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喜欢文学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的,他喜欢上的第一位作家是赵树理。语文课本中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让陈忠实激动不已,“唤醒了我心中有限的乡村生活的记忆,使我的浅薄的生活经验第一次在铅印的文字里得到验证?在我无疑具有石破天开豁然开朗的震动和发现。”他后来回忆说。纵观陈忠实的文学道路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1958年至1978年,是陈忠实文学创作的模仿时期。这段时期,陈忠实的创作主要是跟着潮流走,没有自我。陈忠实第一次正式发表的文字是《钢、粮颂》,全诗共四句:“粮食堆如山,钢铁入云端。兵强马又壮,收复我台湾。”该诗发表在1958年11月4日的《西安日报》上,这是“大跃进”时期全民诗歌运动的产物,也是陈忠实在学生时期唯一变成铅字的文字。
1965年3月8日,陈忠实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了散文《夜过流沙河》,该散文陈忠实认为是他的“处女作”。此后,他又陆续在《西安日报》发表了《杏树下》《樱桃红了》《迎春曲》《闪亮的红星》等散文。1973年,陈忠实的散文《水库情深》刊发于《陕西文艺》创刊号上,这为他迈入文学的高门槛增强了信心。紧接着,他的2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又发表在《陕西文艺》第3期上,许多人读了以后都说陈忠实的语言像柳青。不过,该小说确实得到了柳青的亲笔修改。随后,陈忠实一年一篇,连续发表了《高家兄弟》《公社书记》《无畏》3个短篇小说。《陕西文艺》成为包括陈忠实在内的业余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演练场。不过,在那个特殊年代,陈忠实等文学爱好者是戴着镣铐的演练。例如,陈忠实的《接班以后》《高家兄弟》《公社书记》《无畏》等作品,其故事主线基本上都是正反两面的人物围绕权力进行斗争的情节,小说都着力塑造普通人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特别是青年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无畏》写公社干部与县上“走资派”做斗争的故事,这自然是当时思想氛围影响下、文学潮流要求下、按政治需要写的跟风和听命文学,带有那个特殊时代的鲜明印记。《无畏》发表后,反响特别好。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无畏》又受到批判。《无畏》这部小说,让陈忠实经历了从“风光”到“罪状”的转变。此后2年多,陈忠实一直没有写东西。这一时期,陈忠实的文学创作是紧跟时代的脚步,关注政治与人的关系,文学上没有自我。
(二)1979年至1986年,文学创作的寻找与自我反思时期。1979年6月3日,陈忠实一篇7千字的短篇小说《信任》刊发于《陕西日报》文艺版,同年7月被《人民文学》转载,后来这篇小说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陈忠实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标志。在这篇小说中,陈忠实没有“跟风”,没有向“伤痕文学”的潮流靠拢,也没有顺从“民意”去“控诉”和“揭露”,而是着力刻画了一位曾经挨过整、重新掌权后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真诚对待昔日“冤家仇人”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评论家后来发现,这篇小说的主旨较之前以阶级斗争为主旨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也使陈忠实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创作尽可能向人性贴近,向小说本身的艺术性贴近。
在此时期,陈忠实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他认为在文学创作上要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在思想上也要不断地“剥离”以往的政治色彩。1982年,陈忠实看完路遥在《收获》上发表的中篇小说《人生》后,一下子被《人生》的艺术力量击倒,瘫坐在椅子上半天缓不过神来。当时,路遥比陈忠实小7岁,名气也没有陈忠实大,路遥居然能够写出这样的小说,确实让陈忠实刮目相看。那段时间,陈忠实天天在灞桥上散步,天天在思考路遥《人生》中人物的写法,这为陈忠实《康家大院》思路的形成很大的启发。1983年,《康家大院》获《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这应该是陈忠实转变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在《康家大院》前后,陈忠实也写了一些短篇和中篇,并且获过奖。诸如,他的短篇小说《立身篇》获《甘肃文艺》1980年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第一刀——冯家滩记事》获《陕西日报》1980年好稿奖一等奖;中篇小说《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中篇小说《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而且,1982年,他的短篇小说《乡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陈忠实出版的第一本书。1986年,中篇小说《初夏》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第二个文学创作阶段,陈忠实的创作进行着突破前的艰苦探索和转折。其创作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从追踪政治与人的关系到探寻文化与人的关系。他还意识到他以前的创作,没有自己的东西,所以他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寻找属于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艺术个性,包括题材领域、对历史、现实的认识等,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和反思。
