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吸收力的心理》的主要内容解读

《有吸收力的心理》的主要内容解读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蒙台梭利本人的“第一版前言”和英文本译者克洛德·A.克莱蒙特的“英文本译者说明”外,《有吸收力的心理》全书共二十八章。在《有吸收力的心理》的“第一版前言”中,蒙台梭利在简要说明该书成稿的背景之后,明确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有吸收力的心理》的主要内容解读

除蒙台梭利本人的“第一版前言”和英文本译者克洛德·A.克莱蒙特的“英文本译者说明”外,《有吸收力的心理》全书共二十八章。在该书中,蒙台梭利主要论述了七个方面:

(一)适应人的生命的教育(第一、二章);

(二)童年时期的重要性和主要特点(第三至九章);

(三)儿童语言运动和智力的发展(第十至十七章);

(四)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正常化(第十八至二十一章);

(五)社会发展与儿童发展(第二十二、二十三章);

(六)儿童的服从和纪律(第二十四至二十六章);

(七)“蒙台梭利式教师”的准备(第二十七、二十八章)。

在《有吸收力的心理》的“第一版前言”中,蒙台梭利在简要说明该书成稿的背景之后,明确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一是,在人的生命中,童年时期是最早和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时期。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在没有教师、没有通常的教育帮助,而且在几乎被抛弃和常常受到阻碍的情况下,这些心理能力使儿童能够建构并牢固地形成人的个性的所有特点。这种成就是由具有巨大潜能的新生儿所创造的,然而,新生儿的身体是如此虚弱,他所有的心理能力通常又是如此缺乏,以致其几乎可以被称为‘零’。但是,不到六年时间,新生儿的能力早已超过其他所有的物种,他所创造的这种成就确实是人的生命的最大秘密之一。”

二是,“教育始于诞生时”。蒙台梭利对这一观点的必要性赋予了实际的含义,并强调指出:“只有当教育成为一种‘对生活的帮助’以及不受教学和直接传递各种知识或思想的狭隘限制时,才能够被赋予这种实际的含义。蒙台梭利方法的最著名的原则之一就是‘环境准备’。在生命的这一时期,即在儿童进入学校之前,这个原则提供了‘教育始于诞生时’的钥匙,以及人类个体从最初开始的真正‘培养’。”她还指出:“今天,人类在其形成时期被抛弃,正是对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

(一)适应人的生命的教育

在这一部分,蒙台梭利主要阐述了儿童对世界重建的重要作用、儿童身上蕴藏的财富仍在被浪费、儿童具有一种能吸收知识的心理、生命教育始于诞生之时、作为成人创造者的儿童五个方面。

1.儿童对世界重建的重要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面临着重建的任务。面对世界的矛盾冲突,许多为未来重建做准备的计划也正在酝酿之中。教育被广泛地看作一种实现未来重建目标的最佳手段。虽然幼儿的心理天性是不寻常的和至今仍未被认识的东西,但它对人类却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如果想帮助和拯救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只能依靠儿童,因为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儿童具有各种尚未被了解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绚丽多彩的未来。如果我们确实想要一个新世界,那么,教育必须把这些潜在的能力发展作为其目的。”(第2页)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正在进行一种伟大的工作,他也是一个劳动者,其工作目的就是创造成人。儿童正在塑造的人类本身——不仅是一个种族、一个阶层或一个社会集团,而且是整个人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和父母的权威,他们仅仅是儿童的建造过程中的合作者。如果教师和父母以一种适宜的方式给儿童提供帮助,那他才能很好地得到发展。所以,在人的早期,教育必须被理解为对儿童的天赋心理能力发展的一种帮助。因此,蒙台梭利指出:“从这一点来看,其结论必然是:社会必须关注儿童,承认他的权利,并满足他的需求。……我们应该保护的是人类的正常发展。……包括母亲、父亲、政治家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联合起来,尊重和帮助这个棘手的形成工作。”(第13—14页)

2.儿童身上蕴藏的财富仍在被浪费

蒙台梭利认为,虽然儿童被赋予各种未知的天赋能力,但几千年来一直被忽视。这就是儿童身上被浪费的财富,犹如没有注意到幼儿精神世界中的宝藏一样。尽管教育已被承认是提升人类素质的方法之一,但教育仍然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智力教育。因此,人们仍然同样按照陈旧的方法训练学生,从不试图采取任何富有活力的和积极的新举措。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所有不同的国家法定所使用的许多方法中,没有一种方法是旨在从诞生起就帮助和保护儿童个体的发展。现今教育所做的一些事情就是把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两者分离开来。所有进入教育界的人都是趋于与社会隔离的,学校机构与社会生活是隔离的。教育界就像是一个孤岛,岛上与世隔绝的人们是通过与生活隔离来为生活做准备的。

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几千年来,儿童真正的建构力量,即能动性,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正像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和耕作却没有注意到地球深处埋藏着巨大的宝藏一样,当今时代的人们在文明生活中取得不断进步却没有注意到在幼儿的精神世界中所隐藏着的财富。从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之时起,儿童的这些心理能量一直是受到压抑和被忽视的。”但是,必须认识到,儿童的这些心理能量“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是人类自己的精神财富”。(第2—3页)

3.儿童具有一种能吸收知识的心理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对儿童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儿童的一种与成人心理完全不同的心理生活。儿童具有一种能吸收知识的心理。他具有教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遵循着大自然所规定的一个严格的程序,它比任何组织严密的旧学校更可靠和更守时。遵循着这一程序,儿童十分勤奋地学会了语言的所有不规则变化和语法结构。可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有一位辛勤的教师,其教学技能之熟练使世界各地的儿童都获得了完全相同的成就。因为肯定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量在起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提供着帮助。

所以,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承担着内部形成的重要工作。总之,我们自己都是由儿童成长发展而来的,经历过生命的最初两年。儿童不仅要认识他从周围所看到的东西,以了解并适应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要在还不能接受教育时由他自己构建那些复杂的智力结构,这是我们的宗教情感以及特殊的民族和社会情感的基础。这仿佛是大自然保护每一个儿童免受成人观念的影响,以便给促使儿童发展的那位内在教师以优先权。在成人的智力能够影响儿童的精神和改变儿童的行为之前,儿童已有机会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到三岁时,儿童早已打好作为一个人的天性基础。”(第4页)她还明确指出:“所有儿童都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儿童的‘吸收’远远超出阅读和书写,他们还‘吸收’植物学动物学、数学和地理知识——同样是自发地和毫不疲倦地‘吸收’。”(第5页)

4.生命教育始于诞生之时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能远离生活,而必须适合人的生活实际。人的个性发展始于诞生之时,教育也必须从诞生时开始。根据教育必须适应于人的实际生活这一信念,新生儿的教育就变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的确,新生儿不能做任何的事情,从通常意义上讲,我们也不能对新生儿进行教育,但是,我们必须通过观察和研究去发现新生儿的生命需求,去发现生命的法则。当然,我们还必须具有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也才能成为教育者。

因此,如果生命教育始于诞生之时,那就只能有一种教育、一种方法,即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法则。蒙台梭利强调指出:“自诞生起他的心理就开始得到发展,而且在他生命的最初三年中发展最为迅速。对这一阶段给予积极主动的关注,其必要性超过其他任何阶段。如果我们遵循这些原则,儿童自己就会以自然奇迹中最伟大和最感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不会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我们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再被看作不能自立的生命,不再是一个等着用我们的智慧去填塞的容器,而是一个越来越有尊严并被看作我们自己心灵建构者的人,一个在他的内在教师的指引下按照精确的时间表在愉悦和欢乐之中坚持不懈地工作的人,以创造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人类。我们教师只能对这个正在进行的工作提供帮助,就像仆人服侍主人一样。”(第6页)

5.作为成人创造者的儿童

蒙台梭利认为,新生儿在诞生时是一无所有的,他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心理上,而且表现在他不能协调地运动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开始行走和说话,并不断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直到用他的身体和心智上的全部天赋形成一个人。这打开了通往一个永恒真理的道路。儿童并不是一个应该把他所能做的任何事情都归因于我们成人的无生命力的人,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成人去填塞的容器。实际上,正是儿童创造了成人,而且,没有人能够不经过儿童就成为成人。儿童具有巨大的建构能力,他从周围的世界中吸收了材料,并用这些材料塑造了未来的成人。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是在一种内在指导的监护下,在秘密的心灵深处进行这个形成工作的。这就是人类新的美好希望。人类心灵要求我们去做的和去实现的事情就是对这个建造工作提供帮助,但并不是重新建造。这是在儿童——成人之子身上显现出巨大潜能的一种形成工作,而这些潜能正是自然赋予他们的。”(第14页)

(二)童年时期的重要性和主要特点

在这一部分,蒙台梭利主要阐述了童年时期的重要性、童年时期的主要特点两个方面。

1.童年时期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最主要时期是自诞生至六岁这个时期,即人生的第一个时期。新生儿必须做一项形成的工作。到三岁时,儿童已经打下了一个人的智力和人格基础。但是,人的生命初期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在这些阶段中,人刚诞生的那个阶段是最重要的。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这一阶段进行观察,因为它只是一个时间很短的阶段,所以,他们甚至怀疑儿童诞生后的最初两年中会有心理需求。然而,现在人们已知道,如果仍然如此专横地忽视儿童生命初期这些心理需求,那么以后就会产生对儿童有伤害的后果。”(第85页)蒙台梭利对童年时期的重要性的阐述,具体包括:“儿童成长发展的三个时期”;“童年时期是一个创造的时期”;“关爱、唤醒和引导每一个儿童”。

(1)儿童成长发展的三个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诞生到大学的成长发展过程会分成一些不同的独特阶段。当一种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种心理个性阶段就开始了。具体来讲,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诞生至六岁。尽管这一时期与后一个时期有极大的不同,但在这一时期心理的类型是基本保持不变的。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诞生至三岁和三岁至六岁两个阶段。在诞生至三岁的阶段,儿童具有一种成人无法接近的心理类型,也就是说,成人不能对其施加任何直接的影响。在三岁至六岁的阶段,儿童的心理类型仍然是相同的,但他们开始变得在某些方面接受成人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儿童的个性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六岁时,儿童已具有充分的心智而可以参与学校生活。

第二个时期是六岁至十二岁。这是一个没有其他变化伴随的发展时期。儿童是平静和欢乐的。在精神上,他确实是健康的、强壮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各种迹象表明,在身体方面,在从诞生至六岁和六岁至十二岁这两个心理阶段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固定的分界线,各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个时期是十二岁至十八岁。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时期。这一时期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十二岁至十五岁和十五岁至十八岁两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身体上已有很多变化,整个身体达到了完全成熟。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区分和认识成长发展的阶段是重要的。实际上,“教育所做的一切就是认识到个体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形式”。(第18页)在蒙台梭利看来,我们从未能预言这种后来的发展以及这些不同的终极目标,我们也不能在胚胎的形成时期和诞生后的形成时期就对将出现的人的形成情况进行预估。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只能是对生命的发展提供帮助。只有大自然才能规定应该遵循的教育方法,因为它已建立起某些法则和决定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这是由自然的目的所确定的——即适合于生命发展的各种需要和法则。(2)童年时期是一个创造的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人来说,“生命的最重要时期并不是大学学习阶段,而是生命的第一个阶段,即诞生至六岁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人的智力本身(其最重要的工具)正在形成。但是,这不仅仅是他的智力形成期,还是整个心理能力建构期”。(第19页)儿童刚出生时是一无所知的,没有记忆力和意志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然而,人自身存在着一种创造力量。婴儿所采取的奇妙步骤就是从无到有,但要理解这个人类之谜是很难的。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具有与我们不同的能力,他所完成的创造是很大的,也就是创造一切。他不仅创造了他的语言,而且形成了能使他说话的器官。他必须构筑一切活动的生理基础,创造我们智力的一切要素以及人所具有的一切。由于这一令人惊讶的创造工作并不是有意识的产物,因此,我们必须把儿童的心理称为“无意识心理”。但是,这种无意识心理并不必然是低劣的,而可以是最有才智的。儿童具有这种无意识类型的智力,正是他之所以获得惊人发展的原因。

但是,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从他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开始的。他是借助于强烈而又奇特的敏感性去吸收的。正是由于这种敏感性,儿童周围的事物激起他如此大的兴趣和如此高的热情,以至于他周围的事物与他的生命结合起来了。儿童并不是依靠其心理,而是依靠其生命本身去吸收这些印象的。人所具有的是创造敏感性,而不是遗传的行为习惯模式。如果这归因于对环境的适应,那个体的整个心理生活显然依赖于儿童在幼儿时期所打下的基础。例如,语言习得在这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基于童年时期的重要性,蒙台梭利强调指出:“要影响社会,我们就必须使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儿童。幼儿学校的重要性就源于这一真理,因为儿童正在建构人类,他们只能运用我们所给予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教育之所以能够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那是因为环境是它的手段,因为儿童能够从环境中吸收一切,并在他自己身上显现出来。带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儿童能够很好地成为人类的改造者,就像他是人类的创造者一样。儿童给我们带来了崇高的希望和新的愿景。要把人类带向更深入的理解、更高的水平和更大的希望,我们教师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第58页)

