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陈忠实传》前后用了15年时间。2000年,我就有写一部《陈忠实评传》的想法,但是陈忠实不赞成。他一贯低调,总认为了解他通过作品就可以了,没必要写一本传记。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传”是个人的历史,“史传”的要点一是真实,二是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人。但是,一个在世的作家,做到真实已经很难,人总是要避讳许多东西,不然会惹麻烦;要把一个人全部的真实历史都表现出来,显然更难。见他态度坚决,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但是我一直在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和研究资料大约用了10年时间。在这10年期间,成立了白鹿书院,建立了陈忠实文学馆,我掌握了关于陈忠实大量的一手资料。201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决定推出陕西几位重要作家的评传,出版社与陈忠实沟通,也让我和陈忠实沟通。我对陈忠实讲,“评传”虽然有很多很强的“传”的成分,但还是一种研究,是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整体性考察、分析和研究。即使研究作家的一部或一段时期的作品,也必须与作家在特定时期的生活境遇、性格、思想、趣味等方面都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还要把作品放在历史和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分析和考量。陈忠实说:“像我这样经历的人很多,农村里一茬一茬的,农民出身,没有念过大学,当个民办教师业余搞点文学创作,而且有的人比我经受的苦难更多。写我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说:“历史总要选择一个人作为代表或者作为叙事对象,来呈现历史的面貌。在我看来,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研究你,不只对你个人有意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也有意义。”后来,陈忠实考虑了半个月,终于同意我写,还叮嘱说:“放开写,大胆写。”
《陈忠实传》从2011年写到2013年,为写这本书,我编了《陈忠实年谱》,阅读了大量资料,到省委组织部查看陈忠实的档案,访问与陈忠实工作和生活有关的一切可以访问的人,也随时询问陈忠实有关问题,以期尽可能地还原陈忠实生命的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写完后,请陈忠实过目,他改了个别小问题,也提出有些内容可以删去。他对我说:“写的都是事实。”后我又不断斟酌修改,最后终于出版。
《陈忠实传》出版后,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写《陈忠实传》?我认为,陈忠实是当代文学代表性的作家。我有时甚至觉得,像他这样的作家,也许在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业余爱好到专业从事写作,他的成长道路和发展过程极具时代特性。陈忠实是农民出身,自学成才,业余发表习作,略有成绩被作家协会发现后调到省作家协会成为专业作家,受到作家协会体制的大力扶持和党的精心培养。自学成才、业余写作者古今都有,但受到作家协会体制的大力扶持和党的精心培养,则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因自学成才而调入作家协会的业余作者,也非陈忠实一人,但能在一种集体性的写作环境中自觉认识到自身的思想局限和精神困境,从“我”的自觉到文学的自觉,不断反思,不断剥离,经过几次精神上的蜕变——既有被动的不得已蜕变,更有自觉的凤凰涅槃式的蜕变——终于完成精神和心理上的“洗心革面”和“脱胎换骨”,文学创作也面貌一新,从而写出《白鹿原》这样的代表一个时代文学高度的杰作,则更是凤毛麟角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忠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认识到陈忠实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我觉得为他写评传很有必要。(www.xing528.com)
陈忠实5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即使在40岁以后全家从农村搬到城里,他成为专业专家,也还是经常居住在老家农村。他对农村生活极为熟悉,他为人一贯谦虚,但在说到生活体验时,曾把自己与柳青对比过,他说,他可能在思想认识高度和艺术表现能力上,不敢和柳青比,但在对农村的熟悉和对农村生活素材的占有上,绝不比柳青差。
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完全靠自学,而他所学和所宗之师,前为赵树理,后为柳青。在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陈忠实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艺术上也不断更新,注重吸收和融入了现代小说的魔幻、心理分析等艺术表现手法。从文学表现乡村的历史来看,陈忠实的小说创作,既准确地表现了“自然的乡村”,表现了北方大地的乡村民俗风物之美,也真实、深刻地展现了“社会的乡村”,剖析了家族、宗法、政治、经济揉在一起的关系复杂的乡村社会,而其代表作《白鹿原》更是表现了儒家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的乡村”,堪称这一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和高峰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