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包容的内涵与金融排斥有关,是金融排斥理念的拓展与深化(田霖,2013)。后者属于金融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指某些地区的家庭和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金融服务(Leyshon and Thrift,1994,1995)。有关金融排斥的早期文献集中于讨论“地理可得性”(geographical access)问题[2],大部分文献认为该问题的根源是金融机构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大量关闭欠发达地区的零售网点,剩余的网点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市中心繁华地区积聚(Kempson and Collard,2010)。然而,对部分群体不使用或较少使用金融服务原因的研究发现,除了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地理位置的变化以外,金融排斥还与金融产品的定价、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营销对象和风险评估等因素有关,由此形成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可得性排斥等多种维度的金融排斥(Kempson and Collard,2010;高沛星和王修华,2011)。
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取向造成了对农户的金融排斥(何德旭和饶明,2008)。部分地区银行营业网点缺乏,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受到地理排斥(李健军和张丹俊,2015)。而信贷宣传、银行营业网点的人口密度能够减轻对农户的贷款排斥(王修华和谭开通,2012)。此外,金融服务使用者自身的因素也会造成金融排斥,如金融素养低下和教育水平不足等(许正道和田霖,2007;田霖,2011;张号栋和尹志超,2016)。但粟芳和芳蕾(2016)的研究发现,从银行服务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根源是供给排斥,特别是价格排斥和营销排斥,同时,田杰和陶建平(2012)的研究证明,信息技术有助于减少金融排斥。此外,破除金融排斥需要改善县域金融基础设施(董晓林和徐虹,2012)。总之,有针对性地解决金融排斥,才能提高金融包容水平(何德旭和苗文龙,2015)。(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