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应用思维导图还在起步阶段,思维导图的训练,可以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中逐渐掌握。
(一)课前预习,勾画思维导图
课前的思维导图为发现学习,而发现学习则是在学生内化之前,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首先,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形成感性的认识,了解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通过借助教材的目录、各层级的标题先找到知识块。其次,找出知识块中的核心内容。这个可以通过章节内图标导引及黑体字来找到。再次,找出一级、二级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包含关系和并列关系等。这可能是比较困难的部分,当然也是教师教授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课,多多琢磨。最后,尝试画出各自的思维导图,小组内交流。利用思维导图预习,可以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基本的认知结构,准备越充分,越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学们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交流心得,从而了解个人对新知识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二)课中研讨,完善思维导图
首先,教师从各小组课前画的思维导图中找出大家认可的知识中心节点。其次,找出核心点下并列的知识块,建立第一级知识层,然后延伸到第二级、第三级等。再次,找出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连线,使知识网络化。(www.xing528.com)
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形成了新知识思维导图的雏形,在听课中,可以继续把它完善起来,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笔记跟不上的情况,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笔记,思维导图突出重点内容,思路清晰,学生在记笔记时,可以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有助于深入思考。思维导图使用线条色彩图片,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复习,运用思维导图
学习仅仅用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当学习了一段新内容后,需要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的遗忘有规律,遗忘先快后慢,及时的复习,将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里,根据现在的理解再次审视之前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形成知识块,再将知识块织成知识网,仔细体悟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从而更好地吸收。
相较于一般的复习,思维导图通过可视的、立体的、直观的方式,帮助学习者迅速抓住关键点,掌握重难点,并能够及时补充知识网络。这样的复习是充满收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