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行为—绩效(SCP)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于银行业来分析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对于银行竞争行为和绩效的影响。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或垄断程度提高降低了大银行之间合谋的成本,进而导致垄断利润的产生。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或行业的进入壁垒越高,企业的垄断势力就越强,垄断利润就越多。市场进入壁垒高的地区银行业市场上,银行的行为更接近SCP的判断,即银行的行为和绩效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由于银行业是受监管最严格的行业之一,其进入市场的管制壁垒高于其他绝大部分行业,[3]实证结果也显示,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负相关(宋玮等,2009),故适合使用SCP的范式研究银行竞争行为(Evanoff and Fortier,1988)。
可以合理地假定地区银行业市场分为大企业客户与中小企业客户两个相互关联的子市场或细分市场,其中中小微企业的数量超过90%。[4]大企业的数量虽不多,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而为数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有相当比例的贷款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即使它们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仍然难以获得贷款,其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在均衡条件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配给,由此造成信贷约束(Stiglitz and Weiss,1981)。
考虑到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可以假定所有银行都掌握传统的贷款技术,这主要指基于财务报表、抵押资产价值等而发放的贷款。[5]这类贷款技术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大企业贷款,但却难以运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和微型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和合格的抵质押物。银行发放贷款时面临信息不对称所致的逆向选择,这会成为银行进入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的障碍(邱兆祥和粟勤,2008)。克服进入障碍需要开发新的贷款技术,这里泛指任何能够更好地识别“好客户”的贷款技术,可以是基于客户经理经验的“关系型贷款”,也可以是围绕核心大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而构建的“供应链金融贷款技术”,以及利用互联网搜集处理信息的“大数据贷款技术”等。[6]开发新的贷款技术需要支付一笔固定成本,包括开发相关系统和软件、组织机构设置、调整与完善考核制度和人员培训等等。开发新技术的成本是固定的,且如果银行退出市场将无法回收,是一种最典型的“沉没成本”(sunk cost)。这种成本是外生的,要进入小企业贷款市场就必须付出这类成本(Robinson and Chiang,1996)。这也就意味着,从人力资源和技术的角度看,大企业客户市场的进入障碍低于中小企业客户市场。[7](www.xing528.com)
鉴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市场更高的进入壁垒,可以合理地推断,地区银行业市场竞争会首先从大企业客户市场开始。银行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服务收费、提高服务质量等等方式来竞争大企业客户。但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争夺大企业客户需要给予的“让利”幅度也随之增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由此提高了贷款的相关成本、降低了贷款收益,压缩了利润空间,这将迫使银行转向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寻求新的利润来源。对智力和阿根廷银行的调查提供了这样的证据,即正是大型企业和零售贷款(指个人贷款)市场利润不断摊薄,才促使银行转向中小企业贷款市场(de la Torre et al.,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