(3)关爱、唤醒和引导每一个儿童

蒙台梭利认为,在母亲的特殊关爱下,经历过第一阶段后,儿童使自己平静而轻易地适应了其环境,并开始走上我们所说的那条独立道路。他从其周围世界中吸收那些行为习惯,并把它们变成他自己的行为习惯。他在这条独立道路上的第一个活动,我们称之为“一种征服”,就是使用自己的感官。因为他还是惰性的,四肢还不能活动,所以,儿童的生活还不可能是活跃的。只有他的心理是活跃的,正在吸收通过其感官而获得的印象。毫无疑问,在吸收各种印象时,儿童是其周围世界的一个积极活跃的探寻者,正在寻找着各种印象。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受到了特殊的恩惠。通过他自己的感官,儿童对其视野中的一切事物进行观察,他平等地吸收一切事物。进而说,他并不仅仅通过自己眼睛这一机械照相机手段进行吸收,而是在自己身上产生了一种心理-化学反应,因而这些印象成为其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结果是,他的心理与环境本身融为一体。

而且,儿童用他自己接受的那些深刻印象来建构其内心深处的自我,尤其是在他的生命初期。这就是说,儿童在婴儿期只是通过其幼稚的能力获得个性特征,这将永远是他的标记——他的语言,他的宗教,他的种族,等等。这是他适应世界的方式,并在世界中发现自我。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儿童是欢乐的,其心理也渐渐地变得成熟。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护理学最终必将成为关系到每一个文明社会所关注的最永恒而又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儿童的抚育是一件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事情。一旦儿童能够走到户外去,我们就可以带着他外出,并尽可能多地让他四处看看。虽然儿童不能有意识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他将无意识地保存与此相关的印象。这种印象会被他所吸收,并帮助他成长发展。当儿童被带到户外时,我们必须对他进行观察。如果看到儿童对某些事情有特殊的兴趣,那就应该允许他近距离地观看,他愿意观看多长时间就观看多长时间。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关爱每一个儿童,不断地唤醒每一个儿童,并引导每一个儿童。”(第89页)她还指出:“我们必须把自己摆在儿童的位置上。因此,所有的旧观念都必须颠倒过来,这种具有革命性的观念必须在成人中间得到传播。”(第91页)

2.童年时期的主要特点

在强调童年时期的重要性的同时,蒙台梭利详细阐述了童年时期的十个主要特点。具体包括:“人的生命形成是人创造的奇迹”;“诞生时刻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重要性”;“新生儿是一个精神的胚胎”;“儿童具有依靠自己进行吸收的心理”;“儿童必须自己建构所有这一切”;“儿童的生命就是工作”;“独立的获得是儿童自然生长的基础”;“‘星云’概念的构想”;“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儿童在幼年时期所形成的一切是难以消除的”。

(1)人的生命形成是人创造的奇迹

蒙台梭利认为,与“预成说”不同,在人的生命形成上,对生命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胚胎学无疑是最令人感到惊讶的科学之一。它告诉我们,每一种动物,每一种哺乳动物,甚至人这个最为神奇的生物,都是从一个最初的单细胞发育到各种简单的形态,就像大多数原始细胞一样没有差别,呈现圆形。这些生殖细胞因其非常微小而令人十分惊讶。这个生殖细胞独立于它的祖先而发展。它所形成的生物是生殖细胞自身的产物。归因于这些不同基因的组合,每个人与其他人都是不相同的。这个开始形成肌体的生物过程就是一个生殖细胞的分裂过程。无论什么器官,其形成过程是相同的。各种器官都源自活性增长中枢,尽管它是无法触及和互不相同的。

在蒙台梭利看来,就胚胎而言,每一个器官都是由一些专门化的细胞形成的,具有它自己起作用的功能,与其他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然而,每一种功能都是人体的健康所必需的。所以,每一个器官的存在和工作都是为了整个身体的正常发展。正在发展的细胞不仅产生了那些器官,而且提供了器官之间发生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两个重要的系统,即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它们比所有的器官都更为复杂,也是与其他器官联系的唯一系统。

因此,蒙台梭利明确指出:“胚胎学能够为我们指明一个方向。它成为灵感的一个源泉。……如果我们自己仔细思考这些事实,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些器官——联络器官、肌肉以及与肌体中每一个最微小的细胞接触的神经是多么复杂;如果我们记住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一个单细胞,那么我们就会使自己体会到自然的所有奇迹和奥秘的魅力。”(第39页)在她看来,从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学说到荷兰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德佛里斯(H.De Vries)有关细胞的遗传结构改变的“突变理论”,其所出现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胚胎学已能够从抽象的理论阶段走出来,不仅提出了新的观念,而且为实验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

(2)诞生时刻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认为,医学心理学从所遵循的儿童发展时期中划出一个短暂而有决定性的阶段,即诞生时刻。这时,正在发生的是一种潜在能量的唤醒。这些潜在能量将承担指引儿童这个“精神的胚胎”去完成巨大的创造工作的任务。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来说,这个最初的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在这一阶段所有的神秘力量都已做好了准备。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诞生时刻,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诞生的艰难冒险”,不是指母亲,而是指儿童。儿童忍受着痛苦但又不能抗议,只是在痛苦和艰难的挣扎结束之后他才能哭出声来。在生命的最初时刻,当新生儿被迅速地浸入一个澡盆时,我们常常看到他的手脚乱动乱抓的情况,仿佛他感受到自己正在下坠。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恐惧反应。

因此,“诞生恐惧”或“诞生创伤”导致了一些比儿童哭喊和抗议更为糟糕的事情,使得儿童以不正常的方式发展。其结果是一种心理变化,或者宁可说是一种心理能量偏离。这将导致儿童的发展不是沿着我们所说的正常道路,而是偏向一个不幸的方向。由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诞生时刻“不仅仅是一个艰难时刻,而是关系到整个未来的一个关键时刻”。(第61页)

(3)新生儿是一个精神的胚胎

对于儿童是“精神的胚胎”这一观点,蒙台梭利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就列出一章(即“第二章 精神的胚胎”)进行过一定的论述。这里,她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

蒙台梭利认为,人在地球上的出现是生命的一个飞跃,是新的生命路程的起点。从诞生起,儿童就必须被看作一个具有重要的心理生活的生命。新生儿在心理领域进行的这项形成工作,恰恰是与胚胎在生理领域所做的工作相关联的。新生儿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面前存在着一个生活阶段,其既不同于他待在子宫里的生活,也不同于他要长大成人的生活。这项诞生后的工作是一种建构活动,是在我们称为的“形成阶段”中进行的。

在蒙台梭利看来,所有的社会和道德习惯都是人在幼儿时期通过神秘的心理力量而形成的,心理学家们把这种心理力量称为“记忆基质”。正是这些社会和道德习惯,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等级情感以及其他各种情感。从这个“精神的胚胎”中,后来可以产生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一位民众领袖、一个圣徒或一个十分普通的人。而且,这些人会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并由此引导他们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不同的地位。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给予新生儿的最重要的关爱——优于其他所有的事情——必须是对他精神生活的关爱,而不仅仅是对他身体生活的关爱。”(第53页)

(4)儿童具有依靠自己进行吸收的心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和好奇性,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人的发展自诞生起已经开始,在生命的最初三年中发展尤为迅速。儿童吸收知识就要直接进入他的心理生活。在吸收的过程中,儿童经历了一次转换,一些印象不仅进入他的心理,而且形成他的心理。这些印象本身在儿童身上得以具体化。儿童创造了他自己的“心理肌肉”,用于吸收在他周围世界中所发现的东西。如果这归因于对环境的适应,那个体的整个心理生活显然依赖于儿童在幼儿时期所打下的基础。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心理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因此,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他学习一切但并不知道他自己正在学习,并一点一点地从无意识转为有意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是充满着欢乐和爱。在某种意义上,儿童的每一种运动都来自某个特定的发展时期。当儿童开始运动时,他那能吸收的心理早已从其周围环境中吸收了。由于直接受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和奇特的力量的支配,因此,他逐渐实体化。儿童诞生后就开始了他自己的神秘工作,渐渐地形成了个人适应其社会的奇特能力。他一步一步地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具有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当然,儿童在幼儿时期的心理是与我们的心理不同的。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具有一种能够依靠自己进行吸收的心理,这个发现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革命。……教育的任务也就变成对儿童的生活和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这是为教育所提出的一条新道路,旨在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形成心理能量提供帮助,并促使其许多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第24页)她甚至十分感慨地写道:“如果我们能保持自己在童年时期曾拥有过的这种奇特能力,那该多好啊!那时,我们欢乐地嬉闹、蹦跳和游戏,同时又完整地学习一种新的复杂的语言。如果所有知识进入我们的心理仅仅是作为生活的结果,就像吃喝或呼吸那样不需要做任何更大的努力,那该多么奇妙啊!”(第22页)

(5)儿童必须自己建构所有这一切

蒙台梭利认为,今天的科学成就所带来的每一种新成果都有助于我们对生命秘密的理解。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从外观上看,每一个婴儿都是一样的,都是不能行动的、缺乏力量的和毫无用处的。然而,在这个不能行动的生物身上存在着一种综合力量,即“人的创造力”,驱使他自己去形成他那个时代的人、他那个文明社会的人。在利用他所具有的这种有吸收力的器官时,他遵循着整个人类成长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心理一直是依靠自己而发展的。像身体发展一样,儿童的心理发展似乎是遵循自然界的相同的创造计划。人的心理也从一无所有开始或者从看似是一无所有开始。这一过程是通过我们称之为“有吸收力的心理”来完成的。在儿童身上的这些力量中,每一种力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兴趣以及它自己如此活跃的感受形式,因而引导儿童去完成一系列特定动作。在儿童的这些感受性中,任何一种感受性都不能占据整个发展时期。每一种感受性都会为了一种心理器官的构建而尽可能延续。一旦这种心理器官形成了,这种感受性也就消失了。

而且,对于儿童来说,他的“生命力”似乎并不是为了在一系列改进形式中始终不断地达到更大的完善。生物的目的似乎是与环境所需要进行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这好像生物就是创造的力量,每一种生物都承担了一种特定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生物的功能是有关其最感人和最有决定性的东西。在地球上出现的生命,并不是仅仅表现为保护其自身的存在,而是要经历一个对所有创造都必不可少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对所有生物都必需的过程。因此,在儿童身上,除了创造自我和使自己趋于完善的极其重要的冲动力外,肯定还存在着另一种目的,即一种去实现和谐的责任,因而必须做一些为整个生物群体服务的事情。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具有双重职责。如果我们只是考虑其中一个方面——成长发展的职责,那就存在着一种抑制儿童发挥其最大潜能的危险。……儿童诞生时是一无所有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既没有心理特质,也没有先天的运动能力;但是,他本身具有一些决定其发展的潜能,这将使他能够在其周围世界中形成自己的特点。”(第49页)

(6)儿童的生命就是工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他自己并不是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而是在走向生活的道路上。儿童的工作就是要形成一个充分健全的人,但是,到了成年时期,那个儿童就消失了。所以,儿童的整个生命就是走向完善,走向更加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儿童乐意做完善自我所需要的工作。儿童的生命就是工作——尽到他自己的责任——带来欢乐和幸福。

而且,对于儿童来说,生活的过程就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和扩展。他逐渐长大,也变得更有力量和更有智慧。他的工作和活动帮助自己获得这种力量和智慧。事实上,没有人能够代替儿童做他自己应该做的建构正在形成的人的那个工作,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儿童的成长发展。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是与成人相关联的。……儿童的生命是连接两代成人的分界线。儿童所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生命开始于一个成人而结束于另一个成人。这就是儿童走过的道路,但这条道路紧紧地围绕着成人的生活。对这条道路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兴趣和启迪。”(第26页)当然,自然要求父母把爱给予他们的孩子。这种爱是自然的,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爱,就像为了团结人类的理性愿望而形成的兄弟般关系。如果我们要想充分地研究人类的生命,那么就必须从人类起源的研究开始,也就是说从儿童的研究开始。

