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问题的方法

解决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问题的方法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次的单元习作研究课把《歌溪》作为写法指导的范本,老师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连用,景物描写十分优美,特点突出,易于指导。写法指导是单元习作教学的核心内容。

解决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单元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单元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问题剖析。习作教学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备课之初我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问题之一:习作内容宽泛,选择性强,难以统一习作训练点。

我们发现,单元习作的内容是开放性的,没有明确的写法提示。如下表所示:

面对如上要求,老师首先想到的是:这次习作是指导学生写景还是写事?写感受亦或写体验呢?写景有写景的方法,写事有写事的方法,感受或者体验又有各自的写法,老师如何选择呢?确定这节课的习作训练内容成了老师上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这样的情况在语文教材中非常普遍,学生可选的内容越宽泛,教师越难找到一个训练方向。

百般纠结之后,执教的老师最终选择了指导写田园景物,侧重景物描写。

问题之二:课堂环节多,教学容量大。

执教此次研究课的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基本功十分扎实的老师。她的几个教学设计可以说煞费苦心。例如:老师采用了歌曲导入新课。如下: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一起来欣赏。

(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欣赏图片)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乡间小路》,听着悠扬的歌声,欣赏着美丽的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生:庄稼、清澈的小河,回到了乡下老家,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爷爷奶奶身旁,回忆起和农村小伙伴快乐的日子……

师:同学们已被优美的山水田园深深吸引,对乡村生活产生了无尽的向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田园、到乡村去感受那里独特的美!

应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悠扬而欢快的乐曲,美丽的田园风光,一下就把学生的带入了乡村景物风情的回忆中,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得到了的激发。

再如引入田园诗派,感受田园诗情的教学环节设计:

师:同学们,说到田园,就会想到田园诗,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你了解田园诗派的诗人吗?谁能背上几首?

(生背诵田园诗句)

(师出示代表性的田园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

师:晋代陶渊明开田园派,盛唐时期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他们的诗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古人用诗句把田园生活描绘的那么美好,让大家都产生了无限地向往之情。那么现代人又是怎么描绘美妙的乡村生活的呢?

这个教学环节老师有两个方面的意图:一方面让学生积累优美诗词,感受诗歌韵律之美;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学生用笔描绘乡村生活的愿望。

接下来,老师的课堂安排如下:写法指导——学生练笔——修改习作——习作分享。老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精心设计,力图让学生有所收获。然而恰恰是环环精彩,环环都要,两节课的时间,如此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反而使得学生交流和练笔的时间一再压缩。如何合理取舍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习作课堂的真正主角呢?这是此次研究课引发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问题之三:写法指导脱离文本,大而空。

写法指导环节,老师采用的是“美文引路,落实写法指导”的方法,过程如下:

师: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篇文章《歌溪》,谁能把你阅读的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非常美。

师:哪一句最吸引你?

(学生读)

师:出示相关语句:它的水是银亮的,闪着光,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溅起一蓬一蓬的水花,积了很深的水潭。歌溪的这一段像一个调皮的、不懂事的孩子,它的歌声有点粗野。

师:此时的歌溪像什么?

师: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生:把歌溪比喻成一个调皮的、不懂事的孩子,从而能体会出作者对歌溪的喜爱之情。

师:用上比喻句之后既能体会出歌溪的顽皮,又能体会到作者对歌溪的喜爱之情。板书:比喻

师:同学们,在描写歌溪的调皮不懂事时,作者还用了一个字很贴切,你找到了吗?“跳”字变红:说说好在哪儿?为什么不用流下来或淌下来呢?

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跳字简直把歌溪写活了。板书:拟人

师:同学们,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会使文章锦上添花。板书:恰当运用

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这篇文章除了描写歌溪,还描写了人的活动,比如说,孩子们在水里嬉戏,在大石板上晒太阳等。

师:这篇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不忘有人的活动。板书:景、人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充分说。

师:作者将乡村之景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写,才能让我们在欣赏了乡村之景的迷人之时,又感受到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这种浓郁的乡村气息是我们最向往的。

正是因为作者选取了乡村特有的景物(小溪),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的样子、颜色或静态美或动态美等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真情,才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板书:抓特点

此时,教室里奏响乐曲,学生练笔。

这次的单元习作研究课把《歌溪》作为写法指导的范本,老师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连用,景物描写十分优美,特点突出,易于指导。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单元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选择脱离文本进行写法指导,即所谓的文本是文本,习作是习作。

写法指导是单元习作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不可以脱离文本,另寻他路呢?

二、分析问题,回归文本

研究课结束,现场指导专家魏薇教授给了我们中肯的建议:(www.xing528.com)

1.回归文本中去,充分利用文本这个素材库,从文本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情感、方法的储备。

2.发现文本的写作资源,明确单元习作训练的意图,确定训练内容及训练点。

3.针对课堂环节多,教学容量大的问题。魏教授强调:“习作教学要做‘减法’,把大量无关的内容删掉;课堂设计版块不要求多求全,讲究一课一得。”

4.针对写法指导脱离文本的问题,魏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指导。习作方法指导要求实,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写出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为什么一定要回归文本呢?这个问题不言自明。

我们的教材是按单元主题编排的,单元课文便是习作例文。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学生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文本的典型优势,实现读写结合。因此,教师要学会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才会在读通、读熟、读透和有所感悟、有所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

