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失败与成功是一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每一个脚步的孪生兄弟。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历史。
(一)失败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失败是成功之母”,意味着失败是成功的先导,人们往往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胜利。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取得成功,正是从“失败”中走过来的,他们是从失败的记录中找出成功轨迹的。例如:发明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医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博士,经过201次的艰苦实验,最终研制成功脊髓灰质炎疫苗,使这一病症对人类的肆意蹂躏成为历史。事后人们问他:“你取得这样的成就后,怎么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呢?”索尔克博士回答:“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200次失败。前200次尝试增加了我的经验,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际上,我有了201次发现。没有前200次的学习,我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诸葛亮说过这样一句话:“善败者不亡”。诺贝尔研制炸药,不但屡遭失败,还为此失去了亲人。卓越的科学家无一不是经历无数的失败,才最终摘取到成功的花环。古语有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比喻在某方面失败了,有可能在另一方面获得胜利。从一般道理上看,失败和成功是一对矛盾,但失败之所以是成功之母,是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矛盾双方都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并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失败与成功也是对立的统一。
(二)人类的认识过程必然包含失败(www.xing528.com)
创新是一种有风险的试验性和探索性活动,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创新愈有突破性,失败机率也越高。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刘曙辉博士从系统的一般特性、知识的可错性和行动的不可逆性这三个方面,对宽容失败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她认为:系统具有四个一般特性:复杂性、不透明性、内部动态性、无知和错误假定。因此,系统的一般特性为行为主体的规划和行动设置了客观障碍,成为宽容失败的合理性依据之一。她引用波普尔、皮尔斯、密尔这三位西方思想家、哲学家有关“知识可错论”的观点,指出:正是因为主张知识的可错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坚称知识的绝对正确性,宽容意识才得以慢慢生长出来。真正的宽容是激励人们去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权宜之计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她最后归纳指出:因为系统具有复杂性、不透明性和内在动态性,所以人们对系统可能是无知的,或者只能做出一些错误的假定;因为知识的可错性,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真理;因为人类行动的不可逆性,所以没有他人对行动后果的宽容,行动者就不可能继续新的行动。正缘于以上三点,我们需要宽容失败。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集中体现了人类在知识和行动方面的局限,所以创新尤其需要宽容失败
(三)培植宽容失败的文化土壤
中国有着浓厚的传统封建色彩。受传统思想熏陶,许多经历失败的创新者,往往在探索真理艰难曲折中望而却步,从而有极大可能与成功仅一步之遥或失之交臂,这也是社会的悲哀。另一方面,目前宽容失败、容忍犯错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单位的领导容忍下属犯错误、允许下属失败的胸怀和气度还不够宏大。此举虽然减小了选题失败的风险,但也扼杀了创新精神,导致在科学研究上,只愿走别人走过的路,基础研究不够。在创新过程中,培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容忍犯错的文化土壤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美国英特尔公司以“鼓励尝试风险”作为公司文化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司创始人诺伊斯的口头禅就是“别担心,只管去做”,以此鼓励员工发掘新事物,尝试新方法,并善于从失败与错误中学习。公司甚至规定,对于员工和管理人员,如果在聘用一年内不犯“合理的错误”,就要被解雇。正是这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使英特尔推陈出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让竞争对手“跟之不及”,从而牢牢掌握着电脑芯片市场的主动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