(7)独立的获得是儿童自然生长的基础

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一书的“第五章 纪律”中,蒙台梭利曾论述过“儿童的独立”问题。在本书中,她又专门列出一章(即“第八章 儿童对独立的获得”)来阐述这个问题。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儿童发展来说,一种生命力量促使他自己去进行许多活动。如果他能正常发展而不受到阻碍,那么这种生命力量自身便表现为我们所说的“生命之欢乐”。儿童总是充满热情的,总是幸福快乐的。儿童对独立的获得被称为“自然发展”中的第一步。他的这种发展正是在连续不断的独立水平上获得的,不仅表现在心理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身体方面。这是儿童自然发展的道路。例如,儿童学会说话并能与人进行交流,儿童能够迈出趋于独立的步伐。这是大自然赐予儿童的发展机会,赐予他独立并引导他成功地获得自由。实际上,儿童只有通过运用其所获得的独立才能得到发展。

而且,儿童想不断获得独立的目的就是能够渐渐地独立生活。他是通过不断的活动而获得独立的;他是通过不断的努力而获得自由的。任何生命都不会停滞不前。独立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的获得。儿童要获得的不仅是独立,而且也获得力量以及完善自我的能力,因为他必须沿着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不断前进。

但是,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必须通过工作来获得独立——身体和心理的独立。他希望获得自己的知识、获得世界的经验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世界,他对其他人的知识关心很少。当我们给予儿童自由和独立时,就是正在给予一个早已对活动迅速做好准备的创造者以自由,这个创造者若不工作和不活动就无法生存。这与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一样,阻碍儿童工作和生活就会使他退化。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的天性除具有逆行倾向外,其直接目的就是要获得充分的独立。儿童的发展采取了一种努力趋于更多独立的形式。这种发展犹如离弦之箭笔直、迅速和平稳地向前飞行。随着生命的开始,儿童就努力去获得独立。在发展的同时,他不断完善自己,并克服在其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每一个障碍。”(第73页)在她看来,教育就是帮助儿童正在发展的生命。“大自然在赋予儿童生命本身的同时,也赋予儿童自由和独立。大自然在赋予儿童生命时,遵循着有关个体年龄和需求的永恒法则。大自然使自由成为生命的法则:或是自由,或是死亡!”(第79页)

后来,在本书的“第十四章 手与智力”中,蒙台梭利又进一步论述了有关儿童独立的发展哲学观念。她这样指出:“人通过努力而获得了独立。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就能够做事情,这就是独立。如果儿童获得了独立,他就迅速地得到发展,否则,他的发展将是缓慢的。……在儿童获得独立后,继续提供帮助的成人就成为一种障碍。”(第134页)

(8)“星云”概念的构想

在《童年的教育》(1949)一书中,蒙台梭利曾提出并讨论了“星云”概念。在本书中,她又对“星云”概念进行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探讨。当然,她所使用的星云比喻仅仅是作为一种描述工具。

蒙台梭利认为,在人的生命初期,某些与自然有关的事情肯定会在儿童身上发生。尽管他并没有可以遵循的遗传的行为模式,但他却具有能够驱使其发展的“潜在能量”,并通过运用于外部世界而表现出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蒙台梭利构想出“星云”概念,将引导儿童从其环境中吸收智慧的创造性力量比拟成作为天体形成来源的布满星星的“星云”。她这样指出:“虽然没有遗传的记忆来指引他,但儿童还是会经历充满着潜在力量的各种无形的星云状欲望,这些具有指引责任的欲望会在他身上具体化,人的行为方式正是他自己在其环境中发现的。我们把这些无形的欲望称为‘星云’。”(第61页)

以儿童语言发展为例,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从语言星云中接受了使他自己形成其母语的适当刺激和引导,但他的母语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在其环境中发现并根据一些既定规则进行吸收而来的。语言星云并不包括儿童注定要发展的那种特殊语言,但他从语言星云中发现自己诞生时构成其周围的每一种语言,每一种语言本身将会在相同的时间得到发展,并遵循相同的程序。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所有儿童中,学习语言都是这样的。儿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活动而遗传了建构语言的能力。这种本能也许可以比作生殖细胞的遗传基因,在对生长组织的控制下这些遗传基因形成了一个精确而复杂的器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星云”。如果语言星云并不起作用或者因为某些未知原因而仍然隐而不见,那么儿童的语言就不会得到发展。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因为缺少适应的敏感性,他就不会从其环境中吸收任何东西,或者进行一种不完美的吸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引导新生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性星云恰如其身体形成中受精卵的基因条件,所以,让我们给予新生儿同样的特殊关爱,就像那些高等动物在其幼崽出生后的短暂时期里所给予的特殊保护一样,那时物种的心理特性正在被唤醒。”(第71—72页)

(9)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到《童年的秘密》,环境问题一直是蒙台梭利所思考和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书中,她又对环境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阐述。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儿童教育来说,首要的事情是给儿童提供一个能使大自然赋予他的力量得到发展的环境。因为儿童是从他周围的环境开始吸收的。儿童创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于周围所发现的事物。儿童在诞生后就应该使他自己的生活和他的社会群体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在环境中获得经验和练习,儿童的运动变得协调起来,最后他自己将能有目的地进行运动。因为正在发展的儿童使他自己所建构的生命适应其周围的环境,当然,儿童在与其环境的关系上是与成人不同的。成人羡慕他们自己的环境,能够记住和思考这个环境,但儿童是吸收这个环境。儿童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恰恰是自己记住的东西,而是使这些东西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他能够将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一切具体化。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自然环境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他周围的一切事物。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儿童生活的环境。对一个正在成长发展的人来说,环境原本应该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儿童从幼儿早期就对其发展所依赖的环境感到反感,那就必然会阻碍他的正常发展。对儿童来说,吸收始终是困难的和从未完成的。而且,儿童生来就有“征服世界的心理”。通过吸收其周围环境中所发现的一切,他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这就是儿童走进世界的最初阶段的标记。如果儿童感到有一种征服其周围环境的冲动,那周围环境肯定对他有着某种吸引力。因此,可以这样说,儿童肯定与他的世界“相爱了”。

所以,从激发儿童的动机出发,环境必须是丰富多彩的,以使儿童对活动产生兴趣和形成他自己的经验。但是,如果儿童对环境的爱遇到了阻碍,而代之以对环境的恐惧,就会使他在心理上感到害怕。对于儿童发展来说,周围的一切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得有吸引力。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在于激起儿童的热情和喜爱,以克服冷漠和厌恶。实际上,只有通过儿童自由和环境经验,人类的发展才有可能得到实现。总之,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只有通过在环境中进行的自由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才能实现。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如果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对人的心理生活提供帮助,那么我们必须学习的第一课,就是认识到幼儿的有吸收力的心理可以从其环境中发现所有的营养。儿童本身的存在及其成长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从环境中所摄入的营养。所以,尤其在人的生命开始之时,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使其环境是十分有趣的和富有吸引力的。”(第85页)她还明确指出:“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最必要的是,相信儿童在他自己身上构建一种对其环境的必需的适应,所以,他必须全面而完整地与其环境进行接触。如果儿童不能与其环境进行接触,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第91页)

(10)儿童在幼儿时期所形成的一切是难以消除的

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就论述过这一观点,指出:“如果这样的心理畸变没有在童年时期被矫正,那么这些心理畸变将伴随他的一生。”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又一次明确阐述了这一观点,进一步说明了儿童在幼儿时期正常发展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当儿童想自己做事情,如搬东西、穿衣服和脱衣服等,这时他的冲动是强烈的。但是,我们成人通常做出的反应却是去阻止他做。应该说,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不仅是阻止儿童的发展,而且是违背了自然本身。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儿童在幼儿时期所形成的一切都是难以消除的和根深蒂固的。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吸收的个性特征将会永远地牢固保存,尽管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被抛弃,但一些个性特征仍被保存在潜意识的心理中,那是因为在幼儿时期形成的东西决不会完全被消除。……因此,每个成人都具有一种在其幼年时期所形成的难以消除的个性。”(第56—57页)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在幼儿时期应该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正常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个体来说,其整个心理生活显然依赖于在幼儿时期所打下的基础。如果儿童受到了阻碍和干扰,那么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成人生活的大多数心理障碍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对此,蒙台梭利甚至这样指出:“这是人类的巨大危险。如果儿童在他的正常形成中没有得到保护,那他将会使自己在长大成人后采取成人的方法对社会进行报复。”(第68页)

在本书的“第十七章 通过文化和想象的进一步完善”中,蒙台梭利又一次明确指出:“六岁以前的那个阶段是一个决定性阶段。无论儿童在这一阶段形成怎样的能力,都将在他的一生中被永久保存下来。……无论多么高层次的教育,都不能消除在幼儿时期所形成的东西。”(第157页)

(三)儿童语言、运动和智力的发展

无论儿童的语言和运动发展,还是儿童的智力发展,都有其发展法则。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具有他自己的发展法则,如果我们想帮助他发展,那么关键是遵循这些法则,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第141页)在这一部分,蒙台梭利主要阐述了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运动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1.儿童语言的发展

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了阐述,还附有“儿童语言发展的图表”来帮助人们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解。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来说,第一次爆发是字词的爆发,第二次爆发是从字词到句子的爆发,即思想的爆发。但是,在这些爆发出现之前,儿童肯定会进行某种隐秘的准备。蒙台梭利对儿童语言发展的阐述,具体包括:“语言是群体思想的一个工具”;“儿童是吸收语言的”;“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语言对儿童的召唤”;“语言发展障碍对儿童的影响”。

(1)语言是群体思想的一个工具

蒙台梭利认为,语言不仅使人融入群体和民族,而且是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区别的主要标志,还是我们称之为“文明”的那个环境变化的基础。语音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其之所以能够表达意思,那只是因为人们同意给予它们一种特定的含义。所以,词是在人类的某个群体成员之间一致同意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有那些“了解这些词”的人才能够理解它们。可以说,一种语言是把某个特定人群聚集在一起的一道围墙,而与其他人群分离开来。从语言的发展来看,语言是与人类思想一起发展的。

因此,蒙台梭利明确指出:“语言是群体思想的一个工具。”(第95页)“语言确实是一种超智力的表达方式。……语言是高于自然的和超自然的东西。语言向所有的方向传播,就像一张没有边际的网,其能够表达一切事物。”(第96页)在她看来,人们必须达成一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们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

(2)儿童是吸收语言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是人类的标志之一。儿童牙牙学语是他自己独立的一大飞跃,是建造整个语言大厦的最初的砖瓦。儿童语言的自然发展犹如自发的创造。儿童的语言是发展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而且,语言的发展遵循一些既定法则,这些法则在所有的儿童中是相同的。因此,儿童生命的各个时期都显示出同一阶段所达到的语言水平——因为全世界所有儿童重复说一件事情,而不管其说的语言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儿童吸收语言的过程中,阴性和阳性、单数和复数之间的区别,以及时态和语态、前缀和后缀之间的区别,都在儿童的说话中得到了运用。因此,语言也许是相当复杂的,具有许多不规则的用法,然而,吸收语言的儿童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的。而且,对于儿童来说,他的语言并不是有意识工作的结果,而是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中所获得的。它在无意识心理最隐秘的深处开始和展开,当它出现时是一种固定的获得。没有儿童会觉得学习自己的母语是劳累的;他的语言机制把母语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而不管其可能是什么语言。但是,我们成人只能想象有意识地学习一种语言会是什么样子,并使自己有意识地致力于这个任务。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是‘吸收’语言的。儿童对语言的吸收实际上是深奥的和难以理解的,但我们对它还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第97页)她还指出:“母亲和整个社会都不要把婴儿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而应该让他们生活在与成人的接触之中,让他们经常听到发音最为清晰的言语。”(第110页)

(3)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

通过图画和拍照的类比,蒙台梭利认为,就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而言,它的工作开始于无意识心理最深的隐秘处并得到发展,其成果才渐渐地固定下来。然后,它才会公开表现出来。在学习语言上,可以看见的儿童进步并不是渐进式的,而是跳跃式的。例如,在某个特定时间,儿童出现了发单音节的能力,但随后几个月他只是发单音节。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进步,但所有一切突然发生了,他说出了一个词。然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又没有什么进步,他只能说出一两个词,其进步之缓慢似乎使人感到沮丧。但是,应该知道,儿童的内部生活正经历着稳定而又激烈的扩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人类的内部发展事实上是在继续进行的,突然间还会有一系列导致迅速变化的表现。于是,在下一次强有力的爆发之前,又进入一个平静而缓慢的发展阶段。同样的事情恰恰也随着人在童年时期的语言发展而出现了。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平静而缓慢地、逐字逐句地进行的,也会有我们所发现的爆炸现象。这些爆炸现象的发生和表达能力的突然出现会持续到儿童两岁之后。在那时,儿童形成了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这是儿童所属的种族和社会阶层所特有的。在人的心理形成中,两岁半是一条分界线。在这一年龄之后,语言组织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持续得到发展但并不是爆炸式的,带有很多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第二个阶段一直持续到大约五岁或六岁,在这一阶段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管环境是怎样的,儿童的语言已变得更加丰富了。到六岁时,儿童已学会正确地说话,知道并使用母语的规则。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这就是人,他是语言的创造者。他完全是独自做这件事情的,但如果他缺少这种能力,那就不能自发地掌握语言,人类世界就不能始终进行有效的工作。当然,就不会有文明社会的存在。这就是我们在看待儿童时必须采取的正确观点。这是儿童的重要性之所在。儿童使一切事情成为可能。”(第101页)

