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战争:罗马帝国历史回顾与战争起因

东方战争:罗马帝国历史回顾与战争起因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主要叙述4世纪之前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间的战争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揭示4世纪两大帝国间旷日持久战争的直接起因。帕提亚人成功消灭了罗马大军的后援辎重部队,迫使安东尼撤回亚美尼亚,是役罗马的人员损失在两万以上。此时帕提亚的实力已呈颓势,罗马随之计划大规模入侵,但尼禄的死亡及之后的内战使得进攻计划搁置,双方又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东方战争:罗马帝国历史回顾与战争起因

本章主要叙述4世纪之前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间的战争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揭示4世纪两大帝国间旷日持久战争的直接起因。

“帕提亚人”(Parthians)其实是个错误称呼,这个民族的祖先为东伊朗游牧民族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的分支帕耐人(Par-nae)。公元前3世纪中期,他们在首领阿尔萨克(Arsak)率领下由中北亚入侵伊朗高原。[177]这批游牧战士首先占据帕提亚省(当时属塞琉古王国),因而被称为“帕提亚人”,这个称呼本来指当地的伊朗族农耕居民。此时塞琉古王国正全力在西部进行叙利亚战争,帕提亚王国与另一东方新兴希腊化王国巴克特里亚(Bactria)趁机占据了塞琉古王国大片东方疆土。萨尔马提亚人是最善战的游牧民族之一,跟其他草原游牧民族相比,他们在战术上的最大特色在于使用人马皆披挂的重甲骑兵[178],这种战术后来在亚欧大陆广泛传播,从罗马到中国皆能看到类似的重骑兵。[179]帕提亚人固然是勇猛的战士,但并不是优秀的统治者与管理者。他们一直与草原民族保持密切联系,尽力保持其游牧本色,没有尝试与被征服民族有所融合,因而一直被臣民们视为外来者。这种缺乏坚实根基的统治有助于说明何以帕提亚王国的疆土总有很大的变动。

公元前209年开始,塞琉古的安提阿大王(Antiochus III the Great,即安条克三世)为收复失地开始向东方大规模用兵,帕提亚人丧失大部分占领地,退回北方草原,在称臣纳贡条件下保留帕提亚北部地区。但安提阿大王的霸权最终被罗马粉碎(公元前190年),此后罗马利用外交手段极力削弱塞琉古王国,致使塞琉古王多次复兴的努力归于失败,而帕提亚人则趁机恢复实力,在伊朗高原树立起霸权。为帕提亚人奠定帝国基础的是米特拉达提斯一世(Mithradates I),他两度击败塞琉古王,基本上夺取了塞琉古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同时他还向东吞并了部分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领土。至公元前1世纪初,塞琉古王国已经无足轻重,其领土只有叙利亚一隅。不过此时帕提亚还不是亚洲西部的唯一强国,北方的亚美尼亚王国与本都王国都是新兴的强大势力。但这两国先后被罗马击败,公元前1世纪60年代庞培经略西亚,完全粉碎了这两大王国,并把塞琉古王国的残余领土收归罗马。庞培虽暂时压服了帕提亚,但帕提亚作为亚洲仅存的能与罗马抗衡的势力,终于发展成强大帝国。大体上在帕提亚成长过程中罗马一直是间接帮助者,它的这种东方政策不可谓明智,类似的错误会在东方一再重复。

与罗马相比,帕提亚并不是一个组织良好的帝国,它一直未脱离游牧民族本色,国内组织非常松散。帕提亚王能够直接控制的疆域不大,即便是名义上直接控制的省份总督独立权力亦很难驾驭。[180]帕提亚主要依靠在周边建立附属缓冲王国来保证本土安全,作战时大部分军队从仆从国征召。如此的政治军事架构使得帕提亚的军事组织动员能力很弱,难以进行大规模持久战争,同时也难以保证军队的素质与忠诚。因为工程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帕提亚的城墙一般难以抗衡罗马人的攻城武器,加之帕提亚的各方面资源均远不如罗马,帕提亚对抗罗马的战略比君士坦丁的纵深防御更为逊色。这种战略纯粹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机动防御,把大片国土丢给敌人,以机动部队袭扰敌人,当敌人遭到削弱、变得疲惫,补给与交通难于维持时再设法击败或消灭敌人。这样的战略,对本国政治经济的伤害比纵深防御战略更大,而且会以牺牲大量臣民的忠心为代价。事实上帕提亚的战略目的很少完全实现,罗马军队真正被消灭的例子只有公元前53年的卡莱(Carrhae)之战,其余的战争只要在帕提亚境内展开,无论胜败都会对帕提亚帝国造成严重伤害。

