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学概论

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学概论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岭南地区城市的发展尤较前代突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番禺、徐闻、合浦都发展成为当时著名的城市。与此同时,临淄、邯郸、成都等城市继续保持繁荣,仍为较大的区域性城市。西南地区的成都仍然发展迅速。隋代城市的商业区和居民区都设“市”、设“坊”,在地方郡、县城也皆有“市”。“市”已经成为隋代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从道、州城市分布来看,已遍及全国。与都城的政治象征相适应,其文化中心功能达到极大发展。

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学概论

“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中。《韩非子·爱臣》云:“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成城市。”只有当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感觉到的客观实体,防御功能的“城”与商品交换的“市”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在语言中出现“城市”一词。

夏、商、西周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了商城、洛邑这样规模宏大的都城,同时产生了一批分布密集的象征诸侯地位的城邑,城市的行政职能从此时期开始日益凸显。根据考古的证实,可以确认中国在4000年前的夏朝就出现了最早期的城市。中国最早的城市传说和记载,从现有的史料看是鲧城和禹都。夏朝把全国分为九个地区进行统治,称为“九州”。统治地区主要是山西、河南、陕西三省的范围。夏朝作为一个国家,不仅有了上述国家机构和划分成“九州”的统治区域,因而也有了“九州”的统治中心,首都城市及“九州”的地区城市,就是国家统治体系的载体和象征。[24]

商代的城在古文献中屡见记载,商丘、亳、殷、朝歌等都是商代著名的都城。商代的城也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以下几座:河南郑州商城、河南仅师商城、湖北黄阪盘龙城、山西夏县东下冯商城、河南安阳殷墟。这些城的规模都比较大,而且在城内外都有规律地分布着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商代已有了专门交易的场所——“市”,当时的城市已经具备了城市的功能,手工业发达、分工细、门类多,并且已经有货币被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成为较为完善的城市。由于诸侯的割据称雄,彼此相互征伐,战争连年不断,为了防御而极力扩大和加固城墙。同时,由于生产的发展,商业也在城市中占重要的地位。以齐的临淄来说,它由大、小两城相套,大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约12公里;小城在西南角,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8公里,东西约1.23公里,该城是宫殿区。据《史记》记载,该城居民有70000户,以此估计,人口约在20万以上。[25]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划郡41个,置县1000余个,并制定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城郭制。秦代的都城咸阳位于渭水北岸,水路交通方便,地形险要,人口密集。汉长安原是秦咸阳城附件的一个“乡聚”,公元前206年汉王朝创建后,开始选择在长安建都,起初规模很小,仅仅过了16年,到公元前190年就建成了一座大城。[26]长安城周为65里,汉武帝时又增建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城外建上林苑和建章宫。长安的规模被史学家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东汉洛阳为都城,当时,不仅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城市发展,沿海城市也进一步发展。岭南地区城市的发展尤较前代突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番禺、徐闻、合浦都发展成为当时著名的城市。与此同时,临淄、邯郸、成都等城市继续保持繁荣,仍为较大的区域性城市。

曹操挟持汉献帝从洛阳到许,史称许都。公元204年曹操在今河南安阳东北部临近漳水之地营建邺城。三国时期孙权吴国定都建业,对后世南京城的发展有着开创性的影响。随着长江中下游的手工业、商业发展,建业城市也随之繁荣起来。刘备建立的蜀汉定都成都,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是一片平原,土地肥沃,四周环山,气候温暖。古代有蜀部族在此建立了蜀国。秦灭蜀后,在此建立蜀郡,蜀由部族名转为地名,沿用至今。成都是锦缎的故乡蜀锦远销吴魏。曹丕废汉称帝建立魏,定都洛阳。随后迁数万居民至洛阳。洛阳城坐落于洛水南岸,成为曹魏都城后,洛阳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成都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建业也通过海上贸易,连接了夷洲(台湾)、珠崖詹耳(海南),又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道。建业郊区开始有草市出现。

此时的城市发展往往是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在靠近河流或者物产丰饶的地区进行的规模化的造城运动,人口也主要以迁移为主。

三国之后,我国城市数量迅速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类型、功能更加齐全,出现了不同职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岭南、南方、北方等三方面城市发展变迁显著,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还是珠江流域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中心城市。隋代隋文帝下诏脱离长安,另择地址建大兴城。大兴城总面积达336平方里。其中居民区面积占63.8%,宫廷面积占36.2%。大兴城两个市场皆设于皇城外,东市主要为官僚服务,西市主要为国内外商人服务。城内居住着国内各地商人和波斯阿拉伯商人。大兴城内有较多的寺庙佛教盛行。这些反映了城市的多功能性。隋代,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商业繁华的城市,诸如江都、宣城、丹阳、毗陵、吴郡、京口、会稽、余杭、东阳等城市。西南地区的成都仍然发展迅速。扬州则是大运河南北运输的要道,对外贸易的港口。北方的商丘、清河、沧州、景城、太原、鲁郡也有所发展。隋代城市的商业区和居民区都设“市”、设“坊”,在地方郡、县城也皆有“市”。“市”已经成为隋代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27]

唐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0个道(玄宗时重新划分为15个道),道下设州,共315个州。按行政级别与城市规模相一致的封建等级原则。道治城市规模大于州治城市规模,州治城市规模又大于县城。唐代前期道、州二级城市共计325个。从道、州城市分布来看,已遍及全国。

