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本质内容。集聚带来了成本的降低,使得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内集中,城市随之出现。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shall)(1920)提出。集聚带来了两类好处,第一类集聚经济只对产业内部的厂商产生,第二类集聚经济则对当地的产业产生正的外部性,但是只为当地的企业所享有,所以促进了当地的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马歇尔强调“产业氛围”对区域内聚集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马歇尔所说的同一产业的厂商相互毗邻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很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具有较大的规模经济,其最优生产规模往往是单一企业的购买量所不能支撑的。产业聚集区中相同产业的大量企业的聚集可以支持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生产者。第二,雇佣同一类型工人的厂商的集中可以相互提供劳动市场蓄水池的作用,即当一个雇佣者的经营不好时,工人可以在其他的雇主那里找到类似的工作,反之,当他经营好时,又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马歇尔将其概括为“当一种工业已这样选择了自己的区位时,他会是长久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相互从临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得到良好的市场”。[9]第三,厂商之间的地理集中可以促进知识和创新的外溢,很多知识和创新的传播是通过非正式途径的,区位上的相互靠近是创新和技术进步早期传播的必要条件,俄林(Bertil Ohlin)在其代表作《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中,进一步把集聚经济划分为厂商内部的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城市化经济(Urbanizafion Economies)、产业间的联系四大类。胡佛(Hoover,1937)认为,俄林提出的几种集聚经济中,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于理解大工业城市的出现是重要的。(www.xing528.com)
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本质表现,孙志刚(1998)认为主要是使包括信息流在内的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等的集聚和扩散成为可能,以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三次浪潮,使得信息成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要素之一,信息网络迅速构建起新的信息流空间,参与创造新的生产力,直接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原有产业的进一步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