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弄堂的发展历史与上海弄堂文化,商业繁荣与价值观

弄堂的发展历史与上海弄堂文化,商业繁荣与价值观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20世纪30年代,弄堂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期——新式弄堂。以后,弄堂还出现了一种名为花园弄堂的形式。弄堂,就这样,顺应着时代的发展,顺应着住户的需求,不断改变,不断改进。商业繁荣下形成的一些价值观,是上海弄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热闹的要数弄堂的早晨,一个个简易的馄饨铺、早面店陆续开张,各种小吃点心的流动摊贩也开始在弄堂里游走开来,形形色色的叫卖声在弄堂中回荡。

弄堂,通常指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典型的一种上海主要民居形式。弄堂随着时代的演变,也出现了很多种类。

最早的叫作老式石库门房,是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受租界的影响,这类弄堂建筑融入了很多西方元素。源自英国的联排住宅形式的引进,是迫于节约土地的要求而采用的一种移植形式。石库门建筑之间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小道,这种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谓的“弄堂”。

随后,弄堂的种类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新式石库门与广式弄堂。新式石库门是从原有的老式石库门发展而来的一种弄堂建筑,它相比老式采光通风更加好,也有了更多不同特点的房间以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居住。而广式弄堂因弄堂建成之初广东籍居民较多而得名,这类弄堂也采用了西方设计并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建材,在房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公寓这样的居住建筑为社会上不同的人群设计(多为社会上层人士居住),房屋采用了砖木或者混合结构,房间格局也已与现代公寓房有几分类似。公寓弄堂也就随之出现了。

到了20世纪30年代,弄堂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期——新式弄堂。新式弄堂的问世逐渐淘汰了石库门,它继承了石库门的一些传统,但更多的是新技术、新设计。为顺应时代的需求,弄堂还特意采用了拓宽车道,加设停车间等人性化设计。

以后,弄堂还出现了一种名为花园弄堂的形式。顾名思义,是在窗前可以看见类似花园等优美景色的一类弄堂。(www.xing528.com)

弄堂,就这样,顺应着时代的发展,顺应着住户的需求,不断改变,不断改进。

承载了千千万万普通上海人生活的弄堂,曾经是上海的特色文化名片。但是,随着近些年上海的城市改造建设,弄堂正在一步步减少,弄堂文化也一步步消失。很多弄堂生活的场景,若干年后也许只能从照片中找寻它们的踪迹。

近代上海经济发达,弄堂的狭小区域内有着形形色色的交易、小商贩的叫卖、物美价廉的商品,养成了上海人识货明理的眼光。区别于北京的胡同居民喝茶、听戏、遛鸟之类的闲散生活,对于上海弄堂的居民来说,做工、谋生、求利才是生活核心。商业繁荣下形成的一些价值观,是上海弄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走入弄堂口,往往会产生别有洞天之感,弄堂里好比一个小小的社会,与居民们衣、食、住、行相关的行当几乎一应俱全。柴米油盐等日常用品自不用说,仓栈、报馆、学校以及公共厕所都曾经是弄堂间最常见的配套场所。最热闹的要数弄堂的早晨,一个个简易的馄饨铺、早面店陆续开张,各种小吃点心的流动摊贩也开始在弄堂里游走开来,形形色色的叫卖声在弄堂中回荡。

生活在弄堂的大家庭里,邻居们往往共用一个灶间,几家人包一顿馄饨;谁家有什么事吆喝一声,邻居们总能热心帮忙;孩子们在弄堂里玩累了便吃百家饭,父母从不担心安全问题。晚饭过后,家家户户将长凳、躺椅、竹榻搬到自己家门口,怡然自得地乘凉、扯老控、打牌斗棋。如同弄堂盘根错节的建筑结构一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这里也亲密相连,结成了不是亲情却远胜于亲情的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