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本质
民族文化产业是针对民族文化资源所进行的产业化组织和市场化运作,因此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对民族文化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的改造。其核心是生态学理念的运用,强调通过产业自身的更新、升级、重组对系统进行调控,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运作机制,实现系统要素的良性循环和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以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为表征,具有发展、协调与持续三个基本特质。发展度体现为文化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协调度体现为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之间,以及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持续度体现为文化产业要同时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建立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只有在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下,文化产业才能实现生态化发展。
首先,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发展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而增强产业竞争力则要具体落实在创新发展和品牌化建设上。一方面,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创意型的产业,创新与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在当前我国提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更要把创新作为一大目标,充分发挥创新对区域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建设既要以创新作为动力,也要以品牌作为方向。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形成对于文化经济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升,乃至对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的结构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着力构建品牌化战略,形成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品牌名片”。
其次,产业协调度是针对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文化产业内部各产业门类以及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协调度主要通过调控产生作用,谋求共同利益、实现共赢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的基础是各部门间的经济技术关联,核心是构建产业链。文化产业需要通过协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走协同发展的路径,利用构建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等方式,充分发挥区域内部产业、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增强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从而实现利益共赢。
再次,从持续度来看,它是对于文化生态资源的承载力而言的,强调通过合理保护、适度开发的方式,来解决民族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保障后代人对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权利。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发展措施,本书在前面已做了充分的论证和阐述。
总之,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是该产业在动态发展、合理协调、高效持续三个维度上的高度统一,也是文化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与民族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唯有走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文化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区域民族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标(www.xing528.com)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成为许多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区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与此同时,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够,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仍然存在,各地文化产业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改善区域文化产业生态,因地制宜地建设民族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的优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是做大做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实现区域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本书结合上文的论述,将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标概括为: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方向,以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产业链培育为核心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振兴目标。
(1)创新发展是动力
民族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意是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因素。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把文化元素经过创意包装,并依托科技支撑而形成的高端产业,是经济增长点、科技制高点和文化创新点的高度统一。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再优良、再先进的文化也不能一成不变。因为文化的先进性是相对而言的,原来先进并不代表现在和以后一定先进。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时刻保持文化自身的先进性,立于不败之林。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不同,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同。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人对文化不断提出更高的诉求。这就要求文化产业要在发展中不断重新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不断挖掘自身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需要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不断创新。创新是区域民族文化生态建设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创新制胜,才能不断拓宽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民族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依托。
(2)品牌建设是方向
文化品牌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结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象征,品牌化所带来的影响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目共睹。品牌就是质量,是效益,更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和生命力。品牌是文化的积累与结晶,品牌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除了要加强扶持力度、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之外,还必须加强自身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品牌建设将是未来我国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建设的主导方向。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的建设应立足本地优势,深入挖掘,精心培育,不断推出高品位、高水准、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牌。只有以民族文化品牌为龙头,才能带动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切实增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文化产业市场上的话语权.提升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3)产业链培育是核心
文化产业链是指文化企业或部门在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条。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文化产业链体现了经济活动中各企业的内在联系,产业链上各节点的文化企业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一般来说,文化产业集聚是文化产业链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区域文化产业内,各类文化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聚集在一起,通过彼此之间密切的分工和协作,来实现产业系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通过技术、人才、生产等方面的互补,来实现产业系统的协同效应,从而体现出文化产业的“链优势”或“群优势”,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现状来看,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丰厚,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民族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市场成熟度不高,多数地区的文化企业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缺乏打造产业链的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企业实力偏弱,规模较小,关联度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局面。为此,加大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开发力度,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链条式发展,不仅是民族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升产业内生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主导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到衍生产业,打造完整高效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链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附加值效应,能够充分释放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增强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