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主情况资料。
小瑜,女,12 岁,遭受性骚扰的儿童。2017年7月19日上午8 时许,实习社工在D 村进行随访时,服务对象向实习社工反映曾经遭受过村内一男子性骚扰。
根据服务对象的表述,服务对象曾在路上被一男子摸脸,服务对象明显感到很不舒服。此外,服务对象与母亲乘班车前往镇上时,该男子尾随上了车并坐在服务对象及其母亲的后方,在车上该男子一直用手摸服务对象母亲的头发和肩膀。服务对象对此感到愤怒和恶心,却又无能为力。
接到服务申请后,实习社工立即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创伤评估,并与村委、村民进行访谈,了解该男子的基本情况以及他实施性骚扰的原因、是否有其他同类事件发生、事件发生后村委及村民采取的处理方案和对类似事件的态度。经过评估,服务对象并未因此事造成心理创伤,更多的是愤怒和生气。
2.分析预估。
经实习社工多方了解,确定案件中的男子的确存在性骚扰的行为,骚扰对象有老人、妇女、男童和女童。但该男子是一名智力二级残疾患者,法律对此类事件未明确规定,故而受害人无法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同样受限于此,村委只能督促该男子的父母对其严加看管和教育,但该男子的父母年迈,对该男子也难以看管。案件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实施性骚扰的男子“取证困难”,难以通过法律途径对该男子采取强制措施,故而只能从加强受害人的自保意识,提高自保能力入手。
3.服务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人格结构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这个人格是现实生活中现实的人格。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是由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观念内化而来。
该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环境间各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4.服务目标。
(1)从服务对象所生活的环境出发,对性骚扰源进行控制,并教授服务对象防范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技巧,减少服务对象遭受性骚扰及性侵害的可能性。(www.xing528.com)
(2)实习社工对服务对象所提到的男子进行了解,与村委进行会谈,并让村委提醒其监护人对其严加看管或进行送医治疗;教授服务对象防范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技巧,帮助服务对象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保技能;帮助服务对象的监护人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教育技能;引导学校增强对性安全的重视,并给学校提供链接知识资源;在社区中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讲座”,邀请服务对象及其家长参加,增强他们对性安全的意识和防范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技能。
5.实施过程。
(1)家庭与村委合力,构建“超我”。
实习社工与村干部进行了会谈,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立了以家庭为主体,村委监督指导的“超我”体系,对智力残疾男子建立监督、管教机制,降低问题的发生率。
(2)开展性安全教育小组活动,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保能力与安全意识。
通过小组活动教授服务对象防范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技巧。实习社工在开展小组活动过程当中确保服务对象对所学的知识都能理解,并通过表演情景剧来提高服务对象的实际运用能力。
(3)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增强服务对象的家长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
实习社工到服务对象家中,邀请服务对象的家长参加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教育讲座,纠正家长对性安全的态度及理解误区,并对其进行性安全知识的普及。
(4)举办调研专题汇报会暨宣传活动,增强村民、学校教师对性安全的意识和防范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技能。
实习社工开展了调研专题汇报会暨宣传活动,通过专题汇报,让村民系统地了解村中性安全的现状并学习一些防范技能。同时实习社工为学校免费提供两套相关书籍。
6.评估。
实习社工通过以上工作,增强了服务对象的安全意识、自保能力及其家长的教育能力,降低了性骚扰造成严重安全事件的风险,降低性骚扰源再次对该村儿童、妇女、老人进行性骚扰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