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创新研究成果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创新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中要包含对创新意识和实践的培养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美国自1945年后,一直高度重视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薄弱,为此,将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切实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个国家的创新精神的树立,来源于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创新研究成果

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产生和利用创意的人。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创新资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批的可持续供应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要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而一代人的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从孩子抓起。

(一)青少年基础教育中要包含对创新意识和实践的培养

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美国自1945年后,一直高度重视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美国的小学较多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较少,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小学教师都拿出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而是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总结。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学分制,各校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往往有几十种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同时,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小论文、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统称Project),接受独立研究能力上的训练。

虽然美国的基础教育具有这些优点,长期以来一直成功地支撑着全球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和最强大的科技实力,但美国人仍然充满着危机感,认为其基础教育存在着薄弱环节,表现在学生的数学自然科学、语文等课程的基本知识较差。因此,数十年来,美国一直力图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前提下,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科学技术教育的质量。其中比较大的举措有:提出长期教育改革计划——《2061规划:全民的科学》;制定《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教育改革法案;政府科技部门介入科技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科学基金会。1995年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成立的“国家科学教育研究所”,其使命就是探讨科学教育的总体问题,评估科学教育的效果,思考怎样加强科学教育。美国卫生部、航空航天局和能源部等机构也是科学教育的生力军

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学强国英国,在其创新战略中也非常重视中小学的科学和创新教育,提出要为英国所有儿童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为此,英国不断改善科学课程,使中小学课程更加强调科学实践(调查研究和实验),为青少年提出问题、创造性地思考科学创造更多的机会。英国还设有“青年前瞻计划”,激励儿童去发现和解决与开发2020年世界创新性新产品相关的问题。此外,认识到优秀教师是活跃科学教学的关键,英国政府设立了一些教师培训中心,以提高全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水平。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薄弱,为此,将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切实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只有完善的科学教育机制,才能造就更多的科学创新人才,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中,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往往从志趣吸引和团队合作中入手。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的瑞典馆,在展馆面积十分可贵的情况下,还在一楼大厅专门设立供儿童荡秋千、滑扶梯等游戏设施。大厅柱子上挂着“创新需要合作,游戏培养创新”等标语。我国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中学也开始尝试营造“准社会”空间,有的学校开设了社会实践小调查活动,旨在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

(二)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创新文化来自创新意识。一个国家的创新精神的树立,来源于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意识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指导和推动科技发展。

创新意识首先表现为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能够善于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见微知著。他们不仅爱提问、喜欢刨根问底,而且往往能提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激发人们去探索、去创造。其次,创新意识也表现为强烈的想象意识和开拓意识。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够拥抱整个世界,推动进步,促成发展,它在科学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开拓意识强的人从不墨守成规,往往能够打破现状,摆脱困境,并能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找出缺点,产生不满,从而导致创新求索欲望的出现。另外,创新意识也表现在有强烈的敢于克服困难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往往会面对困难毫无畏惧,或者能巧妙地绕过困难而迂回前进。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观点,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最好例证。

创新意识中还要具有一种冒险的意识。微软公司愿意聘用那些曾经犯过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微软的执行副总裁迈克尔曾说过:“我们寻找那些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某些东西、主动适应的人”。在录用过程中,“我们总是问应聘者:你遇到的最大失败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在寻求有远见的冒险者时,微软喜欢尝试那些成功地处理过失败和错误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公司接受了很多内部的失败。你不能让员工觉得如果做不成,他们就可能被解雇。如果那样,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些工作”。在微软公司,最好是去尝试机会,即使失败,也比不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

创新思维需要系统思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的思维,已经开始向系统化、个性化的思维转变。系统思维具有这样的特征:承认事物及其组成要素的多样性;重视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变化协调与发展均衡;对系统的具体运行不是简单地进行干预,而是遵从其内在机制加以调控,为其运行发展创造条件。

不同的思维碰撞也是一种创新。法国达能集团董事长里布曾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来表明他的观点:创新不仅仅只是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有时候一种不同的思维就是一种创新。“一年以前,我见到位来自孟加拉国的先生。他说他是做微型贷款业务的,我也向他解释了我公司的情况,就是食品健康方面,把健康带给人们。听了介绍之后,这位先生与我握了握手说,我们两个可以合作,明天就可以到孟加拉国建立一个新的工厂,生产一些营养食品,以比较低的价格卖给营养不良的人,这不会影响你们公司的盈利,也不会影响客户。”里布说,“因为大家在考虑产品方面思路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思路产生了一个新的商业方式,取得了新的成功。”这就是说,不同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新的成功模式,会对他的日常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实用化”的思维倾向会妨碍科学创新。目前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很快。但我们的总体创新能力和水平还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多数高新技术的核心知识我们还未掌握。我国科学论文发表总数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五位,但大多数学科论文的篇均引用率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究其原因,除了投入不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传统因素的制约。我们的文化体系里有一种缺乏以认识自然界基本规律为目标的研究传统,我们的价值观偏于实用化。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知”讲得很少。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如针孔成像、放大镜等等,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这种局限性也表现在科学成果的评价体制上,就是过于强调研究的短期产出。现在很多研究都是文章驱动,而不是科学目标驱动。(www.xing528.com)

(二)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创新精神的核心是科学精神。马克思早就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何为“科学”?“科学”指的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其研究范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美国学者斯蒂芬·梅森说:“科学主要有两个历史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

何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家们所具有的职业精神,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基本精神。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达到整个人类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科学精神就是人类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即追求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由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所支撑,求真务实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所在。

中外学者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论性研究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社长、留美学生任鸿隽在《科学》第二卷第一期上发表了《科学精神论》,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922年8月,梁启超发表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话,提出“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1941年,竺可桢发表了《科学之方法与精神》,将科学精神概括为“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和“专心致志、实事求是”三个方面。194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四条规范作为科学精神的内涵: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理性的怀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杰出的经济学家、思想家顾准刻苦攻读了马列著作,其《科学与民主》一文论述道:“我所说的科学精神,不是指哪一门具体的科学上的成就,而是:

(1)承认人对于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永无止境

(2)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添加一点东西。

(3)这些知识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4)每一门知识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由小而大,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5)每一门类的知识、技术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统治的权威性的学说或工艺制度,但大家必须无条件地承认,唯有违反或超过这种权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保证继续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学精神”的理论研究曾几次掀起高潮。在1994年,我国重提科普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上海市反邪教协会在2002年编写的《弘扬科学精神》一书,把科学精神概括为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家的个性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等五大方面。安徽学者戴锐分析归纳了许多学者的观点,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就是以怀疑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精神为主要支柱的追求真理。

弘扬科学精神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当代著名学者王元化认为,“五四”值得大力表彰的思想遗产是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因此,弘扬科学精神,也是对“五四”光荣传统的一种继承。当然,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对科技创新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顾准在饱受人生屈辱中曾经说过:“唯有科学精神才足以保证人类的进步,唯有立足于科学精神之上的民主,才是一种牢靠的民主。也唯有科学精神才足以打破权威主义、和权威主义下面的恩赐的民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