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与技术逐渐一体化,这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从科学技术体系的内部来看,科学与技术是从相对独立、并行发展,走到了相互作用、形成了“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的。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这种连续体的形成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两个过程相对展开,衔接后由于实践需要的推动相互渗透与融合而成;另一种是由于科学实验装置的技术原理符合某种理论需要,科学的技术化连续演变成新技术。可见,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两条基本途径,既要重视科学技术化,更要重视技术科学化。
(一)科学的技术化趋势
任何技术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即便在原始技术中如飞矛、投杖、弓箭的发明也都暗含着一定的力学原理。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技术的扶助。近代以来的实验科学,更是离不开技术提供的实验仪器等方面的支持。
一方面,科学的技术化成为一种科学技术观,早在192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Dewey)就在《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中将科学视为一种借助行动来进行认知的知行合一的探究活动,而且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控制,知识的价值取决于操作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Heidegger)在对现代技术与科学的批判时认为,现代技术与科学统一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现代技术与科学是一种操控性和制造性的实践。此后,西方科学哲学领域内的一些学者或者视技术为科学的内在要素,或将技术与科学整合进异质性的实践网络,或将技术与科学统一于人的知觉层面的现象,开启了对“技术化科学”的研究。他们关注物质性对于我们在世活动的深刻影响,使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开始融合为科学与技术研究,并从新经验主义、科学与技术研究(如后SSK)和现象学等不同的视角关注“作为技术的科学”。那种将技术视为低科学一等的“科学的应用”的观念被彻底抛弃,相反,从技术与科学相互交织的角度统观二者,深入到实验实体与现象创造、作为实践和文化的技术化科学、知觉拓展与工具实在等层面,形成了一组不同于基础主义的科学与技术意象的非表征主义的技术化科学意象。技术化科学对物质性与技术性的强调,体现了对人的在世生存的关照,这种面向技术化科学的科学哲学观不仅有助于把握当代科技的真实过程,还使我们能通过对兼具有效性和有限性的技术化科学实践的追问,审视当代科技活动的内在风险和价值负载。
另一方面,技术是科学的基础。科学的技术化还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这些辅助的技术活动并非用于科学研究成果向相应技术领域的转化,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需要。
一些重要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不仅离不开现代化的昂贵的技术设备,而且研究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上的突破。科学技术化中的“技术”是指来源于科学的技术,这时科学是技术的来源,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如高能加速器、自动化检测仪器、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电子计算机等,使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有可能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且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本身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性质和特点,离不开各种类型的技术人员的合作,科学研究活动也就技术化了,已变成预定的知识生产过程。所以,科学技术化是促进和加速“科学—技术—生产循环的关键环节,重视科学技术化既是重视发展来源于科学的技术,也是对科学的丰富和发展。技术科学化中的“技术”是指来源于人类实践的技术,此时技术是科学的来源,科学是技术的提升。技术科学化也是促进和加速“生产—技术—科学”循环的关键环节,重视技术科学化既是重视发展和提升来源人类实践的技术,又是发展科学的途径之一。科学向技术的转化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这同以往技术产生了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技术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是人们长期经验的积累总结,而是首创的、源于科学理论,因而电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技术化的重要标志。
(二)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近代的一些思想家不仅比较明确地意识到科学和技术的区别,而且还初步探察了这两者间的联系:认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例如,弗朗西斯·培根曾建议工匠要研究科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使自己的技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英国学者霍布斯(Hobbes)在《利维坦》一书中初步总结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论述了工匠劳动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修筑城堡、制造兵器等技艺,有助于国防和战争胜利,但是,“产生这一切的母亲是一种学术——数学”。他在这里所讲的“数学”,实际上就是指整个自然科学。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曾提到霍布斯的这段论述,并认为这段论述表明他已认识到“技艺之母是科学,而不是实行者的劳动”,即不是实行者的狭隘经验。近代以来,科学已经开始走到技术的前面,同时蒸汽机技术的改进,内燃机技术的发明和化工技术的兴起也是科学指导技术、技术科学化的标志。可见,在得到科学指导以前,技术发明是偶然的、经验的,一旦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掌握了规律,技术的进步就成了自由的过程。可以看出,以上科学对技术的作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造来源于科学理论和科学预见的物化,二是技术创造来源于科学实验的放大和扩展。现代技术的特征则是,技术作为制造活动和制造物都依赖于对科学知识的运用。也正是从这时候起,科学原理开始对技术起决定作用。(www.xing528.com)
当代技术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与现代技术相比,它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运用科学知识,知识含量空前地高。当代技术的这种“知识密集”特征在于不是以单项技术而是以整个技术领域来运用科学知识。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都是庞大的技术领域,靠科学知识填充、支撑。同时,每个技术领域又都不是局限于运用单一的科学门类,而是跨学科综合运用多门科学的知识。其实,当代技术所以称为“高技术”,意图正在于用“高”喻示对科学知识的“高度”运用和包容。其二,当代技术以自主性区别于现代技术的表征。这种自主性表现在当代技术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独立于人的控制。无论哪个特点,都凸显着技术更加成为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手段、动力和源泉。它还是文化的有机构成,表现在技术的各个层面中。
