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社会与科技进步导致的单向度社会

工业社会与科技进步导致的单向度社会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和机器关系的社会。在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马库塞认为,单向度社会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单向度社会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出发,整个社会都变成了这样的一种合理性,最终由专制给以保障,成为正式的合理性。

工业社会与科技进步导致的单向度社会

科技创新对社会具有驱动作用,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竞争深入到生产要素的竞争,发展到科学技术的竞争,特别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文化价值在制度层面的拓展,主要通过四个理论体系得以体现:其一,“第三次浪潮”理论与托夫勒的“信息时代”;其二,后工业时代理论与贝尔的“知识型社会”;其三,马库塞的“单向度社会”即科技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异化;其四,萨顿“新人文主义理论”与文明社会。

(一)“第三次浪潮”理论与托夫勒的“信息时代”

科技革命是由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共同推动的。人类历史的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先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工业群,是对未来社会设计的一种蓝图,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这已成为共识。那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呢?从过去几次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看,其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或标志:是要有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和先导;二是要有紧迫和现实的重大需求;三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包括引发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组织等方面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造有利于新技术发明、产业化和新兴企业成长壮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战略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比如,美国政府制定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美国生物经济蓝图》《宽带美国》等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发动一场清洁能源革命,加速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空间技术等的发展,继续保持作为世界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欧盟则制定了《欧洲2020年》《地平线2020》《为持续增长创新:欧洲生物经济》等规划,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生物等产业;日本制定了《面向辉煌日本的新成长战略(2020)》,提出重点推进绿色创新、生物科技创新,发展节能环保、生物与健康等产业;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制定了《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提出实施工业4.0等战略行动计划等等。

(二)“后工业时代”理论与贝尔的“知识型社会”

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贝尔于1959年第一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理论。经过十多年的时间,直到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成熟。

贝尔从工业社会出发,将社会分成三种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所谓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的这种社会形态。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一批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和加工业(即第二产业)为主,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从时间上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

贝尔认为,分析后工业社会,可分为技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三个部分。后工业社会的特点是以理论知识为中轴,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经济的中轴原理是效益原则,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政治的中轴原理是平等原则;文化的中轴原理是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原则。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和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在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实际上,当今任意现代社会,都依赖于创新和变革实行社会控制。实施社会控制,使社会产生了计划和预测的需要。正是由于人们对创新性质的看法有了变化,才使理论知识变得无比重要。理论和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即轴心原则,而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www.xing528.com)

(三)马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与社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知名代表人物马库塞那里,“单向度”一词既用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也用来分析现代人。其中心含义是,工具理性、技术控制的发展,使发达工业社会成为现代版本的“达玛斯忒斯之床”,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甚至生活,都只剩下一个向度,即肯定与维护这一个单向度。而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也被现代社会这个“达玛斯忒斯之床”标准化、范式化了,丧失了批判与否定的能力,在“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中,成为维护这个社会的工具和奴隶。

马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一书还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依靠技术进步维持并强化“单向度”统治的秘密,描述了技术理性统治和技术异化的世界中现代人异化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马库塞认为,单向度社会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单向度社会从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出发,整个社会都变成了这样的一种合理性,最终由专制给以保障,成为正式的合理性。而人在这样的合理性当中只是工艺装置中的一个零件。科学技术的统治最终变为意识形态的统治。这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已经科学技术化了。

从价值学的视角来看,马库塞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体系中的运用所带来的劳动者的地位及其价值观的变化。马库塞认为,单向度的人的出现,对于社会的进化而言不是一种积极的现象,虽然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劳动者甚至主动与现存体制认同。但是,在实际上,劳动者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基本维度,即否定和批判的维度,其后果是使社会失去了自我超越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基本生存是由个人无法控制的力量和机制所决定的。

对于如何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的铁板一块的局面,马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持悲观主义的态度。在革命的现实形式上,马库塞寄希望于出于边境地带的“无家可归者”。在革命的心理——本能结构上,他则继承浪漫派的思路,强调艺术的解放功能,他说,“艺术的改造破坏了自然现象,而被破坏的自然对象本身就是压迫人的;因此,艺术的改造即是解放。”在这种物化深重的社会中,人的感性只有由艺术和诗来救护。只有艺术能永恒地祝福人的激情、回忆、想象、爱恋,并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艺术既然承担着救治物化社会的重任,那么它就需要完成一个由个体感性审美向现实社会审美的转变,也即“使艺术的规范性成为现实的内容和实质,使现实社会转换成另一种生活世界”。他的审美解放论带有明显的浪漫派运动的弱点,其历史的替代选择总显得像是一种乌托邦的东西,成为一种“无能的力量”,但是他仍然对此抱有希望和企盼。

(四)萨顿“新人文主义”理论与社会文明

20世纪伟大的科学史学家萨顿提出的新人文主义理论指出,单单科学本身并不是文化,尽管它是文化的一个基本部分。尽管科学有很多好处,但只靠科学却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人们必须找到把科学和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使“科学人性化”,让科学的发展得到理性的制约,而不能让科学作为一种与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没有智慧的科学确实是很糟糕的东西,而没有智慧的技术就更是糟糕了”。人类的进步不单是经济的发展史,更是人类智力展开的历史。全部文明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类战胜自然为标志的。萨顿认为,只有当我们成功地把历史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才将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

新人文主义思想有助于建立适应科学发展需求的社会制约机制。要使科学不至于失控,使之只为人类的进步发展服务,就必须将之视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不能将之视为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工具加以发展。同时,要找到使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方法,这就是使科学人性化。萨顿指出,“由于精神上的混乱是如此之深,以致单靠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消除弊病,大概可以肯定,任何不把科学人性化包括在内的药方都不会有任何功效”。

萨顿的科学人性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科学的“人性”其实质是指科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或者说“意义”,这种意义由人赋予,它与宗教一样是人类独有的成就。萨顿认为,科学不但本身具有人性,而且,我们还可以并且应该将人性赋予它,“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这不是贬低科学,相反地,科学仍然是人类进化的中心及其最高目标;使科学人文主义化不是使它不重要,而是使它更有意义、更为动人、更为亲切”。第二,萨顿强调科学中的主体性或主观因素,否定了科学是并且应该追求“纯粹客观”的传统观念。“科学可以定义为自然界(即所有事物)在人的心灵中的反映。”科学是一种最为高级、最为纯洁和充满生命力的活动。既然它作为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事业,那么,从它的诞生到成熟都彻底是人性的。尽管科学研究素来被要求尽可能客观化,但是,既然研究者是人,就必然始终以人类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解释。科学中的人性之所以未能同艺术、宗教一样被我们看出来,是由于“它的人性是暗含的”。实际上“没有同人文学科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就都既是自然的,同时也是人文的。”

科技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它在其中呈现比较高级的形式,它是在一种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成果。德国哲学家哈伯马斯认为,“科技文化的产生原因并不是理论信息的内涵,而是由研究者的素质形成创造的,欧洲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科技文化形成。”马凯指出,“科技文化是一种不受环境干扰的标准社会规范和行为约束的形式,这种规则是典型的明确目标的。”科技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没有科技文化科技是无法进步的,也就没有人类今天辉煌的社会文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先生说,“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