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志摩的文学史意义-市民学堂

徐志摩的文学史意义-市民学堂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徐志摩是百年来中国新诗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徐志摩进入国内诗坛并进入创作高峰的时期,正是“五四”落潮,文坛主流向“左”转向的时期。茅盾曾评价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历来的文学史叙述者也常常以此权威论断言其“自身的缺陷和软弱性”。

徐志摩的文学史意义-市民学堂

首先,徐志摩是百年来中国新诗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都是经典名篇。

其次,徐志摩是后“五四”时代之“五四”文化精神的内在传承者,而他承续的内在脉络便是胡适概括的“爱与美与自由”的精神。徐志摩进入国内诗坛并进入创作高峰的时期,正是“五四”落潮,文坛主流向“左”转向的时期。这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期间倡导的“伦理觉悟”的道德意识、自由平等的个体解放精神日渐式微,更多地转为阶级意识的觉醒和向外扩张的现实主义精神。徐志摩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却在内在精神上感应着前者,自觉地以自身的创作践履着前者。茅盾曾评价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历来的文学史叙述者也常常以此权威论断言其“自身的缺陷和软弱性”。诚然,徐志摩的创作期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这个时代,仇恨大于爱,丑恶甚于美,镣铐多于自由,因此,抗争、战斗、流血似乎重于爱与美与自由,纵有“风情万种无地着”。然而,如果没有了“爱与美与自由”的呼喊与讴歌,流血和牺牲的动力何来、意义何在呢?

第三,徐志摩是少有的自觉地追求高度的“人文合一”的现代作家。论现代诗之美,恐无人出其右;论徐志摩其人,朋友们则无不为其性情之真、为人之“暖”所折服。但对徐志摩来说,就诗论诗,或就人论人,均不能成其“诗魂”之全貌,不能构成“这一个”的真实内涵。真正重要的是,徐志摩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或者说,诗就是人,人就是诗,他的存在就是诗与人的合一。正如前面胡适所言“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这里,“单纯信仰”不应该被理解为他的信仰是单纯的或者简单的,“爱与美与自由”的内涵从来都是充满了丰富的人类理想和价值底蕴的,“单纯”的真正含义在于丰厚而执着,在于他的人生观就是他的艺术观,他的生活史就是他的创作史,诗与人因其信仰和信仰的同一而融为一体。

【互动问答】

听众:请问张老师,如何理解“诗人是半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www.xing528.com)

张光芒:“诗人是半生”不过是一句玩笑话,意思是说诗人都活不长。历史上,很多诗人都活的很长久。杜甫陆游等大诗人都活得很久呢。“诗人是半生”只是从一种角度形容诗人是一种精神化的存在。当然,诗人中有很多是意外死亡,像徐志摩;诗人中也有很多是自杀的,像海子等。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大海中是不可能长出花的。一个诗人如果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自己精神上的理想和美的追求,我认为是可以的。如果有了这种精神追求,而又能在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春、夏、秋、冬,他还是能活下去的。海子就是因为他接受不了生活当中的春、夏、秋、冬,所以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听众:请问徐志摩前期对待爱情、理想那么坚定,后期为什么要对生活绝望呢?

张光芒:徐志摩的诗分四个阶段,第四阶段写的诗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绝望,是通过诗来批判现实社会,并不是说徐志摩个人对生活已经绝望了,也不是说徐志摩对美的追求绝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