总之,一方面,技术的科学化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如工程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使建筑工程师不必像古代工匠那样反复用试错法才能找出新建筑的最佳结构,而只需运用该学科形成的技术科学体系就能设计出新的最佳结构。美国学者米切姆认为,虽然技术不同于科学,并且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但现代技术并不完全局限于纯粹的应用性领域,而是一门独特的理论性的应用学科。这突出地表现在现代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思想体系。现代技术,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工程伦理学、计算机和网络理论等学科中都有具体的技术思想。米切姆指出,正如科学有其自身的概念和发现的逻辑一样,技术自身也有其自身的概念和逻辑。
另一方面,技术的科学化是指技术创造发明根据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而得出,即技术进步以科学进步为先导。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以科学为基础而不是以经验为核心的技术,已变成物化的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化了。19世纪后期出现的电力技术,20世纪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就是先有基础科研的成果,其后由于实践需要的推动再转化为实用技术的。现代的尖端技术都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的,离开了科学理论的指导,重大技术的发明几乎不可能,这就是技术的科学化趋势。“技术的科学化”表明,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对技术起着理论的指导作用,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的依据。
(三)科技一体化的意义
过去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界限分明,现在已结合成为统一的科学技术系统,很难分清它们是科学还是技术了。
首先,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彰显着科学技术体系内部各学科的统一。现代科技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整体化、数学化、加速化。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数学化是指各门学科、各种知识体系趋向综合统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得各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引发新的革命;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交融,统一发展,不仅前次革命与后次革命的界限不清,而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分界也难以辨识,因而人们统称为现代科技革命或当代科技革命。此外,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科技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其快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总量以指数方式增长,人类在20世纪的100年间开发应用的发现与发明超过了人类前2000年发现与发明总和的4倍;二是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活动的规模不断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三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推动下,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继续加快,并且在这转化过程中又不断孕育了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机会。由此,科学家大胆估计,未来10年所取得的科技进步将超过20世纪的100年。
其次,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体现大科学时代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的统一。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社会化、社会的科技化。一方面,科学技术一体化是科技社会化的部分或阶段。在科学技术一体化过程中,社会因素不断介入。首先表现在主体方面,科学研究主体与技术开发主体都具有社会属性,他们要受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如文化传统、价值观、生活水平等。其次表现在科学的价值和生产功能通过技术化被社会认同,尤其是科学的经济价值。再次表现在科学的内容被社会应用,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科学不必通过技术同样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管理科学就可以直接(不必通过技术)对生产过程发生影响;此外,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对社会也有直接影响。最后表现为科学得到社会因素的支持、支撑、养育而成长、成熟。因此,科学技术一体化过程也是科技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一体化也是社会科技化的一个具体表现。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视域看,伴随科技融入社会系统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形成了社会科技化的社会舆境。因为,任何科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基于一定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科技活动的进行有赖于相关的社会条件,会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科技活动又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这种社会后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而人类会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来对科技活动的后果进行社会评价,并且以评价作为杠杆,将科技活动的发展纳入人类的价值体系中。从系统论角度考察,现代“科技与社会一体化”社会舆境的形成是由不同维度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相对独立的现代科技体系结构是其“内在”根据;高度完善的现代科技社会建制是其组织基础和中介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对科技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社会中介是其“外在”动因和社会保障;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子系统的互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的“大科学”运行与管理模式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现代科技融入社会大系统的社会舆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