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在新课引入环节,以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教学策略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新精神,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数学发展的历史、人物、故事情节等过程,一方面有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还能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快捷地获得知识。如用信息技术呈现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既节约时间,又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10]
通过介绍数学家有趣的故事,数学概念的起源,都能培养学生崇尚数学的精神,同时可以消除枯燥沉闷的数学推理,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环节的内容更利于从视、听等多感官进行传递,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新课引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
一般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课引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们使用比较多,也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方式策略,[11]比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中,在新课引入环节,就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行线与相交线,如:山川,道路,房屋,桥梁,通过观察我们熟悉的事物中所蕴含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概念,理解位置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画面,学生通过即时观察,为后面开展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引入与情境创设。再比如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中有关三角形的章节,也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展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三角形,从而为研究三角形的性质做好铺垫。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情境的课例很多,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的认识与性质等方面都可以用到,而且根据现状的调查得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新课引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是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二)信息技术在新课讲授中,以突破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定理往往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一直也是教师不断探索的内容,尤其对于图形与几何来说,如果能将枯燥,难懂的概念和定理通过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那就容易理解和把握,几何的思维是一种直观性的思维逻辑,所以培养直观能力是学好几何的重要能力之一,那么,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的加入无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借助于PPT或几何画板,可以进行物体运动轨迹的动态演示,比如,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三视图等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动态演示,还有在九年级图形与几何内容中的重难点之一的动点问题。数学内容的枯燥往往也是成为教学难点的一个因素,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加入,由于其传播方式的改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原本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比如七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生活中能够存在的大量的轴对称现象,以此为背景进行教学,能很好地解决重难点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能都生动形象的模拟图形运动的轨迹和变化过程,通过画面,声音,视频等多感官刺激的特点,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学生探究环节,以辅助学生发现规律,用于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www.xing528.com)
建构主义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方法可以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合作、自主和探究。[12]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规律,从而顺利解决问题的策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检测看学习效果,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很少,可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当他们遇到新的问题时,虽然不能利用已有的经验立即解决,但是经过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探究情境,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之欲望,通过“情境——探究”,自己发现规律,更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比如在“截一个几何体”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切手中的正方体,看截面的形状,经过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情境:所有的截面都找齐了吗?他们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经过探究发现利用实物截切,有局限性,所以教师利用PPT和几何画板,将截切过程动态演示出来,学生通过之前的质疑,探究,更容易发现和总结截面的规律,即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的问题。还有“图形密铺”的这个案例,也是创设了问题情境,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全等图形才能密铺,同学们是利用EXCEL来进行探究活动,发现密铺的条件,这两个案例都较好的将信息技术用于学生的“情境——探究”环节,对于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契合点把握准确,体现出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的整合方面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
(四)信息技术在知识巩固应用环节,以增加课堂容量,用于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练习,巩固环节,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回顾,可以让思维过程更加清晰明了,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化,理解静态图像的动态形成过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中小学普遍使用的交互式白板,可以把课堂重难点教学内容进行回放,利于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串接,从而通过一条主线将他们连接起来形成系统知识的内化。交互式电子白班因其方便的交互功能,大大节省了教师的绘图时间,同时也提高了作图的准确性。对于习题课,复习课这样的专题课程,传统的做法是教师一边写,一边画,然后还要不停地擦掉继续写画,而利用PPT或几何画板等课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习题,节省了出题的时间,增加了习题练习的密度,同时,通过教师实时点播,学生积极思考,对于题目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节省了时间。对于学生作业的点评,可以通过实物投影直接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教师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指导,分析,避免了重复抄题,画图的过程,从而节省时间。
(五)信息技术在知识拓展环节,以增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策略
传统的数学课,学生对他的认识就是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复杂的计算和作图,烦琐的证明和推理,学习数学的作用就是为了升学考试,只要掌握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能够熟练的完成相关试题即可,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少关注,甚至认为数学跟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相关。如果教师能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那么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数学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例如截一个几何体,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后知识的拓展,同学们明白了CT的工作原理,原来很神秘的医疗辅助检查设备,是源于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资源平台,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这样他们理解的才更深刻,才能学以致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挖掘教材中的具有情感意义的素材,如杨辉三角,勾股定理等,还有一些数学家的有趣故事,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些都有利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因为对于课外知识的拓展和故事性知识,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及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带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在哪一个环节使用,而是寻找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方面最佳契合点,在哪个教学环节中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作用。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分析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信息技术的使用全方位进行设计,以达到满意的预期的效果,所以应该是处处有设计,合理科学的设计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