公元前53年罗马第一次进攻帕提亚,结果罗马惨败,四万军队约有两万被杀,一万被俘。[181]罗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轻敌,以为仅凭一两个东方行省之力就能征服这个亚洲帝国。帕提亚随即报复,入侵叙利亚,但因为缺乏攻城技术与后勤保障,被罗马轻易击退。[182]公元前40年帕提亚趁罗马内战,以支持共和派为名入侵叙利亚与巴勒斯坦。帕提亚人开始在共和派支援下取得胜利[183],但随后被“后三头”之一安东尼的部将击败,帕提亚副王被杀(公元前38年),帕提亚军队退出罗马诸省。[184]作为报复,公元前36年安东尼率军队从北路越过底格里斯河进攻米底地区。帕提亚人成功消灭了罗马大军的后援辎重部队,迫使安东尼撤回亚美尼亚,是役罗马的人员损失在两万以上。[185]公元前1世纪中后期是帕提亚帝国的最强盛时期,而罗马则政局动荡,内战频繁,因而帕提亚虽然实力远不如罗马,依然能够击退罗马侵略,重创对方。

帝国初期罗马的军事重心在西部,在东方,罗马与帕提亚大体保持和平例外的只有公元1世纪50年代双方为争夺亚美尼亚爆发的战争[186],这场战争以双方妥协收场。此时帕提亚的实力已呈颓势,罗马随之计划大规模入侵,但尼禄的死亡及之后的内战使得进攻计划搁置,双方又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2世纪是罗马帝国全盛期,帕提亚则日益衰落,罗马的几次大规模入侵完全耗尽了帕提亚的实力。规模最大的入侵发生于115年,图拉真率大军攻占美索不达米亚全境,又越过底格里斯河攻陷帕提亚首都泰西封,将帕提亚降为属国。[187]虽然帕提亚不久即恢复独立并收复大部分领土,但再也未能恢复昔日实力。161年帕提亚趁罗马皇帝安托尼努斯去世之机入侵亚美尼亚与叙利亚,罗马随即反击,于163—165年攻入美索不达米亚,越过底格里斯河深入帕提亚腹地并洗劫了泰西封。[188]尽管不久之后罗马因瘟疫而退兵,此次攻击对帕提亚的打击还是非常致命,帕提亚由此丧失了强国地位。

197年,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皇帝率领的罗马军队再次攻陷泰西封,蹂躏了帕提亚最富庶的地区。[189]这次罗马军队没有打算离开,塞维鲁毁灭了帕提亚西北面的附属缓冲国阿狄亚贝尼(Adiabene)王国,将其领土并入罗马。[190]自此罗马控制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长达四百多年,对波斯的战略地位大为改善,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亦由此被称为“罗马美索不达米亚”(Ro-man Mesopotamia)。由于罗马军队的攻城守城战能力远高于对手,帕提亚无力驱逐这里的罗马驻军,此举对帕提亚的国运可谓毁灭性打击。随后帕提亚陷于分裂和内战,216年再次被罗马击败。[191]虽然次年帕提亚再次集结军队与罗马作战获胜[192],但国力已告枯竭,无力再应付内部动荡。220年,帕提亚的附属国波斯(即法尔斯,在伊朗高原南部)反叛,六年后(226年)彻底灭亡了帕提亚王国,建立起波斯萨珊王朝(Sassanid Dynasty)。

