字被《新周刊》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推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以及北京暴雨中152位农民工救人时发出“我们不要钱,是来救人的”的“微言大义”等等。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表达、微力量到微监督,社会生活中是无“微”不至。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由此可见,“微”无孔不入,我们已进入微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