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包容视角下的银行业服务渠道创新

金融包容视角下的银行业服务渠道创新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13年由北京银行和民生银行推出直销银行到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已有93家直销银行,无一例外都是由中小银行推出的。更重要的是,银行在竞争压力下试图以电子服务渠道创新来获客和增强客户黏性,显然只有那些金融知识水平高的客户才具备熟练使用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能力。因此,银行竞争争夺的对象应该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家庭。

金融包容视角下的银行业服务渠道创新

传统的银行服务主要依靠网点获客和营销,但这种服务模式成本高昂,不仅成为偏远地区和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而且也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化时代银行客户的需求(夏棒和杨腾腾,2019)。好在以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技术使得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渠道成为可能,各银行正好利用金融科技的“技术溢出”效应争先恐后“触网”,在ATM机、自助终端机和电话银行之外,开办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其中网点数量不足,经营受到地域限制的中小银行更钟情直销银行[5]。从2013年由北京银行和民生银行推出直销银行到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已有93家直销银行,无一例外都是由中小银行推出的。[6]

与传统的银行服务渠道相比,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将IT领域的技术优势与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相结合,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包括建设营业网点的成本和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芮晓武和刘烈宏,2014)。由此可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银行服务送达“无银行”人群,真正解决偏远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匮乏,家庭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何光辉和杨咸月,2011),并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金融包容水平(王修华和郭美娟,2014)。因此,使用网银等互联网的家庭面临更低的信贷约束(尹志超和张号栋,2018)。对于那些有银行服务的家庭,电子(网银和手机)银行渠道则可让他们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从而节约时间和获得更好的体验;银行也可借助电子服务渠道进行高效率的交叉营销和获客,因此,这势必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

自1999年和2004年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分别推出手机银行业务后,各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银行服务。此后,各商业银行对手机银行不断完善升级,相继推出了更时尚、更前沿的手机银行产品,在手机银行服务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芮晓武和刘烈宏,2014)。尽管如此,各银行并没有完全放弃作为与客户沟通交流主渠道的零售银行网点建设。上市银行网点的数量增长下降,但各银行在推进网点智能化和轻型化转型,尽可能提升客户体验,致力于实现客户从“到店”到“逛店”的转变(李海峰和解超,2019)。银行在竞争中充分整合和重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进一步明确网点定位,让家庭在使用金融服务时有了更多、更方便的选择。综合上述分析,本章提出第二个假设:

H2:银行业市场竞争促进了各银行从供给侧增加服务渠道,特别是改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技术而促进了家庭基本金融服务的使用。(www.xing528.com)

金融包容的难点在于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实现金融普惠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从基本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商业银行来说,向高收入、高金融资产净值的优质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无疑更有吸引力,更能满足其商业性要求。可以预期,在当前我国家庭金融知识和家庭收入分布不平衡的背景下,银行竞争的金融包容改善效果存在异质性。考虑到样本期我国个人存款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能低于30万元人民币,[7]而与衍生产品或股票风险投资挂钩的结构性存款的起点也多在30万元人民币到上百万元人民币,高金融知识、高收入的家庭可能获益更多。更重要的是,银行在竞争压力下试图以电子服务渠道创新来获客和增强客户黏性,显然只有那些金融知识水平高的客户才具备熟练使用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的能力。因此,银行竞争争夺的对象应该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家庭。为此,本章提出第三个假设:

H3:银行业市场竞争对于高收入、高金融知识水平和城镇家庭金融服务的使用的影响更加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