罗马在萨珊帝国建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四百年前在帕提亚帝国建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仿。罗马尽力摧毁东方强敌,结果却间接帮助了威胁性更大的潜在敌手,为其成长壮大清除了障碍,其结果是罗马不得不面对更强大的新对手。萨珊波斯人与帕提亚人不同,他们是伊朗高原的本地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密切。他们的最初势力范围大体为古波斯帝国发源地[193],萨珊王族亦自称为古波斯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族后裔。[194]因此与帕提亚帝国相比,萨珊帝国在国内享有更高威望,更易获得臣民效忠,统治基础也更稳固。萨珊波斯人早已文明开化,其统治方式与帕提亚人那种外来游牧民族的统治方式不同,集权色彩更浓厚,政治组织更严密,统治效率也更高。[195]一般而言,萨珊王朝对行省(Satrapy)总督与仆从国的控制能力远超帕提亚[196],昔日帕提亚时代的周边半独立国王现在大多被波斯大王任命的总督所取代。[197]而且萨珊波斯复兴了古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对臣民的精神控制也大大加强。[198]萨珊波斯以古波斯帝国继承者自居,声称要恢复古波斯所有疆土[199],因此在政治上萨珊波斯比帕提亚更具侵略性。[200]在军事方面,萨珊波斯能动员规模更大,组织与装备更好的军队,进行持久战争的能力也更强。加之萨珊波斯军队的游牧色彩较弱,工程技术远比帕提亚人先进,这些因素都极大削弱了罗马军队的传统战术优势。萨珊波斯帝国创建之时,正值罗马开始步入3世纪危机之际,因此东方地区的力量平衡完全被打破。此后约七十年间,总体上萨珊波斯在军事上占据主动,对罗马保持着攻势。

229年,萨珊王朝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Ardashir)率军越过幼发拉底河入侵叙利亚[201],两国间爆发第一次战争。此时萨珊帝国刚刚建立,表面上罗马帝国的塞维鲁王朝正值繁荣和平时期,实力上居于上风。罗马大军随后入侵米底与美索不达米亚作为报复,但被阿尔达希尔成功挫败,双方于232年停战。[202]阿尔达希尔还迫使罗马军队退出亚美尼亚,随后把亚美尼亚纳入波斯势力范围。[203]两年后,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Alexander Severus)死于兵变[204],3世纪危机正式爆发,罗马帝国陷于分裂和内战,东方防线趋于瓦解,波斯趁机开始对罗马采取大规模攻势。241年沙普尔一世进攻罗马,波斯军队展示了以往罗马的敌人从未具备过的攻城能力,美索不达米亚最重要设防城市尼西比斯与东方首府安提奥克相继陷落。[205]波斯军队大肆掠夺,这是罗马帝国建立以来帝国省份首次遭到如此惨重的洗劫。罗马皇帝戈尔狄安三世(Gordian III)率军反击,数度击败沙普尔,夺回安提奥克与尼西比斯,并深入波斯国境。[206]但戈尔狄安死于兵变,罗马的胜利化为乌有[207],双方达成和平各自撤军。[208]

258年开始,沙普尔再次率军入侵,攻占安提奥克。[209]260年,罗马皇帝瓦勒里安(Valerian)率军反击,把波斯人逐出叙利亚。但后来皇帝率领的军队在美索不达米亚陷入波斯军重围,瓦勒里安最后投降。[210]是役为罗马对外战争史上最屈辱的失败,此前从未有罗马皇帝在战争中被俘。取得此次胜利后沙普尔再次入侵,安提奥克再度陷落。[211]但波斯军队带着大批战利品归国时遭到罗马属国帕尔米拉(Palmyra)军队袭击,波斯人损失惨重,部分皇室家眷被俘。[212]263年帕尔米拉军队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大败沙普尔,围攻泰西封。[213]帕尔米拉最早是位于叙利亚东部沙漠的半独立城市,因地处商业要道而致富。罗马为抵御帕提亚进犯而帮助帕尔米拉发展军事力量,使其成为强大势力。[214]帕尔米拉战胜波斯,对罗马帝国并非幸事,这个新兴王国对罗马的伤害更大。帕尔米拉趁着罗马在东方势力衰弱之机宣布独立,经营自己的东方帝国,其军队攻占了罗马大部分东部领土,包括叙利亚和埃及这两个东部最富庶的省份。[215]不过帕尔米拉的兴起对罗马亦有一定益处,它使得罗马与大部分东方事务隔绝,尤其是不再与强大的波斯帝国直接对抗。在此前提下,多瑙河军队与诸军人皇帝可以专注于罗马内部事务,为重建帝国积聚力量。

