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是指在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内,对民族文化产业参与者以及相关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管理而形成的结构组织的集合。一般而言,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包括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服务以及资源的配置体制。在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是政府系统、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市场等文化主体机构之间形成的结构关系和相关制度的集合。根据内容与性质的不同,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管理体制两个层次。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政府机关、文化市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结构状况与相互关系,微观管理体制是指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宏观层次管理体制改革卓有成效,微观层次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机制转换、市场融资、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仍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管理职能尚待进一步深化调整,公众参与力度依然不够,改革配套措施仍不够完善,保障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健全。当前,在我国经济转型提升的新背景下,应抓住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关注新情况,勇于破解新难题,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转变文化产业管理职能,优化文化产业管理组织机制
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文化部门、信息产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等多个文化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在民族文化产业实际运行中,容易导致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一方面,政府机关应进一步转变文化管理职能,依据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监督与管理,简政放权,减少直接干预,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和手续,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能;另一方面,政府应努力在宏观层面对民族文化产业进行引导,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来调节市场,利用间接调控实现对文化企业内部的经济微观管理,具体包括对文化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出台创新能力鼓励政策等,积极合理地引导整个市场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2.发挥社会大众的参与作用,壮大文化产业管理参与机制(www.xing528.com)
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设和改革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领导,需要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协调推进,还需要动员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去,增强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要通过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加强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推动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变革等的宣传教育,树立大众的文化产业意识和变革意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建设和改革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行动中来。
3.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保障机制
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凡是得到优惠政策期限长、减免税额多的文化单位.必然是改革工作启动早、行动快的单位;凡是文化政策落实得好的地区,必然是改革工作开展得较为深入的地区。因此,为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在完善文化产业管理组织机制和参与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同财力、物资相匹配,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改进财政投入方式,采取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结合,并建立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此外,还可以拓宽投入渠道,通过政策措施进一步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民族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生态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