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缩短课内时间,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
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业压力很重,时间显得尤其紧张和宝贵,3+3政策的出台,使不少学生在高二就进入高考模式,这也使很多学生选择在高一集中完成60学时的要求。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内课时和作业量并没有因为有强制性的课外学时的社会实践要求而有任何的减少,所以学生只能挤用课外的时间。
课题组建议,可否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缩短一些课内时间,或者像一些学校的军训和学农活动,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占用课内时间。或者学生可以通过提交社会实践日志来替代课内一些科目的作业。例如,学生提供志愿者服务之后的工作报告,可以取代语文的作文作业,提交在一些场馆服务的体验报告,可以取代历史、生命科学、地理等科目作业。
既然是记学时,就应该尽量利用课时内的时间,让学生减轻负担。另外,可以提高60学时的最低要求,在“学生问卷”中,有52%的被调研者愿意参加更多学时的社会实践。事实上,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有40%以上的学生完成的学时已经超过了60学时,甚至超过了100学时。
2.提升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学生们目前参加的志愿者服务的岗位绝大多数依赖于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
学校选择基地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基地的地理位置是否在学校附近。由于高中有不少住校生、跨区学生,而社会实践又大多安排在假期,所以按照学校单向意愿选择的实践基地,在交通上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由于学生大多通过学校报名,通常不太会主动查看博雅网上有其他哪些实践机会。一些学生表示满了60学时之后不会再继续参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或者感兴趣的岗位太难预约,甚至也有部分学校并没有提供实践机会。
综上所述,学生在选择可记学时的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是比较被动的,基本依赖于自己学校的资源。课题组建议,学生也能具有选择实践岗位的主动权。在博雅网认证的基地在安全性、活动意义等方面是得到认可的。所以,学生未必一定要通过学校申请实践岗位。博雅网在让学生注册个人信息的时候,可以增加相关内容,比如学生住址,还可以设置一些关键词选项,比如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实践时间等让学生做相应选择。基地所提供的岗位同样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关键词选项。一旦有岗位开放,就可以自动匹配,然后将此信息发送给该学生。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在博雅网上预约报名。
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不会完全受学校与签约基地的限制,在实践中锻炼他所想提升的能力。
3.丰富岗位类型,为专业选择提供参考(www.xing528.com)
课题组通过“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发现,“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技能,为今后择业带来参考”“结合个人兴趣、发扬个人爱好”“能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这三点都是学生和家长非常期望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收获,但实际结果并未完全达到他们的期望,甚至也有志愿者表示没有收获;有不少学生认为“只是满足高考硬性要求,有点浪费时间”。而且,学生参加的主要是场馆类志愿者活动,岗位以秩序维护员、引导员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与专业志向、职业特点关联不是很大。
课题组建议,这60学时的志愿者服务内容可以更广泛些,不限于社会公共场所或公益机构。基地类型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当地区政府能给到一定的宣传推广和优惠政策,比如参与提供高中生社会实践机会的企业可以给到一定的税收优惠、房租优惠等。同时加大学校对家长的宣传力度,加强他们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家长的工作单位中,本身也有很多适合高中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岗位。这些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工作岗位特点和人际关系处理,今后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更理性地选择专业。
另外,大多数学生除了博雅网以外并不了解其他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一些了解其他社会实践途径的学生也推荐了类似“上海志愿者网”的平台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其实这些渠道也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实践岗位,可以把它们也纳入“博雅网”的平台,或者说可以双方信息互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最后,课题组觉得“志愿者服务”也许可以改叫“社会体验”,无论是到公共场所提供志愿服务,还是到企业做职业体验,它都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体验。它可以是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对于到企业做职业体验,可以借鉴美国、德国的做法,给予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提供交通和午餐的补贴。
4.规范岗前培训,加强岗间监督,现场岗后评估
尽管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培训,但是一般主要是岗前安全告知之类的。为了适应社会实践中各类岗位的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可以给学生灌输一些相关的实用知识。例如,在已经有的心理课程中,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应对一些突发的人际矛盾;在信息课程上,多教授一些办公软件、图片视频编辑软件的应用;在生涯规划课上,可以组织各行业家长给学生介绍不同的职业要求等。这些都是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做好充分准备,增强课堂知识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另外,基地培训还是比较基础的,主要是工作要求、着装礼仪方面。岗前培训之后,一般也不会有针对性的上岗前的考核,通常就是告知注意事项。
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基地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相对比较宽松。因此,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收获更多来自自觉性和自身的体验。而活动结束后,无论学生和家长,对社会实践的评估都不太了解。
课题组建议,基地可以有一套标准化的培训流程,说明岗位的具体要求。尽管博雅网上对一些岗位有描述,但并不具体。在上岗前,也需要给学生进行岗前的考核。每天结束工作后,可以和学生们作交流分享,沟通学生白天碰到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基地老师可以和学生有个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就学生的收获、基地老师的评语作相互沟通,双方共同签字认可,然后再由基地老师上传到博雅网的统计平台。
对于学生参加的其他平台或渠道的社会实践,尽管不计入“学时”,但是学生和基地老师的评语、活动照片、工作报告都是高中生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活动之后的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体现了活动的真实性。
期望“60学时”的社会实践真正成为高中生的一个特殊课堂,真正体现“学时”的意义。期望学生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社会的大熔炉里,体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志向和才能”“个性特点与个人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