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借物喻人习作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借物喻人习作指导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物喻人”的课后练笔是教学难点。这对刚刚步入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用“借物喻人”这样思维要求比较高的表达技巧写作,是有难度的。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借物喻人习作指导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名家名篇。全文讲述“我们”全家过了一个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借物喻人”的课后练笔是教学难点。练笔要求如下: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这对刚刚步入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用“借物喻人”这样思维要求比较高的表达技巧写作,是有难度的。具体来说,要想写出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来,发现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的特点,是难点之一;确定事物特点之后,运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是难点之二;怎样由物及人自然地揭示做人的道理,是难点之三。

根据上面的分析,确定本次教学的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回顾经典课文,对比重点段落,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之妙。

2.读写结合,疏理借物喻人的写作思路,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密码,做到由物及人自然过渡。

3.利用图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揭示借物喻人的情感密码。

教学重难点:

1.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密码,做到由物及人自然过渡。

2.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精读课文《落花生》及《梅花魂》,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

2.教师准备:推荐阅读经典文章《荔枝蜜》《桃花心木》,并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同学们,在第四组“生活中的启示”这个专题中,我们又学习了四篇课文,请同学们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谈谈自己的学后感悟,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讲给同学们听?

2.许多同学对《落花生》印象深刻,感悟颇多。我想,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关系密切。这种方法就是——“借物喻人”。

师板书: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交流单元学习感悟。学生刚刚学完这个单元,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记忆犹新,因此有许多感悟想要表达。学生可以从内容方面说,可以从情感方面说,也可以从表达方面说,起到交流单元学习收获的作用即可)

二、 朗读重点段落,发现写法之妙

这个环节出示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创设出对话的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是揭开写法之妙的关键所在。过程如下:

1.同学们感受最深的部分,恐怕非这几段莫属。出示《落花生》段落: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师:父亲谈论花生的好处,颇有深意。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这就像画龙点睛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种看似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借物喻人”。

2.前面也有一篇运用了这种写法的课文,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是哪一篇?出示段落: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外祖父看似谈论梅花,实则赞扬中国人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言之灼灼,铿锵有力,令人动容。由此看来,“借物喻人”与一般的先写事再写启发的文章相比,其中心更突出,立意也更深远。

(设计意图:把文本中最能体现写法特点的段落进行诵读,通过朗诵,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之妙,从而加深对于“借物喻人”这种表达方式的认识)

三、读写结合,揭秘“借物喻人”写作密码

师:我们怎样写“借物喻人”的文章呢?通过这个表格,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借物喻人”的写作密码。

(续表)

1.作者所借之物是落花生和梅花,它们本身有怎样的特点?带给作者怎样的启发呢?

2.这么一对比,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发现:

(1) 作者通过观察,写出物的特点是什么。

(2) 找到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写清楚启发。

3.这两者之间还需要一个桥梁,你能不能发现把物与人自然连接起来的语句,找到了吗?(句子变成蓝色)

就是这些语句把物的特点与人的精神品格进行了自然的衔接。有了这个过渡句,物的特点与人的精神品质就自然联系在一起了。

4.小结:通过分析,我们解开了一个借物喻人的写作密码。

师:抓住物的特点——由物及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关键所在。

过渡: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我们不妨先到大自然中去发现那些带给我们些许感动的事物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从文本的核心段落入手,体现了文本表达方法与习作训练点的对接,引导学生发现由物及人的过渡句,从而揭开了借物喻人的写作密码。作者由事物自然的特征联想到要赞美的人,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作者借物要说明什么精神,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补写片段,感悟写法(www.xing528.com)

师:老师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感受一下它的写作思路。

习作练笔材料

小 草

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树芽,吹开了小花,吹醒了大地,小草也伸了个懒腰,谢过春姐姐,重新开始了他那全新的生活。

盛夏到了,烈日当空,太阳像火炉烤着大地。花儿都低下了头,唯有小草,他在默默地抗争着,苦斗着。暴风雨来了,这对于许多植物都是莫大的伤害。看,风雨过后,花儿瘫痪在地上,树枝折的折,断的断;叶子已经不行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结束了生命。唯有小草还高昂着头,不肯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而且经过风雨的洗礼,小草更绿了,更可爱了。

几阵瑟瑟秋风,几阵绵绵秋雨,小草终于开始枯萎了。这时小草还是顽强地挺着身子,不乞求人类的怜悯。人们可能会叹气说:“唉,小草枯萎了。”但可不要忘了,冬去春来,他们还会“春风吹又生”的。

我喜欢小草,更喜欢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1.出示野草的图片: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野草了,想说点什么?(不惧环境恶劣,生命力顽强,装点了大自然)

2.进一步引导:与娇艳的玫瑰相比呢?(没有好看的外表,默默无闻)

3.是啊,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想起了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

4.想写点什么吗?快速浏览这篇文章《小草》,把你的话写下来。动笔之前,先想想借物喻人的写作密码。由物及人,有感而发。

5.找同学读读。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一个片段补写训练。老师从习作困难点入手设计片段补写练习,一方面降低了习作难度,另一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体现训练点的落实)

五、揭示“借物喻人”的写作结构

借物喻人的核心内容是:抓住物的特点——由物及人,有感而发。但是作为一篇完整的作品,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正如下图所示:

(设计意图:领会全文构架的奥秘,让学生了解一篇完整的借物喻人的文章的篇章结构,是一个构建全篇的思路引导)

六、实战演练,布置小练笔

1.写一篇优秀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描述)

路边倔强怒放的小野花;岩石上傲然挺立的松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永不停歇的蜜蜂;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默默耕耘的老牛;外表丑陋内心甘甜的丑橘;齐心协力的蚂蚁……一些平凡的事物常常使我们会有所感悟,深受启发。请大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许你会被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某种精神感染。

2.想一想,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并能做到由物及人,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图片中事物内在品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习作期待)

七、板书设计

精彩例文

粉笔赞

黑板的桌子上,零零碎碎地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小得不值一提,几乎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到座位上,挺直腰板,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拿起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写着。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粉末状物体,消失在空中了。当这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完最后一个字,完成最后一个任务后,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体现了多么美好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美,它就在我们身边。哪里有汽车的鸣笛声,哪里就有交通警察。不管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他们都坚守岗位,听到的是喇叭的噪声,闻到的是尾气的异味,而换来的是交通的畅通。这难道不是奉献吗?

粉笔,我欣赏你,我赞颂你!

(作者:李嫣然 指导教师:朱立金)

蜡 烛

一天,我在家里读书,突然停电了,正当我着急害怕时,妈妈点燃了一支蜡烛。

那可爱的小火苗,兴奋地燃烧着,我的心情也跟着那小火苗快乐起来。烛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它虽然没有日光灯那么明亮,却给人温馨浪漫的感觉。我终于明白了人们为什么喜欢烛光晚餐。法国凡尔赛宫镜廊的拱顶上镶嵌着烛台和蜡烛,当年住在凡尔赛王宫的国王和王后在烛光下一定感觉很温馨吧!晶莹剔透的烛油一滴一滴地从蜡烛上流下,慢慢地凝固在烛柱上,蜡烛变短了,但是它照亮了他人。

蜡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像人啊!生活中,这样的人有很多:如老师、医生、环卫工……老师培育学生成人成材;医生治好了一位又一位病患者;环卫工人清扫街道,让城市更整洁更美丽!所以,我们要像蜡烛那样,做照亮他人,无私奉献的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喜欢蜡烛,更喜欢有蜡烛精神的人。

(作者:张家祺 指导教师:朱立金)

课例反思

读写结合,揭开借物喻人的写作密码

课文就是学生习作的例子,是最好的习作教学资源。我坚信: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适时加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借物喻人”练笔指导就是老师找准了训练点,把表达密码一层层揭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看清楚,看明白,从而揭开“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方法的神秘面纱

一、第一层面纱:感悟写法之妙

回顾重点段落,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自然地创设出对话的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是揭开写法之妙的关键所在。《落花生》一课,学生感受最深的部分是父亲谈论花生的好处,颇有深意;《梅花魂》中外祖父谈论梅花的段落亦是如此。这两个经典段落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触动,理解父亲和外祖父话中的深意。诵读时氛围的创设不可忽视,教师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父亲和外祖父说话的情境中,营造出一种肃然的朗读氛围,让学生读时感觉到心弦被拨动,生出与父亲和外祖父那样的情愫来。通过朗读带给学生的心灵触动足以让学生领悟到文字表达之精妙。

二、第二层面纱:揭秘表达密码

《落花生》《梅花魂》中的两个段落都是语言描写,在表达内容和形式方面相似之处颇多。找到了它们的相似之处,学生就可以练习仿写,从而巩固写作的方法。怎样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呢?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

1.形式上的相似之处。这两段都先写事物的特点,再由物及人,最后赞美人的品格。有一点需要提醒学生,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一定有某种相似之处,或者说,是事物的某一个特点让作者自然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格。

2.表达方面的技巧。有了上面的认识,学生就能写好文章吗?当然不是。有一个关键点学生容易忽视,这个关键点是什么呢?就是过渡句。不要小看这个过渡句,它就像一座桥梁,把物的特点与人的精神品质自然联系在一起。这个小小的表达技巧的揭示,会避免学生习作时将物与人的精神品格分割开来,连接因此显得不自然。

三、第三层面纱:触发情感按钮

五年级学生生活阅历少,缺乏对事物深层次的感悟,因此引导孩子选择切近自己生活实际且又有所感悟的事物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小练笔要求中提到的“身边的事物”包括哪些?范围有多广?老师可以把事物分成了三类,即:植物类——如小草、石榴树、松树、野花、丑橘等;动物类——如蚂蚁、蜜蜂、老牛等;物品类——如粉笔、蜡烛、铅笔、橡皮等。这样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将这些有代表性的事物做成精美的图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一张张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定会思绪万千,有所触动。情感被触发的那一刻,学生才可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借物喻人”课后练笔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课文训练点与习作训练点的紧密结合,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读写结合的习作课堂研究,让我体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就像人的呼吸过程,阅读教学是吸入,习作教学是呼出。然而,吸入了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能顺畅呼出,基本的习作思路和写作技巧是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而指导的点应该与单元例文对接,做到阅读教学渗透写法,习作教学回顾写法,这就像前面扔石头探路,后面方能听到回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