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酸的和甜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酸的和甜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酸的和甜的》是二年级上学期我在学校举行的“教学能手”展示课活动中曾经展示的一堂课,在当时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江老师让我先谈谈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说到这儿,我不得不佩服江老师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捕捉力。

《酸的和甜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事件回放之一

备 课

2007年6月29日下午,我正在进行期末试卷分析的最后一项总结工作,心里不禁窃喜,紧张而忙碌的一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就在这时,我接到了教务主任的电话,她跟我谈了“济南—上海名师展示课”活动在我校举行的事情,说学校推荐我上一堂展示课,时间紧迫,只有四天的准备时间。我心里明白,领导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于是,我欣然答应了。其实,当时我并没有预料到这次活动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酸的和甜的》是二年级上学期我在学校举行的“教学能手”展示课活动中曾经展示的一堂课,在当时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虽然是一节校级展示课,但是回想当初备课时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不管怎样说,对于这次备课以及教案中一些环节的处理,我还是很得意的。因此,当我接到讲课任务时自以为难度并不大,我只需要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教案罢了。教务主任一再嘱咐我:“晚上务必认真钻研教材,明天江洪春老师(济南市语文教研员,山东省小语会副理事长)指导你进行备课工作。”于是,晚上回到家,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说课、反思等又重新进行了回顾、分析、修改、完善。

30日上午,我一大早就来到江老师的办公室等候。对于此次备课,我有备而来,因此信心十足。等到江老师来了,他见到我,第一句先问:“备了几页?”我笑答:“六页。”“六页就来备课?至少备足三十页!”他的语气不容置疑。说完,他将办公桌上的一沓打印的教案递给我看,一再强调,写不到三十页,不备。我一边翻看那一沓厚厚的、字迹密密麻麻的教案,一边心里嘀咕着:“六页已经是详案了,三十页还能怎样详细?”正在尴尬之时,殷崇主任、任主任及时赶到,说明我昨天下午才接受任务的情况。江老师对这样的借口仍然不怎么接受,但还是坐下来开始给我备课了。我想当时江老师对我一定是没抱太高期望的。

江老师让我先谈谈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说:“《酸的和甜的》是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一篇寓言故事。”江老师立即质问:“到底是什么?”我回答:“教学用书上讲是童话,但据我所知它选自《伊索寓言》……”江老师说:“是童话,就以故事为主,侧重童趣;是寓言,就要侧重揭示寓意。你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他语气坚定,咄咄逼人。此时,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竟然连课文的题材都还没搞清楚,直在心里骂自己糊涂。而后,江老师认真地帮我分析了本单元的课文类型及教学要求,逐一落实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类型。这四篇课文有成语故事、也有童话和寓言。这时我才发现,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系既密切又有微妙的差别。先前,我对教材按同一主题编排的特点是清楚的,但实际备课时我并没有很好地研究它、利用它。经过我们的分析,给这篇课文最终定位是:它是一篇寓言改编的童话故事,教学时要侧重对道理的揭示。

接下来的备课过程,我更是如坐针毡。面对江老师步步追问和一次次反问,我几次吞吞吐吐,无言以对。我曾经那么熟悉的教材内容在这一刻却变得如此陌生。备课就这样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江老师仍然强调:“教材分析和教案设计必须写满三十页,可以把你对教材的理解,包括错误的理解都写进去!”眼看已是周六下午两点多,周一要试讲,三十页的教材分析和教案设计,包括教具、课件均要在一天半内完成,对我来说,实在是从没有过的挑战,我当时压力很大。但事实上,我当晚就把三十页的教材分析和初稿教案写出来了。究其原因,还是深入研究教材所起的重大作用。通过备课,我深切地感受到那句老话:千有法,万有法,吃不透教材就没法。

