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从产生到知识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增强,知识经济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时空压缩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世纪末期,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多个领域。经济全球化指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和区域的演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和不同层面的城市内部结构重组两个层面。
其具体表现为:
(1)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形成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
(2)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猛发展,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www.xing528.com)
(3)在发达国家出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产业基地,而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普遍衰退,只有少数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
图10-14 Friedmann的世界城市连接关系
Geddes(1915)提及世界城市,世界城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绝大部分都需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P.Hall出版《世界城市》(World City)一书,详细研究分析了伦敦、巴黎、纽约、东京、莫斯科、德尔的莱茵—鲁尔区、荷兰的兰斯塔德这七个世界城市。1982年,J.Friedmann和G.Wolff发表“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论文,提出世界城市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1986年,Friedmann发表“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一文,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提出世界城市7个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所在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这些衡量的指标开始注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市场外扩、功能延伸,对城市国际化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化。
Sassen[1]着重从微观角度即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就是那些能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运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和通讯设施的地点,是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地。全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关键动力在于其集中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使它们具有了全球控制能力。全球城市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金融和特殊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作为产品和创新的市场。
纽约、伦敦、东京是主要的也是真正全球化的城市(尤其是东京的地位明显上升),位于世界城市体系金字塔的顶端。在这个“全球城市三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全面的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它们一起覆盖了世界所有时区范围,由此控制着全球经济系统的运行。全球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会因为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金融和特别服务业的强大需求而进一步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