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与公开课有关,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抨击公开课。为什么那么多教师不再推崇公开课呢?因为现实中许多公开课有作秀的嫌疑。有的课堂在“秀”学生。这样的公开课,学生非常配合,课堂提问如入无人之境,学生回答问题可谓万无一失。然而实际学生的课堂表现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是老师课前“辅导”的功夫下得足,有的老师甚至用了两倍于实际的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温课”,每一个环节都提前做好了“预设”,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的课堂“秀”老师。这样的公开课,老师是绝对主角,然而学生却如傀儡,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叶”。伴随着老师们对语文课程理解的日益加深,老师们有了这样的呼声——“请还课堂以本来面目吧”。
面对批评质疑之声,上课的老师们心里酸酸的。是的,上一节公开课真的不容易,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心血和汗水。要在分析教材上下功夫,要在教案设计上下功夫,要反复试讲、反复修改,要锤炼课堂语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品头论足,要了解学生,要学习应变……方方面面,诸多细节。公开课就像一个放大镜,哪一环薄弱必定暴露无疑,一不小心就成了众矢之的。因此,有些老师觉得上公开课太累,压力太大,这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像《酸的和甜的》这样的课堂历练,我就有很多次。比如,“教学能手”的那次比赛,我仍然历历在目,似乎那晚的情境就在眼前,那是彻夜未眠的一晚。前一天上午抽课,下午我进行了一次试讲。试讲非常糟糕,我几乎失去了上课的信心。于是,我开始了几近彻夜的工作。凌晨我躺在床上,脑海里还在一遍一遍地默背教案,稍有一点磕绊我就重来一遍,直到第二天早上……但是回头想想,自己的收获也是丰盛的。
应该说,公开课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由教学设计为自己服务到教学设计为学生服务。这促使我尽可能地熟悉和了解学生,加强和学生的日常沟通。备课时运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来设计教学环节,做到准确点拨,适时引导。因为了解学生,了解学情,课堂对话就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真正提升了教学效率。所以说公开课磨砺了我的教学水平,也更让我看清了应该关注的方向。只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堂就会熠熠生辉。如今,我不再追求课堂形式方面的完美,我更加注重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更希望课堂上的我能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不断引领学生打开更广阔的思维空间。(www.xing528.com)
除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公开课还直接影响了我的家常课质量,促进了我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比如:板书、普通话、课件制作与使用、备课能力、教学掌控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公开课准备前后获得的大量信息,无论是教材的、教参的、同组老师们的、专家们的,比家常课获得的多很多。那些方法和策略及思想火花的碰撞,会对家常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海的特级教师陈寅老师说:“我们的教育教学许多都是经验型的工作。”其实就是这样,我们通过公开课在最短的时间积累最多的经验,有些是成功的,有些是失败的,但是它们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许用这句话来总结最为贴切:在专业能力极限上工作是专业成长最大化的方式。一堂课一次洗礼,一堂课永恒的收获。我相信,老师自信满满地站上讲台的时刻,永远是最美的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