备课之感受

千有法,万有法,吃不透教材就没办法

这次备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对教材的钻研、分析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说到这儿,我不得不佩服江老师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捕捉力。一段文字读下来,重点词句及其表达上所起的作用,他就已经了然于胸了。比如,江老师在帮我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望望”作为一个重点词,写出了小猴子与其他两种小动物的不同做法,体现了它的善于观察。但联系“一串紫红色的葡萄”,又可以看出小猴子与其他两种小动物的又一不同之处,那就是他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这一点恰恰是我没有感知挖掘到的。再如:课文第七自然段讲:“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小松鼠小兔子见他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啊!真甜。”江老师动情地读着,而后问我:“你从‘啊!真甜’能读出什么?”我说:“当然是开心。”江老师追问:“有自责吗?有醒悟吗?有疑惑吗?有后悔吗?”经江老师一点拨,我细细回味,是啊,三个字,竟有这么多层的含义,这就是文字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在反复研读教材时都不曾捕捉到,而江老师在刹那间捕捉到了。受江老师启发,才有了我在课堂上通过小松鼠、小兔子之口来阐明道理的教学设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对“大口大口”一词的处理。讲到两个句子的比较,江老师问我:“为什么进行句子的比较?”我回答:“让学生知道哪句写得生动、具体。”其实,平时教学中,我也只是让学生停留在知道哪句生动具体这一层面上而已,很少去追究为什么生动、怎么生动。江老师说:“比较句子,一是比内容上的不同,二是比表达上的不同,让学生通过比较句子学习表达的方法才是根本。”他说:“重点词句通过对比方式来解读,也是我们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运用好、处理好。”

总之,通过这次备课,我先前备课的疑惑解决了,有许多东西感觉清晰了,更重要的是,不是光肤浅的知道哪个是重点句、段,哪个是重点词,而是清楚了它们更深层的表达意义。无论是揭示文章道理还是人物特点都有据可循。比如,我先前对小猴子的定位是聪明、爱动脑筋、敢于尝试。我也曾翻看了几篇教案,老师们也都是这样理解的。于是我坚定地认为这是对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我明白了:聪明、爱动脑筋是人们对所有小猴子贴的标签。而文中的小猴子还是一只善于观察、有生活经验的、敢于尝试的小猴子。由此我想,只有挖掘到它的独特之处,我们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易于把握和接受。

因此我觉得,只有教师明明白白去教,学生才能明明白白学会。另外,教案设计不是最重要的,教师对课文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才是最重要的。同许多教师一样,每当上公开课时,我总会绞尽脑汁,在设计教案上下功夫,仿佛设计好了教学的形式,课堂也就精彩了。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许多老师都设计了分角色表演的环节,一节课热热闹闹,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表演过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有哪些实质性帮助呢?因此我想,教案设计是否精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教案设计体现了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的训练。教案设计要基于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

现在,许多老师习惯利用网络等完善课件,但千万不要忘记深入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的本分。我们要真正静下心来钻研教材,提高我们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感受能力,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信息准确传递给学生。总之,不要走捷径,备课时把你对教材的每一段、每一个重点词句的理解及想法一股脑地写进里面去,最后去粗取精直到变得清晰起来。

这堂课是集体教研的成果,从前期在组内的讨论、评课,到后来专家的评课,每一次都是提高与促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集体的力量,应该善于倾听和接受别人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与感悟。

事件回放之二

试 讲

2007年7月2日和3日,我先后进行了三次试讲。

第一次试讲后,张华颖老师为我提出了几点建议,大体如下:1.识字教学缺乏高潮,要想办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2.学生读得太少,课堂缺少读书声。3.教师没有进入文本之中,走教案的痕迹过重。在虚心听取了张老师的建议之后,利用中午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对教案及课件等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补充。下午我再一次走进课堂,进行第二次试讲。说实在的,这次试讲,我很紧张,因为江洪春老师和殷崇主任都来听。上课前,江老师告诉我:“你放开讲,把备课中强调的地方充分体现出来,不要有顾虑。”一句话打消了我的紧张情绪。果然,比第一次试讲效果好了许多,我讲得很投入,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课后,江老师和殷主任又对我的课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讲评。他们除了给我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问题,比如:个别语言表述问题、教师台上的举止问题等等。还提出了自己对文本的一些新的理解及处理方法。如:增加二、三自然段中对“一定”一词的探讨,从中引导学生体会小松鼠和小兔子对别人的话是深信不疑的;以及第四自然段要减少朗读次数等等。最后,江老师提出要求:“今天回去,把教案默写一遍。”这个时候我已经不觉得默写教案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了。因为,在经历了潜心钻研教材以及两次试讲之后,我已经将教案熟记于心了。7月3日上午,我进行了最后一次试讲。评课时,殷崇主任同样给了我许多中肯的建议。

试讲之感想

如何上出低段语文课的语文味

一、教生字突出“趣味”