(4)语言对儿童的召唤

蒙台梭利认为,在诞生时,儿童既不能听,也不能说,但所有一切都在准备出现。儿童具有使用语言和激起说话所需要的运动力量,它们是语言机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就利用这种语言机制来使语言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在语言机制中,耳朵的器官中枢用来接受言语声音,嘴、喉、鼻子等的器官中枢用来表达言语声音。就感觉方面而言,听觉器官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心理生活的神秘活动中心相关的,儿童的语言在其无意识心理的深处得到了发展。从听觉的复杂性和运动的精确性中,可以推断出语言活动需要产生口语。除神经中枢外,儿童肯定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和一种行动的准备,所以,儿童诞生后就能够开始为说话做准备。

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语言机制。对于儿童的说话形成来说,因为大自然已构建和区分了这些语言中枢,儿童才在某个时候完全学会了说话。所以,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从本质上讲,不是拥有语言,而是拥有这种语言机制,才使人类把语言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区别。所以,字词是儿童进行的一种创造,这要感谢他发现了可以任由其使用的器官机制。”(第105页)

在蒙台梭利看来,对于儿童的心灵,只有人类的语言才具有唤醒他的力量。人类的声音是一种音乐,字词就是它的音符。它们本身没有含义,但每一个民族都赋予其特殊的含义。大自然就是教师,在它的命令下,儿童首先掌握那些语音,然后是学习音节,遵循着渐进的学习语言过程;接着是学习字词,最后是进入语法领域。因此,儿童确实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通过语言的发展,儿童不仅学习了那么多的东西,而且他的内心意识已渐渐地觉醒,也采取了更快的节奏。他变得更多地意识到语言与其环境有关联,他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

有些时候儿童虽然心里有许多想法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但因为缺少表达的手段而不能进行表达。这是儿童生命中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种表现,也给他自己带来了第一次失望。因此,蒙台梭利感慨地指出:“儿童的孤立无助是多么容易引起他自己的内心痛苦!要把儿童从这种痛苦中解救出来以及使其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儿童语言的理解将会起到多么大的帮助作用啊!”(第110页)

(5)语言发展障碍对儿童的影响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巨大的内部资源正等待着具体化,儿童会寻找使其具体化的方法,但他必须克服最大的困难。儿童语言发展的所有障碍都来自环境或他自己能力的限制。这是儿童第二次发现适应环境的困难。儿童第一次发现适应环境的困难是在刚诞生之后,他被要求依靠自己机能的作用。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语言的探索既是一个趋于更为独立的艰难历程,也是一个存在着潜在的退化危险的历程。……正如儿童在这一阶段保存了其所学习的对今后生活有用的东西,同时也保存了某些障碍的不良影响。富于创造性的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这种双重特性。……正是在这个形成阶段……恰如这些能力继续得到生长和发展一样,同时产生的那些缺陷和困难也是如此。”(第112—113页)

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发展的障碍使儿童得了“心理失语症”。这完全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是一种心理病态的影响。虽然儿童在自己内心深处早已为语言表达准备好一切,但一些心理障碍阻止了他的表达,造成了语言习得的退化。在语言机制的形成时期,这些障碍使得儿童不能清晰地发音,造成了说话结结巴巴或影响了发音的能力。实际上,在语言习得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存在着退化现象。例如,在词的形成机制获得阶段,相应的退化是发音不准、说话结结巴巴;在句子的形成机制获得(表达思想)阶段,相应的退化是造句时犹豫不决。因此,对于语言发展障碍的影响,蒙台梭利明确指出:“这些退化形式是与儿童的敏感性相关的。恰如儿童为了创造和增强自己的能力而特别容易接受一样,他进行了过多的反抗。其结果是,对他以后的生活来说,这种受到阻碍的创造性就会以一种缺陷的形式被固定下来。”(第115页)

2.儿童运动的发展

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运动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阐述,还附有“儿童运动发展的图表”来帮助人们对儿童运动发展的理解。她强调指出:“把生命分成两部分,即用四肢进行运动和用脑进行读书,这并非好事。生命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尤其是在人的生命早期,即儿童正在根据他自己的发展法则而形成自我的时期,更应该如此。”(第142页)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运动的发展尽管是错综复杂的,但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清晰可见的。运动的发展是双重性的:部分是与生物学法则有关,部分是同内在生命相联系。不过,这两者都要依靠肌肉的运动。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研究时,我们必须遵循两条发展路线:一是手的发展,二是行走和保持平衡的发展。这种运动哲学告诉我们,不要提供超出儿童所需要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蒙台梭利对儿童运动发展的阐述,具体包括:“运动哲学”;“手的发展”;“行走的发展”;“手和脚具有不同的功能”;“儿童的模仿”;“儿童的活动周期”。

(1)运动哲学

蒙台梭利对运动哲学进行了阐述。她认为,每一种形式的生命都依赖于有引导的运动。每个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运动以及预先确定的目标,在所有不同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平衡,以便相互协调地实现某种目的。工作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人的生活以及最伟大的人类社会生活和运动也是紧密相连的。运动既有其社会性方面,也有其保健性方面。

一是运动的机制。蒙台梭利认为,人体结构主要有三个部分:大脑、感觉器官和肌肉。运动正是所有这些起导向作用的机制精妙工作的最后结果。实际上,人的个性只有通过自身运动才能表现出来。所有运动都具有一种最复杂而又最精致的机制。儿童正是通过外界活动而形成的,并达到完善。因为人有如此丰富的肌肉,所以能够进行任何运动。当他进行运动时,我们并不说他的肌肉是那样强健,而说他的肌肉是那样协调,以及他所有运动的神经调节都应该通过其心理支配的活动来形成和完善。

在蒙台梭利看来,与动物的运动不同,人只具有一种天赋,那就是他能够学习动物的所有运动,并且学习得比动物更好。但是,这需要进行多次重复“练习”。在这个重复练习过程中,肌肉产生了一致的行动,因为神经联络可以用一种无意识方式去发现所需要的和谐,并通过意志提供一种主动性。当然,所有人并不是都沿着同样的道路发展。即使许多人学习相同的艺术,但每个人都会采用一种稍有不同的方式。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一个人的工作性质是通过他的运动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和父母们应该“理解儿童的工作,并能够更好地引导儿童的工作”。(第128页)虽然一个人不能使用全部的肌肉力量,但有一个使用肌肉的限度;当肌肉使用低于这个限度时,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是衰弱的。

二是运动的重要性。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运动是十分重要的。蒙台梭利认为,运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运动使儿童和外界联系起来。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很多能力,这些能力必须得到发展,不仅是发展,而且还要得到运用。因此,包含大脑、感觉器官和肌肉在内的这个整体结构组织常常被称为联络系统,意指它使人和他的世界(生物和非生物)联系起来,因而也使他和其他人联系起来。没有这一联络系统的帮助,一个人就不能与其周围环境或同伴保持联系。尽管这个联络系统有三个部分,但其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当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而协调工作时,它才能变得完善起来。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任何个人的生命来说,运动是那么必要,不仅使他接触周围环境,而且使他形成与他人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运动是必须得到发展的。运动的重要性就是服务于人的整体,以及人的生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第126—127页)

其次,运动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由于我们优先考虑的是智力,因此,运动和正在发展的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忽略了。其最大错误就是孤立地考虑运动,把肌肉仅仅看作为了健康目的而使用的器官,从而必然是使运动生命和精神生命之间产生了分离。而且,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教育家都认为运动仅仅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手段。但是,运动和心理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当儿童开始运动时,他将会遵循自己心理的指导。所以,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心理发展必须与运动联系起来,而且心理发展依赖于运动。……用我们的新观点来看,运动对心理发展本身是非常重要的,运动的发生是与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结合的。运动对心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没有运动,就既不可能有心理上的最大进展,也不可能有心理上的最大健康。”(第123页)

(2)手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用手抓握物体是儿童运动的最初迹象,开始是无意识的,后来变成有意识的。最早引起儿童注意的是他自己的手,而不是他自己的脚。一旦儿童注意到自己的手,他就会很快地不断抓握或拿起东西,而且由最初的本能活动变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在十个月时,儿童对他周围世界的观察已唤起了他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并渴望去征服周围世界。由于有意识的抓握动作受到了他的期望的驱使,因此,这时儿童已不再是纯粹的和简单的抓握动作,它已成为真正的手的练习,特别表现在到处搬动东西上。儿童的双手一直没有空闲过,可以做那么多的工作,例如,开关小橱和有盖的箱子、推进和拉出柜子的抽屉、取出和盖好瓶塞等。

在蒙台梭利看来,手的活动是人的智力、精神生活和情感的体现。儿童的手与他的心理生活是相联系的。没有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发展仍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如果能得到手的帮助,那么儿童的智力发展就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他的性格也能更加健全。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人类环境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他自己的双手带来的。实际上,智力的整个责任仿佛就是指导双手的活动。因为如果人仅仅利用说话来交流他们的思想,仅仅用字词来表达他们的智慧,那么,先辈们就不会留下任何遗迹。幸亏有了手——心灵的伙伴,文明才得以产生。”(第131页)

(3)行走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儿童来说,行走本身是一种全面的练习。行走是一种使身体更加健美的练习。行走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儿童运动,它不仅拓展了儿童活动的范围,而且使儿童学会了平衡。儿童的双脚会不停地四处走动。儿童带着自己的足迹,会到达更高的经验境界。实际上,两岁儿童自然会有行走的需要,因为他必须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其自然的逻辑是:第一是给儿童教直立的姿态,第二是使儿童行走并变得强壮起来,第三是使儿童能够参与他周围正在进行的生活。这样,儿童成为伟大的步行者,而且有了长距离步行的需求。但是,人们对这一事实没有给以充分的重视,通常的做法不是把婴儿抱在怀中,就是把他放在童车里。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行走观念与我们的行走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认为,长距离行走是不适合儿童的,那是因为我们想让儿童按我们的步伐行走。但是,儿童所想要的一切就是行走。因为儿童的双腿比我们的双腿短,我们肯定不能使他跟上我们的步伐;相反,我们必须按他的步伐行走。而且,儿童不仅仅用双腿行走,而且还用眼睛行走。对他起驱策作用的东西正是他所看到的那些有趣的东西。例如,看见一只羊在吃草,或者看到一朵花、一棵树等。儿童的行走是走走停停不连续的,但同时又充满了有趣的发现。如果在他前行的道路上存在着某种障碍,例如,一些石头或一根树干等,他也会因此而感到十分高兴。所以,在行走目的上,成人和儿童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观念。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到处走动和不断发现是儿童的本能,这是儿童天性的一部分,同时也必然会构成他们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者看来,渴望行走的儿童是一个探究者。……所有这一切开启了整个有趣的领域:儿童知道得越多,他们看到得就越多,因而行走得也就越远。……教育的道路应该跟随着人的发展道路,让儿童去行走,让儿童去享受不断开阔眼界的乐趣。通过这种方法,儿童的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第141—142页)

(4)手和脚具有不同的功能

蒙台梭利认为,人的上肢(手)和下肢(脚)是服务于不同目的的。简言之,手和脚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对所有人来说,通常都具有行走和保持平衡发展的能力。因此,人一旦诞生后就要行走,而且所有人都会采取颇为相似的行走姿态。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某个特定的人将用他的手做什么。儿童只有一岁半时,手的发展与行走和保持平衡的发展发生了联系。在这个时候,儿童希望用自己的手提起一些重的东西,他的腿也必须支撑他自己。

在蒙台梭利看来,就人的脚而言,人是唯一用两只脚行走的哺乳动物,一旦获得了平衡,他就能只靠两只脚保持这种颇有点困难的直立姿态。但是,这种平衡是一种需要通过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然而,就人的手而言,人的双手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手的发展的指导只能来自于心理。人的手的技能与他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手工技能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同步的。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起,每一个伟大的文明时代都留下了有代表性的手工艺术品。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在具有技能的手和具有保持平衡能力的脚之间应该做到协调一致。“人的腿是天然的运输工具,可以把人带到他能够工作的任何地方,但要进行工作就必须使用他的双手。人可以行走很长的距离,而且事实上人已占领了整个地球。”(第132页)

