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经营理论基础-城市学概论

城市经营理论基础-城市学概论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蒂布特的研究发现,在真实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并不是单一的。据此,蒂布特认为,城市不会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沿着最佳的路径自然成长。城市政府不仅能够干预经济,而且应当干预经济。在城市之间竞争激烈的制度环境中,建立企业型政府,城市政府角色由传统的管理城市向经营城市发展成为必然。蒂布特的城市间竞争理论奠定了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7]2.城市营销理论城市营销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

城市经营理论基础-城市学概论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城市之间竞争的逐渐加剧,在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方法研究中,就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促销计划(city promotion program)的概念,试图通过对城市管理措施的市场化改革来促进城市资产的市场化利用;同时期,出现了将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事务之中;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动下,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

1.城市竞争理论

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合力所形成的外逼机制,使城市不得不置身于和企业类似的竞争态势之中。1956年,年蒂布特(Tiebout)在其经典论文《地方支出的纯理论》(“A Pure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蒂布特的研究发现,在真实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并不是单一的。从地方到国家各个层级都平行存在大量类似的政府组织。只要经济要素(投资、人口等)和资源在这些组织覆盖的不同社区(Community)内可以自由流动,政府之间就会产生竞争。这些竞争会迫使政府像其他经济组织一样改进效率。据此,蒂布特认为,城市不会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沿着最佳的路径自然成长。城市政府不仅能够干预经济,而且应当干预经济。只有那些善于经营城市的城市政府,才能使自己的城市在“经济战国”残酷竞争中幸存下来。在这方面,一个城市的市长更像是一个企业家,而不是“法官”或“守夜人”,而城市政府的组织和行为也应当更接近于公司。一旦政府进入竞争性市场,所谓“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在城市竞争的环境中,政府同一般的公司没有本质的区别,城市的公共产品,同一个企业内部的公共产品也仅仅是公共程度上的差异。一些原来被认为是外在包袱的公共产品,包括基础教育、安全、法制、环境建设等,现在都内在化了,成为政府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必须的手段,成为政府的自觉行为,与一个企业免费提供售后服务没有本质区别。他并且指出,各城市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必须加强与民间的合作,能够调动民间力量来解决的问题,都交给民营企业;城市集中力量投入到民营企业不做,而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又必须做的事情上。在城市之间竞争激烈的制度环境中,建立企业型政府,城市政府角色由传统的管理城市向经营城市发展成为必然。蒂布特的城市间竞争理论奠定了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7]

2.城市营销理论

城市营销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在他看来,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竞争是全方位的,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个人之间的竞争,行业之间的竞争,更有地区之间的竞争。有竞争就有营销。随着市场营销实践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发现,在城市地理政治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市场营销的规则同样适用,因此便试图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其创新性地扩展转换到城市这一中观层次上,以期为城市经营者提供整体运作思路,为城市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快速发展,提供现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城市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外来投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营销的主要形式是广告;宣传口号、公共关系、旅游机构等是城市营销利用的工具;城市营销的实质是通过宣传城市以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价值增值。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某一城市的各种资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向购买者进行销售,包括一个城市的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等全方位的营销。从市场营销理论出发,在城市营销理论的指导下,就城市经营的思路进行研究,将微观的市场研究方法应用到城市这一中观经济主体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经营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为城市经营者在实践中进行城市管理的改革提供了思路。[8](www.xing528.com)

3.政府再造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了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西方各主要国家都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即政府的系统革命。政府再造不是简单的组织精简和组织重组,而是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服务的品质,并通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国家竞争力。西方政府再造运动中,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分权和“非集中化”,引入市场机制,树立“顾客”意识,赋予政府更大的政治责任,强化绩效考核等措施,使城市政府具备了相当部分的公共支出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决策权,增强了政府的经营意识、成本意识和绩效意识。政府开始积极经营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企业家政府”(entrpreneurial govemment)是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强调用私人部门管理模式和企业家精神来重塑政府和公共管理。重视和利用市场机制,将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以企业家姿态管理城市,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通过“公——私合作伙伴”来推动公共决策的形成和实施,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9]由此提出建立市场导向型政府、竞争性政府、责任政府、顾客至上政府等新的政府经营理念。

4.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的《全球2l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1992年,英国The Urban Village Group提出“在可持续的规模上建设城市”。1993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的行动框架,将环境因素管理纳入各个层面的空间发展规划。1996年全球人类住区报告,提出“适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并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内容包括经济需要,社会、文化和健康需要,政治需要;“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内容包括最低限度地使用或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内容包括城市废物应保证限制在当地和全球废物池可接受的范围内。城市中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非再生资源,历史街区、公园和自然风景区为人们提供了嬉戏、娱乐和接近自然的空间。对任何城市生产商和消费者为获得农产品、木制品和生物燃料而开发的土地,应保证他们可持续的生态足迹。城市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内容。城市经营的实践首先体现在经济层面上,体现在城市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在社会层面上,如何促进资产在城市社会空间中的合理和公平分配,保证不同阶层的居民对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产品”同等的分享权利;在生态层面上,提高环境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从科技、人才、文化、产业、制度、设施等方面,建立城市发展的支撑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提高,成为城市经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