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志摩:美丽富有的宝藏

徐志摩:美丽富有的宝藏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徐志摩的存在是一个谜?据徐志摩的朋友们回忆,徐志摩最大的特点就是“暖”。徐志摩久追林徽因不得而与陆小曼结婚之后,徐志摩认为百宝箱放在家里不安全,就放到了一个朋友家中。徐志摩的朋友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北京后,林徽因一直将其放在自己的闺房里,这说明她俩的感情确实不一般。由此可见,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是非常真诚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一种现代浪漫主义的爱情观。

徐志摩:美丽富有的宝藏

为什么徐志摩的存在是一个谜?他最大的谜就是生死之谜:1931年11月19日,就在异族入侵者的铁蹄在中国土地上践踏横行的时候,又有一双魔掌在空中掠走了一代诗魂徐志摩,时贤惊叹此乃“吾国文坛之极大损失”。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日子,诗人之死仍然在文学界、文化界乃至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震荡,时至今日仍是一个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足见其人影响之巨、其诗魅力之大。

胡适曾评价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3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3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突遭奇祸,英年早去,令人扼腕,这固然是徐志摩之死引起热议的原因,但偶然性中还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必然性和令人深思的文化逻辑。

我们谈论一个诗人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只谈论他的人,他的诗只是点缀,只是他的人生故事的一个结果,一种说明。二是只谈论他的诗,他的人只是另一个存在,谈诗的时候不考虑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一种是“以人观诗”的方式,第二种是“以诗观诗”的形式主义研究。我认为对徐志摩来说,这两种方式都不太好,应该采取第三种方式,即“以诗观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一代诗魂的全貌和本质。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以诗观人”呢?一是在“以诗观人”中,“诗”既是最主要的证据,也是最主要的目的。二是在“以诗观人”中,“人”主要指人的精神,而非具体的感情纠葛和人事纠纷中的人。在这样的研究方式或者说理解方式之下,我们重新讨论有关徐志摩的问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林徽因的诗《人间四月天》究竟是写给谁的?林徽因的儿子说是写给他的。因为徐志摩1931年就去世了,林徽因1934年才写《人间四月天》。诗中“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等都像是新生儿的特征,而且林徽因的儿子也一再声明,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没有爱情,徐志摩的确追求过自己的母亲,但是,他母亲仅仅是对一个文人的崇拜,不是初恋,更不是热恋。我个人认为,从时间上看,林徽因1934年写这首诗确实离徐志摩较远,但有时一首诗是痛定思痛后的一种情感表达。诗中“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中的“暖”正是徐志摩特点的写照。据徐志摩的朋友们回忆,徐志摩最大的特点就是“暖”。他爽朗,随和,真诚,豪爽,对朋友既不喧宾夺主,也不气势凌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徐志摩在场,气氛就异常活跃,这就是徐志摩的“暖”。为此,我个人认为,诗中的“暖”在某种程度上是写给徐志摩的。如果一定要说是写给其儿子的也没有错,因为美好的东西是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好诗歌也是可以分享的,恰如太阳温暖了你,温暖了他,也温暖了所有人一样。

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如果爱的话,为什么不嫁给徐志摩?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生活细节来探究。第一个细节是,1921年秋天,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并与之交往甚密。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书信,徐志摩都把它放在一个百宝箱里。徐志摩久追林徽因不得而与陆小曼结婚之后,徐志摩认为百宝箱放在家里不安全,就放到了一个朋友家中。徐志摩死后,林徽因找那个朋友索要百宝箱,对方不给,而且关系闹得很僵,最后只给了部分信件,这说明信件中很可能有一些爱情细节林徽因不想让人知道。第二个生活细节是,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在乘火车赶不上、乘飞机买不到票的情况下,就找关系乘坐“邮政飞机”从上海飞到北京,哪知飞机飞到济南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徐志摩的朋友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北京后,林徽因一直将其放在自己的闺房里,这说明她俩的感情确实不一般。第三个生活细节是,徐志摩到北京找林徽因,虽然林徽因已和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告诉徐志摩不能嫁给他,但徐志摩仍然去找林徽因,他认为他爱林徽因是不求回报的,是不带任何条件的。有一次,徐志摩又去找林徽因时,发现门上用英文书写了“恋爱中的人是不希望被打扰的”后,才悻悻而去。由此可见,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是非常真诚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一种现代浪漫主义的爱情观。

徐志摩有一首诗《偶然》写出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最豁达的、最崇高的爱。“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首诗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偶然产生的,但这种美已永远保留,这就是徐志摩对爱情的非常境界的理解。当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受到挫折时,就对陆小曼开展了热烈的追求,最后与之结婚。(www.xing528.com)

徐志摩写《偶然》后,林徽因也写了一首诗《那一晚》,“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那一天我要持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林徽因写了《那一晚》后,徐志摩又很快写了《你去》回应:“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归去……不,我自有主张,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棵树,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有石块,有钩刺胫踝的蔓草,在期待过路人疏神时绊倒!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以上几首诗的唱和非常明显,说明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爱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两个人性情真正相近。既然俩人如此相爱,为什么林徽因不嫁给徐志摩呢?这主要是因为林徽因的身世对其影响很大。林徽因虽然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但是她是小老婆所生,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小老婆所承受的那种痛苦,所以她不愿意重走母亲走过的老路。同时,她也不想成为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伦理道德的约束让她也不愿意嫁给徐志摩。徐志摩一生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林书华、赛珍珠等女性关系密切,但徐志摩的爱是一种爱的信仰。

为什么把“人间四月天”与徐志摩联系在一起了?既是因为爱,更是因为徐志摩本人就是“人间四月天”的写照。特别重要的是:“暖”和“短暂”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徐志摩的爱不是占有,不是乱爱,不是填补空虚和寂寞的谎言。是精神之恋,是真诚之情,是纯粹之爱,是奉献和付出,是挂念和关心,是渴求“爱人”的力量远远大于“被爱”欲望的一种爱,是一种爱的信仰。而这一切说明,徐志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他存在的不是肉体,不是世俗,不是物质,是一种诗的存在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