271年,罗马恢复实力,皇帝奥勒里安(Aurelian)出兵东方,成功击灭了帕尔米拉。[216]到275年,奥勒里安在各条战线均获胜,帝国恢复统一。奥勒里安随即开始筹划向波斯复仇,但他在军队即将出发时死于暗杀[217],奥勒里安虽死,东征计划却并未被放弃。此时亚欧草原骚动起来,两大帝国的北方边境均受到游牧民族攻击。[218]罗马抢先从游牧民族战争中抽身,利用时间差在东方战场上占得先机。皇帝卡鲁斯(Carus)在多瑙河地区迅速击败入侵的萨尔马提亚人,随即于283年率军东进袭击波斯。此时萨珊帝国深陷于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波斯王巴赫拉姆二世(Bahram II)正在中亚地区致力于征服入侵的塞人[219],西线兵力空虚,罗马军队遂一路攻至泰西封城下。然而卡鲁斯突然离奇死亡,波斯人幸免于难,双方议和休战。[220]此战之后,罗马对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统治得以恢复[221],三年后,罗马又完全恢复对亚美尼亚的控制,进而纵容亚美尼亚袭扰波斯。[222]至此东方边界基本恢复萨珊帝国初建时的状态,萨珊帝国对罗马的大规模攻势阶段宣告结束,罗马在东方再度居于优势。

283年战争的屈辱结局显然是波斯所无法容忍的。波斯虽然战败,但军事实力基本未损,可能还因为东部的胜利而有所增强,因此未来的战争遂不可避免。但因为波斯帝国内部发生王位争夺,对外军事行动推迟了约十年。[223]293年,波斯王纳尔塞斯(Narses)战胜兄弟夺取王位,为巩固自己地位,他随即准备对罗马开战。[224]296年,战争正式爆发,纳尔塞斯出兵进攻亚美尼亚,驱逐罗马所立的国王,重新控制该国,随后波斯军队入侵罗马的美索不达米亚诸省。[225](www.xing528.com)

纳尔塞斯之所以选择此时开战,是因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正身陷埃及,忙于进攻僭位者阿基莱乌斯(Achilleus)与多米提安(Domitianus),无暇东顾。[226]但从总体形势看,波斯开启战端并不明智。此时罗马帝国的内部纷争基本平息,正进入戴克里先统治的鼎盛时期,虽然戴克里先忙于埃及事务无法抽身,罗马还是有足够力量应付来自波斯的威胁。东方副帝迦列里乌斯(Galerius)被召往叙利亚指挥对波斯作战,迦列里乌斯追击波斯军队深入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荒野,遭到波斯军队伏击而损失惨重。[227]然而波斯的胜利只是暂时的,一场失败并不能动摇罗马的实力优势。次年戴克里先将大批多瑙河精锐部队投入东方战场[228],迦列里乌斯率军取道亚美尼亚突袭波斯[229],纳尔塞斯大败,波斯军几乎被全歼,大批显贵被俘,其中包括纳尔塞斯的家眷。[230]迦列里乌斯继续挺进,攻占泰西封[231],纳尔塞斯走投无路,只得乞求和平。罗马开列的和约内容如下:

1.波斯割让底格里斯河以东的五省。这五省为:英提莱尼(Intilene)、索芬尼(Sophene)、阿尔扎内尼(Arzanene)、科尔杜埃尼(Corduene或Cordyene)与扎布狄凯尼(Zabdicene)。