(5)儿童的模仿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一岁半这一年龄完全有可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时儿童的上肢已准备和下肢协调一致起来,其人格也将得到发展。随着两岁时的“语言爆炸”的到来,他将很快进入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阶段。因此,面对儿童发展的这一阶段,我们必须给以特别的关注,以免破坏生命的自然倾向;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以对这种努力提供帮助。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在生命的这一阶段已开始进行模仿。当然,在儿童能够模仿之前,他首先必须去理解一切。传统的观念认为,儿童只要通过模仿并依样去做就能成长了,这实际上是推卸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观念主张,给儿童树立一个好的楷模,并强调所有成人尤其是教师成为好的楷模的重要性。但是,重要的是,儿童在能够模仿之前,他自己必须为这样的模仿做好准备,而这种准备来自他已做出的努力。因为由成人树立的楷模仅仅给儿童提供了模仿的目的或动机,并不会保证模仿的成功。事实上,儿童一旦开始模仿,常常会比给他树立的那些楷模做得更好。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没有一个人能仅仅通过模仿而成为伟人的。楷模可以唤起人们的希望和激起人们的兴趣。模仿的愿望可以驱使人们去努力。但是,在能够到达顶点之前,需要大量的训练是毋庸置疑的。自然本身告诉我们,在教育领域,模仿需要做好准备。儿童的最初努力并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形成自己的模仿能力;他们的目的是想把自己变成所期望的人。”(第138页)(www.xing528.com)

(6)儿童的活动周期

蒙台梭利认为,童年时期的儿童正在试图做某些目标明确的事情。他试图做的事情在我们看来似乎是荒唐可笑的,但他必须去完成。因为他身体内的生命冲动命令他这样做。例如,来回地搬运重物,不停地上下楼梯,等等。所以,让儿童的活动周期自然地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当然,各种间接的准备也是重要的。可以说,我们的全部生活都间接地使我们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在蒙台梭利看来,如果儿童的活动周期被打断的话,其后果将是人格偏差、漫无目的和毫无兴趣。所以,不管我们偶然看见儿童在进行什么样的智力活动,即使在我们看来是荒唐可笑的或违背我们意愿的,我们都不要去干扰他。因为儿童始终必须完成他所渴望的活动周期。许多儿童的神经疾病都可以追溯到成人对儿童活动周期的不适当干扰。当然,儿童所进行的活动必须是对他自己没有伤害的。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的“活动周期必须是完整的”。(第139页)她还指出:“这种活动并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其目的主要是给儿童提供协调他们自己动作所需要的练习。……儿童活动的表面目的并不是他的活动的主要目的。儿童所做的一切都服从于他的内在冲动。只有在做好准备之后,他才能模仿成人。”(第140页)

3.儿童智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指出,智力的发展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指导双手的活动就是智力的整个职责。儿童通过文化和想象进一步完善了自己。文化能够改变人自身,恰如它能够改变自然界给人提供的环境。所以,人被赋予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蒙台梭利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阐述,具体包括:“无意识发展和有意识发展的分界线”;“通过活动进行构建和完善”;“自发的文化活动”;“儿童具有伟大的想象力”;“感官训练的作用”;“胚胎形式是儿童自身发展的基础”。

(1)无意识发展和有意识发展的分界线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胚胎期”和“生理胚胎期”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尽管儿童在三岁前是一个无意识的创造者,但他被我们忽视了,似乎从人类的记忆中被抹去了。在儿童生命的初期,他是完全依赖于我们的。他不能照顾自己,除非我们成人或受天性的引导或受科学的启迪而去了解他的心理发展方式,否则我们就可能成为他发展的最大障碍。但是,在三岁时,儿童的生命似乎重新开始了,因为意识这时闪烁出它的全部光芒,辉煌夺目。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无意识发展和有意识发展这两个阶段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前一个阶段,不可能存在有意识记忆。只有在意识产生之后,我们的人格才能够统一,因而才会有记忆力。但是,极为遗憾的是,当三岁儿童向我们走来并对我们致意时,我们发现,他是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人。这表明,把我们与儿童联结在一起的纽带被自然地割断了。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从三岁至六岁,儿童开始了一个真正的构建阶段,他能够有思考地和有意识地应付他的环境。他以前所创造的那些被隐藏的能力现在能够展现出来,因为他有机会在他周围世界中有意识地获得经验了。他的手受理智的支配而开始从事人类所特有的工作。儿童过去仿佛通过一种无意识的智力去吸收世界,而现在是“用他的手去占领”世界。正因为如此,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发展称为“从无意识的创造者到有意识的工作者”。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重要观点。在本书中,她还把这句话作为第十六章的标题。

(2)通过活动进行构建和完善

蒙台梭利认为,三岁至六岁阶段是儿童通过活动进行构建和完善的一个阶段。尽管儿童的心理能力一直不断地从世界中进行吸收,但他现在在吸收中得到了活动经验的帮助,使之更加充实。因为吸收已不再纯粹是感觉器官的事情,他的手也参与其中了,成为其“心灵的抓握器官”。儿童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倾向,渴望触摸一切事物,并对每个事物注视一下。他的双手一直在做事,他十分忙碌但又十分快乐。他的智力还需要一个给他提供活动动机的世界来促使其发展,因为心理在这个形成时期仍然必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所有这些活动中,儿童也许可以说是在玩耍,但这种玩耍是引导儿童去获得对他未来所需要的各种新的力量。因此,这一时期被蒙台梭利称为“神圣的游戏时期”。在这一点上,蒙台梭利的观点与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的观点是颇为相似的。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唯一的想法就是参与正在他周围进行的活动。他需要做这些事情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即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目的。所以,在“儿童之家”里,给儿童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以便儿童能模仿他在家里或在他所生活的国家里所看到的那些行为;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为儿童所制作的器具,其大小正好适合于儿童的身材和体力。儿童可以自由行走、说话以及从事一些智力性和建构性的工作。

因此,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Dewey)教授在纽约城竟然买不到一些专门供儿童使用的小型器具的经历中,蒙台梭利十分感慨地指出:“儿童不仅在这方面被遗忘了,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被遗忘了。儿童是被遗忘的公民,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中什么都不是为他提供的,而其他人是应有尽有。”但是,看到“儿童之家”在一个真实世界中给儿童提供一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使得儿童的整个人格改变了,蒙台梭利又高兴地指出:“儿童不仅获得了欢乐,而且开始了他创造一个人的工作。”(第147页)

(3)自发的文化活动

蒙台梭利认为,受其本性规律的驱使,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会在他们周围世界中去发现一些积极的经验。为此,他们使用了自己的双手,不仅是为了实际的目的,而且是为了知识的获得。在“书写爆发”之后,儿童更加敞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变得对知识更加渴望。当这些现象渐渐展现时,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给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并让儿童自由选择我们所提供的各种活动手段。儿童的心理能够获得文化的年龄要比我们通常假设的年龄早很多,但他吸收知识的方式是通过包括运动在内的某些特定活动。因为只有通过活动,儿童才能够在这一年龄阶段进行自发的吸收。

在蒙台梭利看来,这是一个词汇量增加最迅速的年龄阶段。仿佛儿童渴望一些新词。如果他没有得到帮助,那么他在获得这些新词时将是费力和随意的。所以,为了促进他的工作,我们可以尝试把他将需要的那些字词汇集起来,并有步骤地提供给他。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们不仅热情高涨地把这些字词学会了,而且还要求学更多的词。因此,蒙台梭利指出:“确实,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字词的渴望是无法满足的,他们对字词的学习能力也是无穷无尽的。”(第151页)

(4)儿童具有伟大的想象力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有关世界的观念的形成中,也可以借助于一种无形的心理能力,即想象力。她强调指出:“儿童具有伟大的想象力。”(第152页)“对三岁至六岁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不仅能借助理解力来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能通过想象力在心理上对那些不能直接观看到的事物进行想象。……想象力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力量。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一种被动的东西,而是一种正在尽力燃烧的火焰、一种从不熄灭而永远燃烧的火焰。”(第153页)

蒙台梭利还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总是那么好奇,不断向我们提出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看作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灵表达,而不看作一种烦恼,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是有启迪作用的。但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还不能领悟太长的解释,因此,游戏、想象和提问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儿童做事的方式是给予我们无穷无尽启示的一种基础。

(5)感官训练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是人与环境的连接点,凭借这些感觉经验,心灵能够变得十分灵敏。感官是世界的探索者,打开了通往知识的道路。对于儿童来说,感觉材料对他的观察提供了一种引导。感官教具给儿童提供一把引导他去探索世界的钥匙,以拓展他的视野,使他比在无知的或未受教育的状况下能够更仔细地看到更多的东西。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感觉在完善人格和丰富天赋能力上的作用并不亚于说话和书写。教一个受过感官训练的儿童与教一个没有受过这种帮助的儿童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如果不把感官训练看作某种包含智慧和动作两方面的整体活动,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有什么感官训练。……儿童运用我们的感官教具进行工作,不仅使他的双手获得了更高的技能,而且使他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达到了更高的程度。”(第158页)

蒙台梭利还认为,心理的这两种能力(即想象力和抽象力)超越了对实际上所呈现的事物的简单感知,并在心理内容的建构中共同起着作用。要使字词的无限积累和丰富成为可能,一方面需要一个精确的字母表,另一方面需要一些语法规则。用精确性建构的心理可以称为“精确的心理”。在我们的儿童中,精确性倾向的证据本身是以许多惊人的自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感官教具不仅可以看作对探索环境的一种帮助,而且可以看作精确心理的一种发展。……儿童的数学倾向可能因为缺少发展精确性的机会而受到损害,这对他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们把感觉材料看作一个物化的抽象思维体系或一个基础的数学知识体系。”(第161—162页)

(6)胚胎形式是儿童自身发展的基础

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他就设计了一种类似织布工所使用的经纱。这是胚胎形式的一个结果。由语言中所发生的情况类推,儿童吸收了一种形式,并成为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生物结构成为胚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这种形式是强有力的和有创造力的,使人格具有某种形式。在他的胚胎生命的产后期(或心理期),儿童从周围世界中吸收了那些与其群体的社会生活相符的独特形式,也就是说,他首先吸收的并不是其种族的实际的精神财富,而仅仅是吸收由精神财富产生的那些形式。一旦这种形式在儿童内部被建立起来,那就成为一些固定的特征,就像他的母语一样。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一个人自身后来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但它永远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人的心理是在一个本身就富有创造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其形成是在诞生后的那个阶段,因为人的心理自身形成必须以吸收外界为基础。这具体表现为形成一个基础,从而使每个人都成为其种族群体的一员。自古以来,人类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如此连续地保持下去,并逐步形成各自的文明。”(第165—166页)

(四)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正常化

在这一部分,蒙台梭利主要阐述了儿童性格的形成和类型、儿童性格的缺陷、儿童性格缺陷的解决和治疗、儿童性格应该趋于完美状态、清除儿童性格建构的阻碍、儿童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儿童占有欲的类型七个方面。

1.儿童性格的形成和类型

(1)性格的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尽管过去的教育学把性格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教育者也试图培养重要的人格因素,但对性格的观念仍然是模糊不清的。最近的性格研究发现,它包括身体因素、道德因素、智力因素、意志力、个性、遗传等。现在,性格学已得到了发展,几乎成为性格研究科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然而,所有人的研究都是从成人而且还是从抽象的成人开始,或者是从被看作一个生物的成人开始的,因而就忽视了幼儿。其结果是,从遗传一下子就跳到了成年时期,从而留下了一个尚未被探究的空白。但是,几乎没有人试图去填补这个空白。

然而,在蒙台梭利看来,她的研究恰恰就是去探究这个空白,把有关性格的一切都看作与人的行为密切相连的表现。每一个时期儿童的典型心理特征是不同的,不同个体的心理特征也是有差别的。她强调指出:“第一个时期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时期。虽然诞生时儿童是没有性格的,但性格的根基就在这一时期。○岁至六岁是人的生命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性格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尽管每一个时期与其他两个时期基本上是不相同的,但前一个时期为后一个时期打下了基础。一个人要在第二个时期正常发展的话,那他必须在第一个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第169页)她还指出:“在生命的最初两三年里,儿童可能受到将改变他整个未来的影响。如果他在这一阶段受到伤害,或遭受暴力,或遇到一些严重的障碍,那么其结果就是人格可能产生偏离。随之而来的是,儿童会因遇到的障碍而使其性格发展受到阻碍,或者会因促进他性格发展的自由而得到欢乐。”(第170页)

蒙台梭利还认为,在怀孕和妊娠期间,在诞生和诞生后的阶段,如果儿童得到了科学的养护,那么他在三岁时就应该是一个完美的个体。但这个理想从未实现过,因为除了其他一些原因外,还有许多障碍的干扰。

