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依据,然而习惯使然,很多时候我们把习作教学的意义与目标抛之脑后了。研究之初,我细读课标,对小学各年段习作教学要求做了一次重新认识,我们必须关注以下方面的要求。
1.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核心理念,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并突出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我们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这一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一核心。
2.课标对写作的定位:“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显而易见,这是让习作回归到“交流”和“分享”的本真状态,这还是蓄积写作动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必经之路。习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学生心灵和周围世界之间建立一个言语的应答机制,一旦确立,学生写作就会应时而生,变得自然贴切。因为“交流”和“分享”,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内心迸发出一股表达的力量。
3.课标关于小学阶段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目标这样定位,实际上是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在内容上,习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的是“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形式上,习作教学要着眼学生的未来,强调的是“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两个基本思想,既是习作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习作评价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从内容安排和呈现形式上,都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注重实践、体验”的特点。
4.习作的途径贯通“说话”与“阅读”。从说到写,读写结合,一直是习作教学的传统规律。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说明书面语言的形成是以口头语言作为基础的。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口头语言是“敲门砖”,是通向书面语言的一条快捷通道。说和写是一脉相承,前后呼应,不可偏废。另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割裂的。语文教学必须读写结合的,方能相互促进。
基于这些解读,我更加理解了习作对学生的意义:(www.xing528.com)
1.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要靠语言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为了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运用书面语言准确而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意愿、情感和与别人进行交流是写作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每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2.习作与学生个体对生活的体验息息相关,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写作素材来自每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认识、思考。因此,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反过来,学生通过习作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认识、情感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他们要表达的必然是自己观察、分析、思考的东西。所以,学生的习作过程就是一个有内有外、有进有出、交流对话的互动过程,是学生提高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
3.习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表述的能力。习作,首先要完成的是对外信息的吸纳,然后是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与来自外部信息的融合。这种融合的成果既有“新”,也有“旧”,这种亦新亦旧的思维成果就是学生的创造。这种创造表现在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了语言文字,创造性地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创造性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
4.习作训练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指:认知能力、文字水平、丰富的情感和一定的想象力。习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认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和大胆想象。写作的过程不但能锻炼人的心智,拓展人的思维,而且能锻炼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知识。它是一项具有提升人们语文综合素养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它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甚至是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