2.底格里斯河代替幼发拉底河成为两国新的边界。

3.增加亚美尼亚领土,直到米底的曾塔(Zentha)城堡

4.伊比利亚(今格鲁吉亚)王国接受罗马保护。

5.尼西比斯成为唯一的商贸中心,两国间的商贸往来必须通过这里。[232]

以上条款除第五条波斯略有异议外[233],其余的全部被波斯接受。和约大约于299年签订,纳尔塞斯所获得的回报只有自己的家眷,这个历史上对罗马让步最大的波斯王于301年黯然退位。[234]关于条约的具体内容,至今尚存争议,比如我们不知道英提莱尼与索封尼的具体位置,曾塔城堡的位置也很模糊。[235]不过罗马的大体意图还是比较清楚:亚美尼亚一向是两国间冲突之源,因而罗马希望尽可能将波斯与亚美尼亚隔绝;另外罗马在工程技术方面有相当优势,因此尽量把防御战线推向敌人国土,这样敌人的进攻成本会大增;而战场远离罗马本土,可保证未来战争中罗马边境诸省不被战火波及;第四条是为了控制高加索隘口,保证亚洲诸省安全;第五条是为了方便控制边境贸易和交往,增加财政收益。

299年的和约使得罗马在东方的势力范围达到历史顶峰,罗马能长期控制底格里斯河以东地区,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236]这之后罗马军队驻地深入波斯帝国的心脏地带,居高临下威胁着波斯帝国首都以及波斯帝国的主要经济区,因而罗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与战术优势。罗马在这远离帝国本部的地区兴建并加固众多堡垒与城镇,使之成为难以渗透的战略防御地带,此后数百年间波斯都未能对罗马东部的富庶省份形成有效威胁。

然而,罗马此举在军事及经济层面收益很大,在政治层面却留下了无穷隐患。或许罗马政治家的目光过于专注于政治军事,忽视了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底格里斯河就成为文化与族群分界线,河以东为伊朗族,河以西为闪族,底格里斯河这种文化象征意义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依然存续。现存的萨珊波斯铭文很清晰地描述了波斯人对这一区分的重视:波斯王的称号为“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的众王之王”(King of Kings of Ayans and non-Aryasns),底格里斯河以东为伊朗(Iran,意为雅利安之国),以西为亚述(Assyria)。[237]底格里斯河以东为伊朗民族核心地带,亦是波斯帝国立国之根本,是波斯统治者必须全力维护的地区。相对而言,底格里斯河以西地区是被征服的外围地带,虽然经济地位更重要,但放弃它们并非不可容忍。因此,与一百年前罗马势力越过幼发拉底河相比,罗马势力此次越过底格里斯河,除了在军事战略层面,还在文化与心理层面给伊朗民族带来巨大冲击,此举不可避免会激起日后波斯人的强烈反应。罗马新占领的底格里斯河以东五省皆为公认的传统波斯领土,那里的居民与波斯人同源同种,自居鲁士时代起就忠于波斯国王。因而这五个省份的地位极其敏感,关乎波斯帝国的根基与合法性,只要波斯帝国实力尚存,就一定会尽全力夺回这些领土。罗马此次尽管沉重打击并羞辱了波斯帝国,但未能彻底摧毁其军事能力。罗马既无力完全降服波斯帝国,那么波斯帝国恢复实力就只是时间问题,新的大规模战争同样也只是时间问题。[238]公元4世纪两大帝国间绵延数十年的战争可以说是299年和约的必然结果。与马塞里努斯同时代的古典史家奥勒留斯·维克多(Aure-lius Victor)对此有敏锐的洞察,他将4世纪大规模波斯战争的起源上溯至戴克里先的东方政策。[239]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波斯割让给罗马的底格里斯河以东五省此后地位不明。古典史料中对它们基本没有记载,它们的存在对罗马军事战略似乎毫无影响。因为距离等因素,罗马实际上难以防守这些地区,4世纪时这五省中的一部分可能已经被波斯控制。[240]马塞里努斯提到自己去五省之一的科尔杜埃尼执行侦查任务,依靠的是当地波斯总督的暗中协助。[241]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299年和约不只在政治文化层面,而且在军事战略层面,可能也是不明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