(2)性格的类型

蒙台梭利认为,几个世纪以来,社会群体对儿童进行了以下分类:一是性格缺陷需要进行矫正的儿童;二是性格好(被动的)并可以作为典范的儿童;三是被认为超群的儿童。后两类儿童属于所谓受人喜爱的类型,父母为他们感到非常自豪,尽管他们(特别是最后一类)在自己的同伴中一点也不受欢迎。但是,在“儿童之家”以及所有那些仿效它的学校里,“一旦儿童从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一种工作中进行吸收,他们身上的这些特征也就消失了。所谓坏的特性、好的特性和超群的特性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儿童,他没有那些特性。这表明,世人还不能评价儿童性格上好的特性和坏的特性,也不能评价取代它们的那些特性。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观点被证明原来是错误的”。(第176页)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真正愿望是一直不停地工作。他们遵循着一种内在指导,忙于进行一些给他们带来宁静和欢乐的活动,每一个儿童的活动都是不同的。当儿童置身于一种允许他们得到发展和进行有序活动的环境时,他们渐渐表现出新的面貌。换句话说,他们形成了一种全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类型。这种变化几乎使儿童的心理类型统一起来。所以,儿童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始终伴随着一种双手利用真实物体进行的工作,伴随着一种专心致志工作的精神,这可以被称为“正常化”。正常化就是通过专心致志于一种工作而发生的。

2.儿童性格的缺陷

蒙台梭利对儿童性格缺陷的阐述,具体包括:“儿童性格缺陷的分类”;“儿童性格缺陷的产生”;“儿童性格缺陷的影响”。

(1)儿童性格缺陷的分类

蒙台梭利认为,由于儿童性格的缺陷很多,因此,更好的办法是对儿童所有的性格缺陷进行分类。它们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强势型(反抗和克服所遇到的障碍)儿童表现出来的那些缺陷。其表现为:反复无常、有暴力和易怒倾向、不服从和过分自信。占有欲是常见的,这会导致自私和妒忌。还有,目的不稳定性、不能集中注意力或全神贯注、很难协调双手的动作、心理混乱并充满幻想、爱喧闹、欺负更为弱小的儿童和动物、很贪吃等。

另一类是弱势型(屈服于不利条件)儿童表现出来的那些缺陷。其表现为:天生是被动消极的;懒惰和懒散;总是希望使自己欢乐,但又容易厌倦;依附于成人;常常撒谎(自我保护的一种消极形式)或偷拿一些东西(心理补偿的另一种形式)。还有,明显缺乏食欲、晚上做噩梦、紊乱的睡眠等。

(2)性格缺陷的产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性格缺陷是在不利于其正常和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于儿童在他早期受到的某些错误对待而造成的。如果儿童在这一时期被忽视了,那么他们的心理就是空白的,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建构其心理内容。许多儿童尤其是那些强势型儿童,在他们的家庭里并不受欢迎。他们是有疾病的,但其身体却是健康的,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们的恶劣行为。一般地,这些性格缺陷是儿童在他早期所遇到的不幸的结果。

但是,那些消极类型或衰退类型的儿童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的行为也没有问题。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乖巧和顺从的,因为他没有做任何错事。母亲把孩子对她的依附看作喜爱她的表现。但后来她注意到,孩子的动作和说话都是迟钝的,孩子不能用自己的双脚在地上站稳。

(3)性格缺陷的影响

蒙台梭利认为,所有这些性格缺陷都会对儿童的心理生活和智力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一个六岁儿童可能表现出一些并非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特征,这样他就是一个缺乏个性和不能进行学习的儿童。除这些性格缺陷外,他的自卑情绪将引起其他的缺陷,这样他将会成为一个无用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对儿童提供积极的帮助,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起作用。但是,在蒙台梭利看来,如果忽视儿童或错误地对待儿童,那他在○岁至三岁阶段所产生的性格缺陷就不可能得到及时的矫正。因此,这些性格缺陷不仅会保存下来,而且会更加严重。例如,在六岁时,一个儿童可能还带有他三岁之前所产生的一些偏离和三岁之后所产生的其他缺陷;而且,六岁后,这些性格缺陷将会影响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二个时期。

3.儿童性格缺陷的解决和治疗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我们理解了每个儿童按其本性都要经历的建构性活动周期,那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如果使儿童处在一个被允许获得活动经验的环境之中,他们就可以在那里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能力以促进心理发展。在他们周围的环境里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他们能够自主地重复那些练习,并保持着专注力。一旦儿童达到了这一阶段,他们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工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确实感兴趣的一些事情上,因此他们的性格缺陷就消失了。应该说,对儿童无序状态的治愈,正是他们通向新生活的大门。虽然受到阻碍而未能充分发展的儿童常常表现出某些性格缺陷,但当他们通过工作而变得正常化时,这些性格缺陷就会消失。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这些问题并不是道德教育的问题,而是性格形成的问题。无须成人的任何说教或任何榜样,性格缺乏或性格缺陷本身都将会消失。人们不需要对儿童进行恐吓或哄骗,唯一需要的就是使儿童生活在‘正常化环境’之中。”(第175页)当然,在蒙台梭利看来,在诞生后的新生儿阶段(○岁至三岁)所产生的那些缺陷,可以在三岁至六岁阶段的实践中得到矫正。

此外,蒙台梭利还给母亲们提出了建议:一旦孩子开始明智地进行一些工作,就不应该给他们提供不必要的帮助,也不应该打断他们的工作。如果让孩子沿着一条他能够组织其行为和建构其心理生活的道路发展,那么所有一切都将是美好的。儿童的烦恼将不再会出现,他的噩梦将会消失,他的消化功能将会变得正常,他的贪吃欲望也将会减弱。

4.儿童性格应该趋于完美状态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没有性格,也就没有“内驱力”。儿童的性格是他们自己在三岁和六岁之间所进行的漫长而又缓慢的连续不断的活动结果。这种对周围世界的适应能力是在人生的头六年里出现的,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儿童性格的起源。

在蒙台梭利看来,就性格的类型而言,那些非常接近完美状态的人是最强大的人,或者因为他们具有更多活力的能量,或者因为他们是其周围环境条件中更为幸运的人。这类人被认为是具有最坚强性格的人。那些具有较少的能量或者曾遇到过更多的障碍的人被认为是性格较弱的人。前者感到他们自己身上有一种趋于中心(即完美状态)的自然向心力;后者容易走向反社会或成为社会之外的人。尽管太多的人需要得到支持来帮助他们自己提升,但如果世界继续使现今需要革新的教育保持原状,那么人类的水平甚至还会下降得更低。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什么是完美状态呢?完美状态就是具有一切美德,并达到最高的水平。……我们所说的性格是指趋于进步的人的行为(尽管常常是无意识的)。这是一般的趋向。人类和社会必须在进化中得到进步。……一个人在精神上达到了一种高水平,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186页)

5.消除儿童性格建构的阻碍

蒙台梭利认为,现今的教育是令人感到羞辱的,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人的自卑感,并人为地降低人的各种能力。教育机构体制设置一种限制,使得所传授的知识远远低于自然的水平。就如人们可以继续健步疾走时,它却提供拐杖。这是一种基于人的更低能力而不是基于人的更高能力的教育。正是在这个创造时期,儿童的性格建构却受到了阻碍。所以,我们应该做出努力以重新达到人类的真正水平,让儿童运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如果性格遵循其形成的自然方式,那么世界就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以消除人为的限制。实际上,受到欢迎的这些品质是在人生的这个创造时期形成的,但是,如果那时这些品质还没有机会形成的话,那么它们后来就永远不会形成了。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是人类精神的建构者,影响他自由发展的障碍就是墙上的石头,人的心灵已被这些墙上的石头禁锢起来了。”(第192页)在新教育中,“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对人的自我完善提供帮助,这样人类就能够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社会已经建起了一些高墙和屏障,但是,新教育必须推倒这些高墙和屏障,恢复自由的视野”。(第187页)

6.儿童的专注力和意志力

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他的专注力形成是其以后所产生的一切的基础。如果专注力不固定下来,那么儿童的形成发展就不会开始。没有专注力,儿童就会被他周围的那些物体所支配。因为他感觉到每一个物体的召唤,他的注意力会从一个物体转到另一个物体。但是,一旦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物体,他就成为他自己的主人,并能对他周围的世界进行控制。

而且,应该注意到,在专注力之后的将是意志力。这是现今已逐渐展现的儿童性格的另一个特征。实际上,儿童的重复练习并没有外在目的,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这标志着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在这里起作用的意志并不是儿童的意志,而是自然的意志。

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儿童是在自然法则的指引下决定自己行动的。……内在力量影响着儿童的选择,如果某些人替代了这种内在力量的指引作用,那么儿童的意志力和专注力两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儿童获得这些能力,那么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使他不受成人的支配。”(第189—190页)

7.儿童占有欲的类型

对于儿童来说,一个非常普遍的性格特征就是占有欲。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的占有欲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1)占有欲的第一种类型

蒙台梭利认为,在正常儿童中,他的自由是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感兴趣,从而导致他不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本身,而集中在他从这些事物中所获得的知识上。因此,他的占有欲经历了一个转化过程。事实上,儿童的占有欲似乎是与毁坏欲相伴而生的。一个儿童有对占有某个东西的强烈渴望,但一旦占有了这个东西,他就会丢掉它或毁坏它。这表明,这个东西只是一时对儿童有吸引力,接着就被放在一旁了。以得到一块手表为例,儿童会把手表打开,仔细地看着那些使手表转动而连接在一起的齿轮和杠杆。这意味着,他想要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对物体的理解。

(2)占有欲的第二种类型

蒙台梭利认为,这是儿童对了解物体如何工作感兴趣。这种智力占有欲本身表明,当儿童如此强烈地被其环境所吸引时,他“爱上了”自己的环境。这使得儿童极其小心地对待环境,并极其精心地处理环境中的一切。如果占有的渴望被一种智力兴趣所激起,那表明占有欲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这将会引导儿童趋向于求知。在这种更高的兴趣中,替代占有欲的是对理解、热爱和奉献的渴望。同样,好奇心可以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升华。好奇心是一种探究的动力。一旦儿童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魅力,他将变得对所有物体的保护具有热情。例如,儿童之前在花园里毁坏植物,而现在他们观看植物的生长,数着它们的叶子,测量它们的高度。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只有工作和专注力才能给儿童带来知识和爱,才能产生一种变化,即使那个先前被隐藏的具有理智精神的人展现出来。……儿童是人类精神的真正创造者。”(第192页)

(五)社会发展与儿童发展

在这一部分,蒙台梭利主要阐述了儿童环境的重要性、社会生活的魅力、儿童的社会意识形成、构建一个儿童社会群体四个方面。其中,“构建一个儿童社会群体”显然是她提出的一个有创意的观点。

1.儿童环境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生变化的原因正是精心为他们准备的环境。对儿童发展来说,他必须学会如何集中注意力,为此他需要能使自己专心致志的物体,这表明了儿童环境的重要性。事实上,“儿童之家”就是儿童能够找到的允许他自己进行这种工作的一个场所。例如,为儿童的环境设置了各种小物体,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那些物体。大自然为人格和社会生活两者制定了建构计划,但这个计划只有在有利于其实现的环境中并通过儿童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一旦我们创造了一个所有一切都适合于儿童发展需要的环境,那我们已做了产生这个现象所需要的一切事情。”(第213页)而且,这种环境是体现社会生活的,因为社会依赖于各种和谐活动的结合。因此,在“儿童之家”中,尊重他人和等候轮流的观念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使儿童发展得更为成熟。蒙台梭利甚至这样指出:“这样的一种建筑具有更多的保护作用,几乎可以称之为‘心理建筑’。”(第193页)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在环境中应该能够很好地照料自己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除特殊情况外,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虽然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这给面临这些问题的儿童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如果我们进行干预的话,那他们就会感到烦恼;如果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那他们就会找到一种方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师的通常做法就是进行干预,但由于她的解决方法与儿童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这就破坏了儿童社会群体的和谐。对儿童的生活来说,应该在一个积极活跃的社会群体之中。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幼儿的教育是重要的,尤其是三岁至六岁儿童的教育,因为这一阶段正是性格和社会情感形成的胚胎期,就如诞生至三岁时期是心理形成的阶段、诞生前的时期是身体形成的阶段。三岁至六岁儿童所得到的发展并不是取决于说教,而是取决于引导他精神建构的自然天性。这些就是人类行为的最初起源,只有在自由和有秩序的适宜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第212页)

2.社会生活的魅力

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来说,其更高水平的性格完善是通过社会生活而达到的。社会生活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人遇到了各种类型的人。因此,在儿童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集体感。这种集体感是以高尚的情感为基础的,促进了集体的团结。在情感生活达到一个高水平的环境中,儿童的个性就得到了正常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可以使人们感受到的吸引力。儿童们具有一种帮助弱者的本能,激励和安慰弱者,这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本能。儿童们的行动表明,一旦他们实现正常化,就会具有这种情感。正因为如此,蒙台梭利明确指出:“理解年龄大的儿童正在做的事情使年龄小的儿童充满了热情。年龄大的儿童很高兴他们能够给年龄小的儿童教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这样,儿童不仅不会产生自卑情绪,而且每个儿童都能通过精神能力的相互交流而得到健康的正常发展。”(第198页)

