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唐维摩诘经变画:神韵风骨、丰满细腻,展示初唐社会风俗

初唐维摩诘经变画:神韵风骨、丰满细腻,展示初唐社会风俗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这可能暗指唐太宗和西域诸国君主。初唐维摩诘经变画中的人物,继承了魏晋文人画的神韵和风骨,但相较南北朝时期中原文人瘦骨清像的审美习惯,变得更为丰满结实,其写实手法、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色彩的成熟运用,体现了画家对人物形态的掌握之精湛,表现出中原和敦煌交流的密集,也反映出初唐尚武的社会风俗,具有向上的生命力。

初唐维摩诘经变画:神韵风骨、丰满细腻,展示初唐社会风俗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维摩诘经变绘制在主室东壁。门南画维摩诘,其右上方绘有维摩诘用神通断取妙喜世界呈现给与会大众(《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门北画文殊,画面下部为前来问疾之帝王及其大臣,气势恢宏,人物形象鲜明逼真。

维摩诘坐在带帐胡床上,头裹软巾,上唇覆有胡须,朱唇方启,洁齿微露,目光炯炯,因激烈辩论而胡须奋张。他身披重裘,扶几而坐,微向前倾,手持麈尾,坐姿从容,颇有名士风度。维摩诘的形象很像一位庄严的中原老者,其手中的尘尾是魏晋文人清谈时常常持握之物,该元素在唐代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中频繁出现。《维摩诘经》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未具体描述维摩诘形象,只记载“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能思善量,住佛威仪”。中国古代画工通过想象,将超然无染、智慧无碍的维摩诘居士形象具象化,且更贴近当时的普遍审美。第220窟的维摩诘,仿佛一位正在清谈的魏晋名士,而无任何染疾之象。

文殊菩萨半跏趺坐在宝盖下,头戴宝冠,身披浅绿色袈裟,佩戴璎珞,手执如意,头后有佛光,相较维摩诘气势外张,其坐姿安详,显得沉静庄严。历代维摩诘经变中,文殊菩萨常与维摩诘一同出现,这是由于经变画以宣扬佛法为目的,而《文殊师利问疾品》集中阐述《维摩诘经》要义,相对更为重要。

维摩诘身旁有一组异域藩王形象。左起第三位人物,鼻子高高隆起,头戴高尖帽,身着绿色圆领袍,为西域人装束。其余外国人物装束也各不相同。文殊菩萨身边则有帝王、大臣和菩萨、比丘环绕。这是将《维摩诘经》方便品和文殊师利问疾品中记录问疾的画面联系到一起。(www.xing528.com)

唐代敦煌壁画中,人物图像大小往往取决于其地位高低。第220窟维摩诘经变中,中原帝王的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其头戴冕旒,身穿衮衣,在众多大臣簇拥下显得气宇轩昂。与之对比,门南的西域诸王略输气势。笔者认为,这可能暗指唐太宗和西域诸国君主。据第220窟东壁门上中央的发愿文可知,石窟在贞观十六年左右开凿完成,且由一名担任昭武校尉的守将出资营建。据《旧唐书》卷二十记载:“贞观十四年,侯君集高昌,置西州都护府,治在西州。”那时的大唐王朝已开始对西域作战,并取得多次胜利。帝国的强盛对远在边陲的官员和百姓而言是最好的保护,这样的消息无疑值得欣喜。壁画中的中原帝王气势之盛,或许反映了当时唐太宗文治武功之圣明及当时大唐国力之强盛,颇有横扫西域之势。

这铺帝王图的绘画风格与人物神韵,和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似,而其所画职贡图,描绘了来到长安的外国人形象。初唐莫高窟中绘有维摩诘经变的第332窟、335窟都有帝王图与外国人物图。阎立本和其兄阎立德在长安备受推崇,他们的作品及绘画风格,也从中原传播到敦煌,影响了那里的绘画风格。

初唐维摩诘经变画中的人物,继承了魏晋文人画的神韵和风骨,但相较南北朝时期中原文人瘦骨清像的审美习惯,变得更为丰满结实,其写实手法、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色彩的成熟运用,体现了画家对人物形态的掌握之精湛,表现出中原和敦煌交流的密集,也反映出初唐尚武的社会风俗,具有向上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