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心圆模式的影响及局限

同心圆模式的影响及局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同心圆模式。同心圆模式发表以后,在美国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赞成和反对的意见都很鲜明。其缺点也较明显,同心圆形状过于规则,没有考虑到城市交通的作用;把人类的竞争行为比作生物群落的竞争,忽视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以外还有文化属性等,因而同心圆模式适用性受到限制。

同心圆模式的影响及局限

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同心圆模式(图3-7)。他在对美国芝加哥城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由于城市人口流动造成城市空间分异,而且这种空间分异随时间变化,提出城市内部的各个功能地域都是围绕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由内到外依次是中心商务区(CBD)、过渡带(又称退化带)、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中产阶级居住区、通勤带(高级住宅区)。

其中中心商务区(CBD)位于城市中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一个城市地价最高的地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中枢。(www.xing528.com)

而过渡带围绕着中心商务区。这里最初是居住区,房屋设施等相对陈旧,加上商业轻工业不断入侵,环境日益退化,居住条件恶化,早期居民逐步迁出。其廉价的租金吸引少数民族(有色人种、犹太人)迁入,使这里成为贫民区。其特征是贫民窟集中,秩序混乱,犯罪率高,所以也被称为退化带。第三环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的住宅区。第四环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第五环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建筑密度低,这些居民往往在市中心工作,每天驾车通勤,又称通勤者地带。

同心圆模式发表以后,在美国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赞成和反对的意见都很鲜明。同心圆模式的优点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市地域分化的规律,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想方法,其理论贡献意义巨大。其缺点也较明显,同心圆形状过于规则,没有考虑到城市交通的作用;把人类的竞争行为比作生物群落的竞争,忽视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以外还有文化属性等,因而同心圆模式适用性受到限制。后来的城市研究者们虽然仍沿用同心圆的形状,却赋予其土地经济学的新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