由此,在儿童社会的组成方式上,蒙台梭利提出了混龄分组。因为在儿童教育中,重要的是能够把不同年龄的儿童安排在一起,使他们之间相互帮助。这样,在不同年龄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流与和谐,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蒙台梭利以“独生子”为例,指出带六个不同年龄孩子的母亲要比带一个孩子的母亲简单得多。所以,她强调指出:“依据年龄进行分离是人们能够做的最残忍的和最不人道的事情之一。对儿童来说,确实也是如此。它隔断了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剥夺了社会生活给儿童提供营养。……这是一种人为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意识的发展。”(第196页)

3.儿童的社会意识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形成社会意识的第一步使我们回想起“家庭精神或部落精神”,因为在原始社会里,个人热爱、保卫和尊重他自己的群体,这成为其生存的目标和目的。当儿童不仅开始对这个群体产生兴趣,而且尽力为这个群体工作时,可以说他们是全心全意投入的。一旦儿童达到了这一水平,他们就不再是盲目地行动,而是把群体放在首位,并努力实现群体的利益。儿童之间这种团结的产生是自发的需求,是受一种无意识力量所指引的,是受一种社会精神所激发的。蒙台梭利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在蒙台梭利看来,对儿童来说,他们的社会意识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一个礼物,它既不是通过任何教育进行灌输的,也与任何形式的模仿、竞赛或个人利益完全无关。然而,这是儿童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一个结果。在实现建构计划的过程中,儿童展现了社会生活在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那些阶段。这种支配和凝聚一个社会群体的团体生活与社会融合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人类社会也许可以提供一个不缺乏这种社会融合的例子。这就是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所指引的儿童社会。我们必须尊重和珍惜它,因为无论性格还是社会情感,都不是教师所给予的。性格和社会情感是生活的产物。但是,我们一定不要把这种自然的社会凝聚力与支配人的命运的成人社会组织混淆起来。这种自然的社会凝聚力仅仅是儿童发展的最后阶段,几乎是社会胚胎的神圣而又神秘的创造。”(第205页)

4.构建一个儿童社会群体

蒙台梭利认为,六岁后不久,儿童就自发地产生另一种生存方式,即群体完全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了。于是,儿童想了解人们用来指导其行为的习惯和法律,希望有一些领导者来承担管理社会群体的职责。这植根于儿童社会的凝聚力。正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儿童组合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比我们成人的群体更为完美。因此,蒙台梭利明确指出:“为人类社会的准备就建立在儿童活动的基础之上,儿童正是受其天性需要的驱使而活动的……只是通过个人的目的以及每个人承担他自己的工作,那是不能形成一个社会的。”(第207页)

在蒙台梭利看来,有凝聚力的社会秩序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必须在自然的创造性刺激下自发地形成。这里应该有两种相互联系的社会,一种社会植根于心理的无意识创造区域,另一种社会来自有意识活动的社会生活。换句话说,一种社会开始于幼儿期,另一种社会是由成人控制的,正是因为儿童有吸收力的心理使他自己吸收了民族的特征。儿童将这些心理特性聚集起来并使之具体化,通过这种方法形成了他自己的个性。所以,他成为一个有某种特定语言、某种特定宗教和某种特定社会习俗的人。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我们真正的苦难并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我们已失去的乐园的了解。最大的危险在于我们的无知。我们知道,如何从牡蛎的贝壳中发现珍珠,如何从矿山中发现黄金,以及如何从地球的深处发现煤矿,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当儿童进入我们的世界以使人类得到更新时其本身所隐藏的精神胚胎和创造性星云。”(第210页)她还指出:“重要的是创造本能,而不是说教,因为创造本能是实在的。儿童依据他们的天性而活动,并不是因为教师的告诫。善行必须源于相互帮助,源于来自精神凝聚力的团结。儿童已给我们展现,这种社会是通过凝聚力而创造的,而凝聚力正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第212页)

(六)儿童的服从和纪律

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和《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都论述过儿童的纪律和服从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她又进一步阐释了儿童的纪律和服从问题。在这一部分,蒙台梭利主要阐述了纠正错误就是改善自己、确立错误控制原则、儿童意志和服从的关系、儿童服从的三个阶段、儿童混乱无序的三种现象及其特征、儿童纪律的形成道路、可以看到的秩序和纪律、奖励和惩罚是多余的八个方面。

1.纠正错误就是改善自己

蒙台梭利认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这是生活的事实之一。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进程,许多错误本身自然地就得到了纠正。例如,幼儿开始用他的脚左右摇晃地蹒跚学步,有时还会跌倒,但最后他能够很好地行走。他通过成长发展和获得经验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事实上,我们会不断地犯错误,而且我们自己也不会去纠正错误。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生活在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蒙台梭利还认为,自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和从不注意自己错误的教师不是一位好教师。如果在严密的科学中对错误的判断是重要的,那么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就更为重要。因为对我们来说错误是特别重要的,要纠正错误或消除错误,我们就首先要了解错误。所以,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看,我们总会看到‘错误先生’的存在!如果我们追求完美,那么我们必须注意自身的错误,因为只有通过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使我们自己得到改善。我们应该不时地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把这些错误看作我们整个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情。”(第215页)

2.确立错误控制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应该确立错误控制原则。因为错误控制原则是一条科学原则,也是一条趋于完美的路径。在学校里,无论教师、儿童或其他人做什么事情,都必然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需要把错误控制这条原则作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重要的并不是如此多地纠正错误本身,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检查错误的方法,这样他就能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蒙台梭利看来,“错误控制”原则就如同任何种类的指针,它告诉我们是正在向自己的目标前进还是偏离自己的目标。

蒙台梭利还认为,对于儿童来说,犯错误是他们生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如果儿童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犯错误,对自己的错误完全不在乎,那么就会觉得纠正错误是教师的事情,而不是他们的事情。所以,儿童应该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纠正。在蒙台梭利看来,就儿童最初用于圆柱体嵌入练习的那套教具而言,它既适应了改善儿童感觉的需要,也适应了改进儿童对错误控制的需要。通过了解错误和纠正错误,儿童具有了审慎、自信和经验,这对他的整个人生旅程来说确实是一种财富。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仅仅告诉一个人他是聪明的或愚笨的、灵敏的或迟钝的、好的或坏的,那只能适得其反。儿童必须自己明白能够做什么,重要的是不仅给予他教育方法,而且给予他一些能够使他知道自己错误的指示物。”(第218页)此外,她还指出:“错误把人们分开,但纠正错误又是人们团结的一种手段。……错误本身成了有趣的事情。它成为人和人之间的一条纽带,也成为人和人之间友情的一种黏合剂。这特别有助于儿童和成人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第219页)

3.儿童意志和服从的关系

蒙台梭利认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儿童意志和服从这两方面是对立的,而且,应该用我们的意志来替代儿童的意志以及强迫儿童服从我们。这表明,人们正在尽一切可能摧毁儿童的意志。因为所制定的纪律是以威胁和恐吓儿童为基础的,所以,人们最后得出结论:不服从的儿童是坏孩子,服从的儿童是好孩子。但是,在蒙台梭利看来,这种观念的根本错误在于:假设一个人在能够服从之前,也就是在他能够接受和遵从另一个人的命令之前,他的意志必须被摧毁。把这一推理运用到智力教育上,那就是在我们能够给予一个人任何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抑制他的心理。

蒙台梭利还认为,服从被视为儿童内部发展的东西,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与他性格的其他方面的相同方式。首先,它纯粹是受策动力所支配的;其次,它提升到意识水平后就一步一步地发展,直到受有意识的意志控制。在儿童的生命中,一旦他有意识地和主动地做出一个动作,表明这种力量已开始进入他的意识,这时他的意志开始得到发展。因为意志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意志只能在服从自然法则中得到发展。在适当的情况下,意志是一种有助于激发生命的力量。

在蒙台梭利看来,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意志,而不是压制意志。我们不仅应该给儿童使用其意志的一切机会,而且应该消除直接抑制儿童意志的阻碍。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儿童意志和服从的关系,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肤浅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傲慢的人。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意志和服从是相辅相成的。具体来说,在发展的次序上,意志是一个居先的重要基础,而服从是在这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服从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的一个正常特征。”(第224页)

4.儿童服从的三个阶段

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一书的“第二十一章 对纪律的一般评论”中,蒙台梭利曾对儿童服从的三个阶段做过一些论述。在本书中,她对儿童的服从又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蒙台梭利明确指出,服从一直就意味着:教师和父母告诉儿童做什么,儿童通过执行他们的命令做出反应。在儿童服从的自然发展中,存在着三个阶段或三个水平。

(1)服从的第一个阶段

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有时服从,但并不是一直服从。这可能给人们留下儿童是任性的印象,服从并不只是取决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良好意志”。儿童的服从是与他偶然达到的能力水平密切相连的。三岁之前,儿童是不能服从的,除非他所接受的命令与他的本能冲动相一致。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自我。实际上,如果儿童还不能服从自己的意志,那就更不能服从某些人的意志。这就是儿童可以有时候成功地服从但并不是一直服从的原因。因此,蒙台梭利指出:“我们把服从的第一个阶段水平概括为:儿童能够服从,但并不一直服从。这似乎是一个服从和不服从相互交织的阶段。”(第227页)

(2)服从的第二个阶段

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始终能够服从,或者宁可说,儿童不再有因缺少意志控制而带来的任何障碍。他的能力已得到巩固,不仅受他自己意志的引导,而且也受其他人意志的引导。儿童能够吸收其他人的意愿,并用他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这是现代教育始终追求的最高形式的服从。一般教师所要求的只是儿童的服从;但是,当儿童被允许遵循其天性法则发展时,他肯定远远超出了这一点,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3)服从的第三个阶段

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并不是停留在运用其新获得的能力上,而是他的服从变成了一种其觉得优越的个性。儿童突然发现自己能够从这种更美好的生活中得到引导,从而激发了新的热情,使自己变得急切地渴望服从。例如,肃静游戏、呼唤游戏就提供了检验儿童意志力的手段。通过这些游戏,儿童的意志力发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此,蒙台梭利指出:“服从力是意志力发展的最后阶段,它反过来又使服从成为可能。在我们的儿童中,服从所达到的水平是如此之高,也就是说,无论教师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能立即服从。”(第229页)

5.儿童混乱无序的三种现象及其特征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混乱无序存在着三种现象,并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1)随意运动的混乱无序

在蒙台梭利看来,这并不是指隐藏在运动后面的目的,而是指运动本身。其主要表现为不协调或缺少配合。运动笨拙的儿童在运动中会表现出其他的特征,例如,行为举止粗鲁、动作忽动忽停、运动摇摇晃晃和大声乱喊乱叫等。但是,一种使早期运动灵巧协调的教育本身将会减少随意运动中的混乱无序。

(2)很难或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真实事物上

在蒙台梭利看来,这是儿童的随意运动混乱无序的另一个特征。儿童的心理喜欢在幻想王国中漫无边际地到处游荡。在用卵石或干枯的树叶进行游戏时,儿童说起来就仿佛他正在巨大的桌子上准备美味可口的盛宴,他可能想象自己长大后过着最奢侈的生活。但是,心理越是脱离其正常功能,就变得越是枯竭。其实,儿童的幻想本身是微不足道的,就如阴影、卵石和干枯的树叶一样。可以肯定的是,脱离现实的漫游的心理不可能得到健康的正常发展。

(3)模仿的倾向

在蒙台梭利看来,这种现象与前面两种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模仿倾向会变得更为敏捷和迅速。这是儿童本身弱点的一种表现,也是两岁儿童正常特征的一种体现。这种模仿倾向是一种意志的表现,但并没有准备好工具,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行为方式,而仅仅是仿效其他人。儿童并没有走在趋于完美的道路上,而像一条没有舵的船在海上随风漂流。在一群儿童中间,这种模仿态度扩散和传播了个体的缺陷,因而必然引起退化的产生。这种退化愈加严重,那要使儿童服从某个人呼唤他们朝着美好方向发展就会变得愈加困难。

然而,蒙台梭利最后强调指出,尽管儿童存在着混乱无序的现象,但“一旦使儿童走上正确的道路,那么由这种混乱无序而产生的各种后果很快就会消除”。(第234页)

6.儿童纪律的形成道路

蒙台梭利对儿童纪律的形成道路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一些富有独特性的观点,具体包括:“自由和纪律的关系”;“纪律通过练习而形成”;“教师对儿童的呼唤”。

