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尊重每个学生认知方式以及经验背景的不同,允许学生自由地构建知识体系,构建一种讨论、协商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思维导图是储存、组织、检索、优化信息的强大记忆工具,但是它可以做的远不止这些。思维导图放射性的树状结构模拟了大脑的思维过程,便于教师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利用思维导图与大脑思维相似的发散性规律,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头脑风暴。在确定教学内容的主题后,采用层级呈现方式逐级探讨,并分类深化下去。而且,思维导图中的每个关键词和图像都包含着特定的信息并激发新的思维,启发学生根据一个主题从多个角度立体化地思考,形成多元化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将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二者完美结合。
(二)开放性原则
应用思维导图教学,学生可以不拘泥于书本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开阔思路,根据所学知识点不断迁移和拓展,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洞察力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维。教学本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过程,而思维导图发散的树状结构,更有利于创造性想法的产生,不受任何的阻碍限制,一旦思维的火花闪现,便可以立即捕捉,并延伸开来,探索出这个题所有可能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显而易见,学生在能娴熟地使用思维导图后,以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一系列智力行为就能得到积极地使用和促进,教学更具开放性。
(三)合作性原则
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分析认知冲突,充分体现了新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合作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较好地发展了学生交流、管理、创新、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学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因为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刚好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形成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交流、分享、讨论与合作,这些资源被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所享用,从而促使所有学习者的提高。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正是一个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的过程,经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探讨、重构、修正,完成最终的思维导图,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自主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旨在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教师从信息的传输者变为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聆听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来,主动梳理学过的知识点,以这种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建构、归纳知识、排列层级、绘制图像、运用色彩等,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学生参与,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突出学生是学习的践行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同时实现师生的双边互动。
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的探讨参与活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打破传统教学的“一言堂”,转而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互动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相互分享、交流、理解。创造轻松、热烈的课堂教学环境,在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以刺激个体间的反省思考,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效果,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方式。
(五)整体性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内在的关联,不是一群毫无联系、零碎知识点的集合。有效的学习除了要掌握零散的知识点外,还要通过整理、归纳,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正如布鲁纳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关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教学过程和设计要完整、全面,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不会有任何方面的偏废、遗漏,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思维导图围绕着主题去安排所有的教学目标,不片面强调突出某一点,既关注整体又落实细节,全方位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在确保知识的连贯性,不会孤立、割裂知识点的基础上,又不违背知识生成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六)可行性与有效性原则
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的可行性表现为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对象相适应,且能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开展与实施。其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无论是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环境的创设、策略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智力水平与所具备的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保证策略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策略的有效性关系到策略实施的效果与效率,要保证策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www.xing528.com)
(七)针对性与灵活性原则
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的针对性原则,要求策略要针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问题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步骤。灵活性原则不仅表现在策略的选择和设计上,还包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没有完美的、万全的、最佳的策略,教师以提高学习效果为总目标,在掌握各种策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
(八)情境性原则
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的情境性是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工具将学生引入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中,安排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这种熟悉的、轻松的、自然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操作,通过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反馈与总结,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与经验。
(九)最近发展区原则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维果茨基关于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提出的重要观点,即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的最近发展区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完成的任务与目标的设定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处于学生可操作的难度水平;二是要采用适当的手段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建议、鼓励和反馈,既不能直接将答案提供给学生,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
(十)先行组织者原则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是在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固着点之间架起的一道桥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先行组织者原则在策略实施过程中表现为教师在安排学生完成任务之前提供给学生的相关材料。教师在选择与设计组织者时,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设计。
(十一)多元评价原则
此处的评价,是指外界以及自身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所做的反馈与反思。这里的多元不仅包括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也包括评价中的组成要素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评价的手段不仅限于编制试题组织学生考试,简单地通过考试分数对学习效果评价,还包括调查、访谈、观察与量表等方法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结果考察具体情况;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还包括学生自评与学生间的评价。评价中组成要素的多元化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思维导图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反思工具,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所掌握知识内容的欠缺与遗漏,进而及时修改和补充,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和指导,可以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策略应用的效果。学生在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时产生的新想法与获得的新经验也是一个自我反思与自我提高的过程。总之,在对学生学习效果与策略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多元评价原则,从不同角度考察与评判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人脑不可能像电脑那样进行线性和序列地思考,它的思维是立体的、多面的、发散的。思维导图的层级结构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相依、螺旋渐进,虽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却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步骤,形成清晰的思维链条,强调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的逻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当确定好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后,延伸出去形成次一级的分支,鼓励为新的分支丰富增添内容,正如人类的大脑一样。思维导图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信息的储备容量和应变能力,更加完整直观地展示知识体系,调动主体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精细加工,加深了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和理解,便于识记和提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