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导图:学生碎片化知识拼接的重要过程

思维导图:学生碎片化知识拼接的重要过程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碎片用有效的方式拼接成整体,再建立联系,是学生知识再构与重建的过程。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养成观察、发现与记录的好习惯,在上课之前将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做成卡片。课后对这些卡片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顺序与层级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一过程也表现为已有知识与新掌握知识的衔接,是知识片段的连接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合作而成的结果。

思维导图:学生碎片化知识拼接的重要过程

笔者在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时发现,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对零碎和分散,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碎片用有效的方式拼接成整体,再建立联系,是学生知识再构与重建的过程。另外,使用带有关键字或图形的卡片更加灵活,因为其方便移动和粘贴,可以增加学生操作的自由度。学生不必再对教师的讲解与板书奋笔疾书,只需对关键内容主动加工、分析与整理即可。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创造能力,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学生可以把自己脑中零散的、独立的知识内容写下来或制作成卡片,通过分析和比较,确定主题概念与子概念,再将这些子概念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分别与主题概念建立联系,并在连线上标明必要的关键字或图标。对于子概念之间有横向联系的,要用可以区别的线条连接起来,并标明子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以“矩形”为主题,教师可以先把自己想到的知识点写下来,再拼接成一幅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卡片,卡片上注明一些表示主题、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关键字或图片,学生通过对卡片进行分类与比较,首先,找出最具有概括性和主题性的卡片放在最高位置;其次,找出与主题紧密相连、能够总结某一类知识的卡片放在下一层位置;最后,将剩下的卡片分别对应到同一类别中,并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再用适当的连线分别将三个层级的卡片连接起来,并在连线上做必要的标注。例如,教师给出一道题目,并提供给学生关于这道题目的相关卡片,学生在分析题目后,通过比较、移动、归位、粘贴、连接、标记的过程形成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www.xing528.com)

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养成观察、发现与记录的好习惯,在上课之前将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做成卡片。在课上听讲时,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卡片删除,并对重要的内容做好记录,可以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公式,也可以是一段话、几个关键字或代码,还可以是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课后对这些卡片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顺序与层级连接成一个整体。当学习的新知识与积累的新卡片上的整体知识发生联系时,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整。比如,在对“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节课所做的预习、课堂记录与课后复习的内容进行整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导图制作园地,需要足够大的空白区域。学生可以自由地使用粘贴和手绘的方式对园地中已有的导图进行补充。这一过程也表现为已有知识与新掌握知识的衔接,是知识片段的连接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合作而成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各种策略之间是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的,一种策略中包含着其他策略的思想与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