(1)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和纪律是相互联系的。在儿童社会群体中出现的纪律是自发形成的。真正的自由是一种发展的结果,而这种发展是在教育帮助下积极主动的发展。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自由和纪律是同一枚奖章的两个面,因为科学的自由能导致纪律。”(第250页)她还指出:“自由中的纪律似乎解决了一个迄今为止未能解决的问题。其答案就是:通过给予自由而获得纪律。这些拥有自由的儿童集中专注力进行他们的工作,每一个儿童都在完成不同的任务中进行吸收;但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个群体,都表现出良好的纪律。”(第177页)但是,蒙台梭利也明确指出:“如果自由被理解为‘让儿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使用或更像是滥用那些可以得到的东西’,那么结果显然只能是:儿童的‘性格偏离’将会无约束地扩展,他们的心理畸变将会增加。”(第180页)

(2)纪律通过练习而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内在纪律是将要出现的东西,而不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当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以及不仅给他提供有益的练习而且帮助他控制错误的某些物体上时,纪律也就形成了。正是通过这些练习,儿童的心灵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整合,因而变得平静、愉悦、幸福和忙碌,从而忘记自我和练习的结果,对奖品或物质奖励不感兴趣。所以,蒙台梭利强调指出:“这些征服他们自己和他们周围世界的小征服者是真正的超人,给我们展示了人的心灵的巨大价值。”(第231页)

(3)教师对儿童的呼唤

蒙台梭利认为,当三岁儿童第一次来到学校时,能够引导他达到有纪律的平静状态和非凡智慧的那种高级力量还处于睡眠状态。在儿童内部,智慧和纪律正等待着被唤醒。虽然压制再一次对儿童起作用,但他还没有完全被征服,或者说,他的心理偏离还没有严重到我们的努力将会是徒劳的地步。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记住,对隐藏在这些十分单纯而又丰富的幼小心灵中的能力提供必要的帮助,并通过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向他们发出呼唤,使他们振作起来。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一种坚定而强有力的呼唤才是对这些幼小心灵的真正的仁慈行为。我们不要害怕摧毁邪恶,我们害怕的只是善行的摧毁。正如我们必须在一个儿童能够回答之前呼唤他的名字,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他觉醒的话,那么就必须强有力地呼唤他的心灵。”(第234—235页)当然,在她看来,解决呼唤问题的具体细节必须留给教师自己来做出判断。

7.可以看到的秩序和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要使可以看到的秩序和纪律出现,教师就要使儿童进行一系列准备练习,同时能够理解儿童的状况。尽管秩序是不稳定的、纪律是非常脆弱的,但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刻,教师必须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一是对所有儿童进行监督;二是对个别儿童进行指导。所以,正确地进行普遍监督和个别指导是教师能够帮助儿童发展的两种方式。对教师来说,在与个别儿童进行交往时,绝对不要忽视整个班级的儿童;必须让所有这些正在漫游和寻找生活的幼小心灵感受到她的存在。而且,在儿童获得注意力和专注力之前,教师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以便使儿童的精神得到自由发展和表现其力量。即使在帮助和服务儿童时,她也必须不停地观察他们,因为在一个儿童身上形成专注力就是像花蕾突然开放一样的微妙现象。因此,蒙台梭利深刻地指出:“当儿童的工作是完美的和增加的时候,就如春天里盛开的鲜艳花朵以及准备在秋天里收获味道甜美和营养丰富的果实的时候一样。”(第241页)

8.奖励和惩罚是多余的

早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中,蒙台梭利就明确提出取消外在形式的奖励和惩罚。后来在《童年的秘密》中,她又指出奖励和惩罚是无效的。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蒙台梭利再一次强调指出奖励和惩罚是多余的。

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通过奖励和惩罚这两股缰绳来引导儿童的纪律和服从。但是,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学校的儿童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是没有组织的。虽然在教师和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明确的关系,但教师绝对不能通过表扬儿童的工作或者惩罚做错事的儿童来干涉儿童。在过去的时代,教师总是给愚笨的儿童套上驴耳朵,对书写不好的儿童打手心。然而,在蒙台梭利看来,即使教师把世上所有的纸都用来做驴耳朵,即使他们把儿童的小手都打烂,这实际上都是无用的。因此,她强调指出:“假设儿童已使自己开始认真工作了,那奖励和惩罚这样的补充措施就是多余的,其只会影响儿童的精神自由,因此,在像我们学校这样致力于保护儿童自发性和以促使儿童自由为目标的学校里,奖励和惩罚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自由地寻求工作的儿童也表现出,奖励和惩罚对他来说完全是不重要的。”(第214页)

(七)“蒙台梭利式教师”的准备

尽管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中蒙台梭利没有列出论述“教师”的专章,但“教师”是她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后来,在《童年的秘密》中,她专门列了“教师的任务”一章(第二部分第一章)。在 《有吸收力的心理》中,她又专门列了“教师的准备”一章(第二十七章)。在这一部分,蒙台梭利主要阐述了“蒙台梭利式教师”的使命、教师通常要做的三个阶段工作、儿童和教师的关系、儿童是爱的源泉四个方面。

1.“蒙台梭利式教师”的使命

蒙台梭利认为,在旧学校里,教师就是一个独裁者,顽固地坚守一些不合理的规则,并接受错误观念和偏见的引导。与之相比,“蒙台梭利式教师”的使命始终是以永恒和正确的东西为目标的。具体来讲,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儿童指明趋于完美的道路,给他们提供教具和消除障碍,并从教师自己可能提供的那些工作开始。教师的责任就是随时随地向儿童学习,并竭诚为儿童服务。作为帮助儿童生活的人,教师应该成为儿童的解释者,而不能摧毁儿童的意志。对教师来说,他应该成为一位活跃敏锐的和充满活力的人,努力了解童年的秘密;他应该学会控制自己,不干涉儿童的努力。在蒙台梭利看来,只有当教师学会区分时,她才能成为儿童的观察者和指导者。

谈到教师训练,蒙台梭利认为,这种训练不仅包括知识学习,而且包括人格培养。此外,就教师和医生相比,两者的必要准备并没有什么不同,医生需要实践经验,教师也需要实践经验。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打算成为一位‘蒙台梭利式教师’,必须采取的第一步就是使自己做好准备。一方面,她必须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她必须清楚了解蒙台梭利式教师和传统学校教师之间的主要区别。传统学校教师往往注意学生的直接行为,因为他知道必须照管好他们和教给他们什么;而蒙台梭利式教师不断寻找学生身上潜在的力量。……当教师开始工作时,她必须具有一种信念,即儿童将通过工作展现自己。她必须使自己消除有关儿童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切先入之见。”(第242页)

2.教师通常要做的三个阶段工作

蒙台梭利明确指出,教师通常要做三个阶段工作:第一阶段是注意儿童的环境;第二阶段是注意如何对待儿童,帮助儿童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第三阶段是注意不干涉正在专心地进行练习的儿童。

(1)第一阶段的工作

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成为环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所有教具都要仔细地摆放整齐,使之美丽、有光泽和完美。对于儿童来说,它们看起来总是新鲜的、完整的和随时可用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不要因儿童坐立不安而造成自己心情纷乱。这意味着,教师也必须是有吸引力的,在仪表上是和蔼可亲的,并保持整洁和干净,镇静而又庄重。因为对于赢得儿童的信任和尊敬来说,教师的仪表是第一步。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尽可能地文雅和得体。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注意儿童的环境是教师的第一个职责,也是她最重要的职责。虽然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如果教师不很好地注意环境的话,那就不会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精神产生有持久效果的影响。”(第243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还认为,教师的仪表构成了儿童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本身是儿童世界最重要的一部分。

(2)第二阶段的工作

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对待儿童的问题。对这些不守秩序的年幼儿童,对这些懵懂无知和变化无常的幼小心灵,教师必须是有魅力的,吸引或“引诱”他们专注于工作。教师必须像火焰一样用其温暖去激励所有儿童,使他们充满生气和受到振奋。但是,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当一个儿童专心致志于他的工作时,教师必须克制自己而不要去干扰他,以免打断他的重复活动或阻碍他的自由发展。”(第244页)不过,当一个儿童干扰其他儿童工作时,教师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就是马上阻止其干扰活动。还有,在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之前,教师可以或多或少做她认为是最好的事情,可以对儿童的活动进行她认为是必要的干涉。

(3)第三阶段的工作

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是最谨慎的。当儿童开始对其中一种教具表现出兴趣时,教师一定不要干扰他,因为儿童的这种兴趣不仅是符合自然法则的,而且儿童开始了一种新的活动周期。不干涉儿童意味着不要以任何方式去干扰他。实际上,教师提供的关爱服务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或者当这种内在需要被发现时,它并不是作为一种帮助,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的和自发的东西。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使教师取得成功的那个重要原则正是:一旦儿童开始专注于工作,教师就表现得仿佛儿童不存在似的。”(第245—246页)在她看来,这正是教师最经常犯错误的一个阶段。

3.儿童和教师的关系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的关系。教师所服务的是儿童的精神,而不是儿童的身体。当儿童的精神表现出它的需要时,教师就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帮助儿童自己去行动、去思考和去决定。这就是教师为儿童精神服务的艺术,一种通过实践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此外,教师通过了解和体验童年的秘密,不仅对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还获得了一种新的爱。这种爱既是对儿童个人的爱,也是对隐藏的儿童秘密的爱。在蒙台梭利看来,为儿童服务,就是意识到为解放人的精神服务。这意味着,对那些为达到这一目的而正在起作用的力量提供帮助。这将是未来社会组织的基础。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当人的精神和智力发展达到其应有的水平时,我们所有‘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第250页)

蒙台梭利还认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是真正的成人之父。如果教师满足了委托给他的这群儿童的需要,她就会看到在社会生活中绽开令人惊讶的鲜花,就会看到儿童心灵的这些表现,并使自己心中充满欢乐。当儿童向教师展现出他们的真正天性时,她也许第一次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因此,蒙台梭利这样写道:“了解童年的秘密,以便使我们按照公正的法则和遵从神圣的旨意去理解儿童、热爱儿童和奉献儿童。”(第251页)在她看来,儿童天性的表现也改变着教师,触及教师的心灵,并促使教师慢慢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在教师觉得自己已经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前,正是儿童促使了他的成长。

4.儿童是爱的源泉

在《有吸收力的心理》的最后一章(即“第二十八章 爱及其源泉——儿童”),蒙台梭利论述了儿童是爱的源泉。她强调指出:“这种心理吸收所有的东西……并使它们在正在成长的人身上具体化。儿童承担这种具体化工作,以实现与他人的平等和使自己适应同他们一起生活。……有吸收力的心理愉悦地接受一切,对所有一切都抱有希望,平等地接纳贫困和富有,接受其同胞的任何宗教信仰、偏见和风俗习惯,并使这一切体现于自身。这就是儿童!如果儿童没有这种有吸收力的心理,那么人类在世界上任何不同的地方都不能达到稳定的发展。……有吸收力的心理构成了人所创造的社会的基础,我们可以在温柔而幼弱的儿童外表上观察到这一点。儿童凭借他的爱的美德解决了人类命运的神秘难题。”(第256页)由此,蒙台梭利向人们大声疾呼:在人类创造的所有奇迹中,必须关注儿童的奇迹。

(1)爱的本质

蒙台梭利认为,爱的伟大情感孕育了所有人的生命。爱的力量觉醒将会触动人的心灵。如果我们想使世界达到和谐,那就应该更多地考虑这种爱。儿童是每个人的温柔和爱的情感的唯一聚合点。只要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十分温柔和亲切。整个人类都享受了儿童所唤起的这种深切情感。每当我们接触儿童时,我们就触及了爱。因为聚集在儿童周围,我们会变得温柔和亲切,就会感受到生命之源所燃烧的生命火焰的温暖。爱并不只是一个理想,爱一直是并将永远是一个客观实在。因此,能够激发爱的潜在力量和揭示爱本身的每一个贡献,都应该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重视。

(2)爱的力量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爱是永恒的。人类创造了一切,但如果没有爱,那将会导致一无所有。但是,这种爱是诞生在我们中间的每一个年幼儿童的天赋——如果儿童爱的潜能得到了发展,或者爱的全部价值得到了实现,那么我们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将是无法估量的。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人类能够使其所接受的这种爱的力量得到升华,并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珍惜这种爱的力量是人类的义务。因为通过这种爱的力量,人类还能够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一切结合起来。因此,蒙台梭利在本书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我们必须研究和利用这种爱的力量,其超过对我们周围的其他任何力量的研究和利用,因为这种爱的力量并不是自然赋予环境的,而是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对爱的研究和利用将把我们引向爱的源泉——儿童。如果人类如其愿望所指引的,希望达到全人类的拯救和团结,那么,这就是人类在他的痛苦和忧虑中必须遵循的道路。”(第2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