然而对读写结合的问题,许多老师却常常落实不到位。究其原因,是老师们发掘教材语用功能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阅读教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内容分析多,形式探究少;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质疑的少。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学了很多文章,头脑中却缺乏写作知识、写作技法等的积淀,没有形成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作为每一节课内容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发掘文本的语用功能,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形式进行思考、质疑。为什么选用这个词语,为什么不选用那个词语;为什么选择这种句式,为什么不选择那样的句式;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为什么这样开头,换一种开头可以吗;为什么要这样来构思全文,换一种构思可以吗等等,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处,也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思考了写作问题——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

文本是教与学的基础。因此,老师要练就一双智慧的眼睛,凭着对语文的高度敏感,巧妙地挖掘、生成、提炼教材中的有效资源,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素材,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总结问题,对症下药

基于上文的认识,我们针对单元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研究,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发现和寻找文本的写作资源。

(一)发掘文本中的写作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情感、方法储备

我们的教材除了课文外,还有“交流平台”“口语交际”等许多版块,这些文本资源与单元习作联系紧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为例,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乡下人家》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文本中的这些资源,教师不可以视而不见,要发掘它们在习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情感及方法储备。

1.对照单元导语,落实学习要求,做好习作准备

首先,看看单元导语与单元习作的关系。本单元导语如下: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下面的课文,为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并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

可见,单元习作的内容与单元导语要求保持了一致。单元导语指明了课内阅读的学习要求: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感受田园诗情”体现了情感的储备,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产生感受田园生活的渴望,从而触发表达的欲望;“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体现了习作语言及方法的积累。还提出了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在写作中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做好准备。

2.开展综合性学习,收集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乡村田园风光与城市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单元习作之前的一两周,安排布置走进田园的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如下:

读了上面的课文,你是否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家在农村的同学,可以先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进行深入的了解,比如,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们之间的趣事。城里的同学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去体验乡村生活,也可以向熟悉农村生活的人询问有关情况,还可以搜集国内农村生活的资料。

活动前,可以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因此,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紧扣地域文化、生活特点,引导学生与真实的农家生活“真情拥抱”,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珍爱田园的情感。老师要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乡村、深入乡村、体验乡村。例如: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田园生活的视频资料;展示田园生活的照片、图片资料等,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田园。

总之,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才能在体验中丰富情感,收集见闻,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习作时才能抒发真情实感。

3.守住“口语交际”主阵地,了解学情,确定习作训练点

教师应将“口语交际”版块作为主阵地,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前期习作素材的积累情况,了解学情,找到学生表达的兴趣点、关注点、疑问点,为确定习作训练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单元习作奠定基础。例如,本单元“口语交际”要求如下: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可以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可以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或趣事,等等。先在小组里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介绍。然后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针对以上要求,我们对“口语交际”进行了课堂实践,实录如下:

师:领略了作家笔下的田园风光,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我们身边的景物。(出示田园风光课件

师:熟悉吗?这一幅幅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哪儿的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我们的乡村也很美。让我们也用优美的语言说说我们的乡村。(出示课件: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师:话说到这,我想问问都谁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或去过农村。请举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我们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特产、风俗习惯……)

师:你想从哪一方面介绍你的乡村?

小组交流。要求:同桌四人一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依次说,四人说完后,从中选出说得最好的,其他三个人再帮他练说,争取说得最好。然后在班上交流。(提示:可以运用书中学到过的优美语句)

师:同学们的话使我眼前呈现出美丽的乡村风景。那我们的乡村能不能吸引别人来呢?(全班交流、评价)

师:同学们,此时我相信《乡下人家》中有一句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想说,我们的家乡,我们的乡村,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也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趣事的交流内容,尤其对乡村生活趣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对先前因为内容选择性强,教师难以统一习作指导训练点的困惑有了明确的答案: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趣事将是学生首选的习作内容。

通过学习,老师还发现,部分学生乡村特点介绍不突出。比如,有的学生介绍吃农家菜,只介绍了自己去哪里吃?和谁吃?怎么吃?对于农家菜的品种、味道等却只字未提,给人感觉缺少了农家生活特色。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抓住农家生活的特点,写出农家生活的情趣呢?因此“抓特点”就成了本次单元习作教学指导的着力点。

(二)细读文本,寻找读写结合点,实现一课一得

实践证明,单元例文所采用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是学生最乐意接受和习得的。比如,本单元习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写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趣事,应该说受到了《乡下人家》和《麦哨》的启发和影响。再如五上第一单元是以“热爱读书”为主题的习作,许多学生选择写自己的读书故事,很少有人写参与的读书活动或读书心得体会,这可以说受到了《窃读记》的启发和影响。由此看来,教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一定要把例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技巧传达给学生。

1.立足单元整体,找到读写结合点

寻找读写结合点时,要立足单元整体,将单元训练重点形成一条纵线贯穿其中。一定要跳出一课一课教的思路,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纵观本单元课文,这样找到的读写结合点会更恰当。

因此,选择读写结合点时,老师们不妨先来想一想,哪个读写结合点更贴近单元教学重点。对于那些非单元训练重点的读写结合点,我们要学会舍弃,否则训练就会盲目,分不清主次,从而阻碍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2.发现文本独有特点,确立恰当的读写结合点

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千篇一律地进行同一读写结合训练呢?其实不然,单元内每篇课文虽然在主题上是一致的,但细细揣摩后我们会发现,不同文本在承载单元目标的同时还有其独有的特点。

总之,习作方法的积累不是单靠作文课就可以实现的,每一个单元主题下的每一篇课文教学,教师都应根据课文表达特点关联习作,指向“语用”,实现读写一体,一课一得。只有立足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习作课堂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