本篇课文的识字教学我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每个字在音、形、义三个方面的不同特点,逐一突破。如“酸”字是随机识字,我设计的突破方法是通过识记这个字的突出特征“ˊˋ”来记住这个字。再如“串”采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有一定的趣味,为学生枯燥的学习增添了些许乐趣;再如“葡萄、狐狸”这四个字,我采用的是整体认读识记,告诉学生它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们有相同的偏旁、相同的结构,像一对孪生兄弟。而对于“迫、待”的识记,是通过对“迫不及待”这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识记的。总之,低年级识字量大,识字教学任务艰巨,课堂上老师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提高识字效率

二、教词语品出“滋味”

理解词语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教师紧紧抓住这个目标进行训练,扎实而有效。但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指向积累运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出用词的“滋味”。

《酸的和甜的》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来理解“大口大口”一词的含义:

(出示两个句子)(www.xing528.com)

小猴子听了,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更喜欢第二句。因为从“大口大口”可以看出小猴子吃得很甜。

师:你真了不起,竟然能从“大口大口”一个词体会出“葡萄甜”。

师:那你呢?为什么喜欢第二句?

生2:因为“大口大口”写出了小猴子吃葡萄的样子。

师:你是说,写出了他的样子,对吗?

生2:对。

师:你能学学小猴子大口大口吃葡萄的样子吗?

(生2做大口大口吃样)

师:大家都来学学小猴子的样子。

师问生3:吃得开心吗?

生3:很开心。

师:是啊,仔细体会“大口大口”这个词,我们能读出那么多的含义,可见,这个词用得多好啊!你能否也用“大口大口”说个句子呢?

生1:我大口大口地吃苹果

生2:妈妈做完饭,我大口大口吃得可香了!

师:让我们一起开心地读读这个句子吧!(生读书上的句子)

这个教学片段,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使学生品出了“大口大口”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再如,对“一定”一词的教学,从发现它的作用,到结合插图突出它的作用,再到加深对它的理解,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有了滋味,生动了起来。

事件回放之三

专家点评

7月4日下午,我的课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正式开讲了。我当时特别紧张,我一遍遍嘱咐自己:“像平时上课那样就好。”四十分钟转瞬而过,我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更幸运的是,我的课得到了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先生的点评。贾老师是这样评价这节课的:像语文课,是语文课,处处皆语文。他还给了这堂课四个词的评语:循循善诱、兴致勃勃、精彩纷呈、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贾老师也留下了对这堂课最中肯的建议。比如:精彩纷呈不一定是好事,突出了老师的教,却淡化了学生的学,也使得牵引痕迹重了,课堂太满,容量过大了。再如:对寓意的揭示太匆忙了,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他提出:难道凡事都要亲自实践吗?确实一语中的,问得太好了!另外,他还谈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问题,强调“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不拖腔拿调,顺着语气读下来”。听了贾老师的点评,我深受触动,从老先生那平实而又充满感情的话语中,我明白了“学养是语文教师的根”。

评课之感受

学养是语文教师的根

教师的深厚学养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每次听特级教师们的课,总觉得是一种享受,并不是他们的课多么得完美无瑕,而是在教学中所体现的深厚文化底蕴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我。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提醒老师要不断地学习,要使自己的知识容量更多一些,以适应不断变化地学生需求。然而,现在看来,我们不但要有一桶水,还应该设法将这一桶水酿成美酒,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只讲求教学技巧的语文课堂,是索然无味、缺乏生命力的。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每年两到三次的公开课教学,不能不说我在教学技巧上积累不够丰厚。然而,近两年来总感觉这样的课上得疲了、上得倦了、上得没有激情了,更没有新意了。究其原因,上头的“水源”枯竭了。这“水源”即是“书籍”。由此我感叹:名师风采,绝对不是演员式的背台词可以做到的,那是一种厚积薄发,是无技巧的技巧,是每个教学细节都体现出的文学之美。因此,我不得不说:“语文真的不光是课。公开课上得好的,必定也是将自家园地经营得最为丰茂繁美者。”

看特级教师们的课,我明白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熏染出来的。教师用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传递给学生的都是文化符号。当这种文化符号深刻在学生内心的时候,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自然得到了培养。比如,贾老师准确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上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包括对学生的提醒或表扬,透露着师者的智慧和真诚。他的每一句话都吸引学生,像一块磁石,不华丽却有强大的引力。再如,贾老师的朗读,“像平时说话那样读”“不拖腔拿调,顺着语气读下来”。我想,这样的朗读是贾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后的用心诠释,是发自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老师将这种最真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是对语言文字深深的陶醉。再如,贾老师那朴素的教风,他对教学中细节的注重等等,这对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形成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由上可见,学养是语文教师的根基,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努力为之追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