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科学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科技管理学主要研究科技发展趋势和科技战略管理,研究科技政策和科技法,研究科技规划、计划的组织制定,还有科技项目、科技人力资源、经费、信息、成果、学术、“三技”服务等的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等。
科技管理的古典范式理论一般将科技管理内涵定义为满足社会公共科技需要、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生产和消费由市场机制无法提供的科技产品(或称为公共科技产品)的政府科技管理行为。因此,在科技管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管理制度,是运用科技制度设计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过程。这一研究视角突出了“国家目标论”,注重的是政府对公共科技资源配置的干预,而对公共科技政策、公共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关注较少。
公共科技管理的作用就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进行公共科技管理分析的逻辑基础,通常称为市场失灵的管理范式。同时,市场失灵也为判断政府应何时干预科学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当清晰的分析工具。理论基础是以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纠正市场失灵、谋求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满足社会对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便成为公共科技管理存在的前提。假设政策制定者是完全理性的,对市场行为与科技机会有更好的理解,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焦点在于如何更好地设计政策来实现预定的科技政策效果,以及在个人追求私人福利最大化的情境中寻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科技管理的古典范式理论的关注焦点,在于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侧重于政府对公共科技资源配置的干预,而对科技资源的创新未曾涉及。在分析方法上采用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这不能反映出公共科技管理作为一种制度所具有的适应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制度变迁的特征,也无法反映出公共科技管理自身会随着管理对象——公共科技的发展而演化变迁,从而会影响到公共科技管理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减弱了公共科技管理对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体系选择的适应性。
(二)科技管理的演化范式理论(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它包括美国的企业化政府改革运动、法国的革新公共行政计划、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改进计划等。这场运动推动了科技管理制度的新范式的产生。
科技管理制度的新范式,是一种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公共科技管理制度。其理论基础是演化经济学,关注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坚持从演化的、动态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经济系统的运行。它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非线性的由多种内容组成的系统,考察技术变迁的动态过程,并认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是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设计需要认识到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将增长政策和创新政策联系起来共同置于经济系统之中,以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两者的内在联系。通过发挥两者的系统协同效应,实现经济增长活动的转变。正是基于此,演化框架将技术创新纳入到公共科技管理分析之中。
演化范式下的科技管理认为公共科技管理应是一种选择机制。它通过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强各创新主体间的交互式学习及知识积累与扩散,促进经济体内创新性企业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选择,其目的在于使适应国家战略的创新行为得以保留、遗传,并在经济体内进行扩散,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演化范式下的科技管理致力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潜能的创新制度,即立足于自主研发和内源式学习,探索新的技术轨道,并达到技术前沿的创新制度。按照演化经济学理论,政府借助公共科技管理制度保护新知识的生产,促进自主创新,而不仅仅是纠正市场失灵。为此,演化经济学可以提供的非常重要的见解是,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科技管理时面临的是一个终端开放的世界,在其中存在着根本的不确定性,此时的问题不是在个封闭系统中求解最优问题,而是为了培育学习能力、系统地整合增长的知识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演化的科技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是创新过程,核心的科技政策问题变成了增加实验行为的概率,政府在追踪和鼓励创新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显然,当代科技活动的主题、领域和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成果实现全球共享,以及科技活动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这使科技管理必须创新,才能服从和服务于科技的创新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由重“物”的管理变为更重“人”的管理,由重科研过程的管理变为更重科技战略的管理,由重纯理性的“刚性”管理变为更重激励性的“柔性”管理,由重有形资产的管理变为更重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等)的管理,在科技管理的制度、模式、方法中体现得越来越充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