(三)1987年至1992年,文学创作的自我的时期。这个时期,陈忠实已年过不惑,接近天命,是他生活、思想和艺术积累已经相对成熟,同时也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艺术创造力最为丰富的生命阶段。《白鹿原》的准备、构思与写作是陈忠实创作方向的一个最大转折,他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历史。他的艺术聚焦从家族关系入手,从人与文化角度切入,触及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活动、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及政治关系等各方面。
从1986年就开始酝酿《白鹿原》,一直到1988年春天开笔写《白鹿原》,其间两年多,陈忠实一直都在构思、孕育这部作品。从1988年4月动笔,直到1992年2月完稿,又历时4年。在这期间,陈忠实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生活积累、全部艺术储备、全部勇气写《白鹿原》。《白鹿原》写完后,陈忠实将50多万字的稿件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高贤均看完后,用“开天辟地”来形容。1993年6月,《白鹿原》单行本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印数就达到了14850册,累计印数达到120余万册。1993年2月,《白鹿原》获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双五文学奖”;1994年12月,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人民文学奖”;1997年12月,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先后被译成日、韩、越、蒙古、法等语种文字出版。
《白鹿原》展示了中国两千多年皇权社会崩溃之后,新的社会秩序将建未建以及革命、抗日、内战等历史大背景下,农村社会的图景以及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农村地主、长工和乡村贤哲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鲜明各异的性格,成功地展示了父与子两代人努力恪守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人格理想,或者追逐时代的步伐,或被时代的车轮裹挟而形成的复杂多变的命运。该作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斗争视域,超越了简单的阶级斗争模式,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来描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幽深的文化眼光打量历史行程中的各色人物,是一部史诗般的巨作。(www.xing528.com)
(四)1993年以后,通过散文回到自身的时期。《白鹿原》之后,陈忠实开始大量写作散文,回到自身,审视自己的生活,回味自己的人生甘苦,思索更为深沉的人生哲理。在这20年的散文写作中,可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前十年即90年代主要描写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已逝生命的感怀;后十年即21世纪以来,则有了不少直面当下之作。
陈忠实后期的散文佳作主要有《三九的雨》《遇合燕子,还有麻雀》《原下的日子》等,这是陈忠实较为抒情的几篇散文,也是作家对自己的生命、对人生的方向思考得较为深沉的几部作品。
陈忠实是描写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和乡村文化的高手,他的成长之路,他的精神“剥离”过程或称反思过程,他对艺术追寻之路,不仅放在共和国的历史中,就是放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也都是相当独特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典型意义。
【互动问答】
听众:假如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不能发表或出版,将会对他产生怎样的影响?
邢小利:陈忠实从一个业余作者成为专业作家很知足,他当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后,写了一本书《生命对我足够深情》就说得很透。《白鹿原》如果没有发表或出版,我想他也会认命。作为一个作家,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达不到出版的水平,或其作品有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不能出版,他都得认命。一般作家写东西的时候,首先是一定要写出来,至于发表不发表,出版不出版,他不会去考虑。
听众:请问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大的作品问世?
邢小利:陈忠实写完《白鹿原》后,写小说非常少了。据我统计,只写了9个短篇小说,都写得非常好。他曾有过再写长篇小说的计划,但是他后来没写。其原因是,《白鹿原》耗尽了他对小说的思想感情,后面对小说没有感觉。就好比在东北种人参,种了几次以后,土地要休耕很多年一样。因为这块土地种人参把很多元气耗完了,所以要休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陈忠实缺少写《白鹿原》时把一切都豁出去的勇气和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