唐代的都城长安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兴建而起的。并在大兴城的城垣之外兴建了大明宫。长安集中了全国的人、财、物,历经百余年的建设,人口超百万,成为世界中古史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与都城的政治象征相适应,其文化中心功能达到极大发展。隋代肇始的科举制使得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都向往长安,长安还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中亚各国的学者也到长安学习。长安也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汇聚全国商人和商品,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在唐代成为了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唐代的海陆交通都日益发达,使得长安城不仅是当时的国际文化中心,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商业中心。[28]

洛阳在唐代的地位仅次于长安,由于唐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畅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聚会,使得洛阳的发展条件优越于长安。隋初至唐玄宗开元年间,洛阳逐渐繁盛走向极盛顶峰,修筑新城,扩建外郭,唐末五代宋初是洛阳逐渐衰落的时期,也是城市重新布局的重要时期。洛阳盛衰既是唐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此消彼长的晴雨表,也是唐末五代宋初政治、经济、军事重心变化及转移的分水岭,南方和北方城市格局的变化也能从洛阳城的修建中透出关键信息。唐末五代宋初,政治权力更迭,经济重心南移,城市修建的重心也发生地域性转移,南方有些中小城市发展势头强劲,显露出城市成长的新因素。南方城市发展比较快又比较典型的是扬州和益州。扬州南临大江,北接黄淮平原,位于南北大运河的枢纽,长江、运河交汇于此,是江淮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海盐贸易中心。由于扬州是商业城市,故夜不闭市,相当繁华。成都的商业也非常发达,人口规模曾达到50万人左右,时人有“扬一益二的说法”。(www.xing528.com)

唐朝城市数量多,分布广,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天下太平,经济繁荣,另一方面是因为水上运输条件的改善。水上运输是古代的主要通道。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沟通南北广大地区,又经洛阳沟通了西京长安,推动了全国物资、文化交流和各地城市的繁荣。

五代十国时期,混战与分裂使得北方城市受到严重破坏,黄河流域居民遭受严重灾难。南方城市则有了普遍发展。而且还涌现了杭州金陵和福州这样一批大型城市。

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发展在诸多方面超过了前代,由此为宋代城市超越前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宋的东京汴梁(即今日的开封)是当时全中国最宏伟壮丽的城市,超越了前代任何都城。宋朝定都汴梁是因为漕运已经成为封建政权的经济命脉,而汴梁城跨汴河,是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的交汇点。东京汴梁的由3套城墙、3套护城河、33座桥梁、4条御路纵横交错构成城市的整体结构。4条御路形成“井”字形城市干道系统布局结构,对后代城市规模影响很大。汴梁的坊市制崩溃,形成了开放式结构,市场的开放时间也超越前代,既有日市、也有早市和晚市,成为一座国际性贸易城市,日本、朝鲜、印度、越南、阿拉伯、南洋诸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都是开封商客。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当时开封的繁荣景象。

北宋末年,中原沦陷,赵构即位于河南商丘,史称南宋。随后,他逃到江南杭州,改杭州为临安行都。从此,临安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150年之久。当时的临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宋金对峙时期逃亡南方的北方官员、文人、手工业者、商人及民众的聚集之地,繁荣时期南宋临安城区人口实际达到62万人。[29]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海外贸易活跃,港口城市泉州、广州和宁波也迅速发展起来。

宋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发展重心从关中地区、中原区域向江南、岭南转移;城市内部限制市场开设时间和地点的“坊市”制打破,市场范围扩大,时间灵活;对外贸易繁荣,沿海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部娱乐场所繁盛。中国城市史延续到宋代,城市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突破了只重视城市的政治中心功能的限制,开始全面重视城市交通、设施、居民生活、商业活动的需要。

辽、金、西夏王朝与北、南宋王朝相对峙,是在中国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在中国城市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城市分布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县、宁城县、银川、哈尔滨等地。其中金海陵王完颜亮于公元1151年开始仿汴京城市和建筑图样,建设中都,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中都,这是北京城区正式成为一个王朝都城之始。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并于公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自成吉思汗至顺帝传15帝,历时163年。元代南北运河全线开通,陆地站赤驿站发达,海外贸易繁盛,全国最大的城市多是商业城市,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是泉州。元代统治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局限了他们的眼光,因此,没有延续宋代城市全面建设的趋势,再一次把北京建设为重视政治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的皇城,并在明、清延续下去。元代海上贸易崛起,沿海涌现出新兴城市,上海得到了极大发展。[30]

明代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出现了较大的城市,综合性大城市有南京、北京和开封。明朝在南京建都时间有53年,基本结构由皇城、应天府和外城三重构成。南京城的建设立足防御,呈不规则形状。应天府城周长67公里,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巴黎城周长还长8里多,建筑以砖石建筑为主,城内商业、手工业发达。明代北上攻占大都后改名为北平府,之后受封于北平的四子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攻下南京后,升北平为北京,改北平为顺天府。北京之名始于此。明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变化主要表现为:变更元大都城区范围,开安定、德胜、宣武、正阳、崇文门;改土城墙为砖墙;兴建宫殿,如今故宫中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以及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天安门天坛均为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内庙市和集市非常发达。明代除两京以外,比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江、浙、闽、广诸省。工商型城市有杭州、苏州、扬州、临清、济宁州、天津、通州、武昌芜湖、上海、南昌、吉安、西安、成都、汾州、太原、仪真(征)、常熟和汉阳等,对外贸易型城市有广州和海澄(月港)等;边塞城市有大同、宜府(今河北宜化)、辽东(今辽宁北镇)、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兰州、宁夏(今宁夏银川)等。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镇市”,如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佛山镇、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颜神镇、湖广的汉口镇,都是与城市没有什么两样的著名大镇。[31]明代上海作为城市发展阶段而言进入了它的童年,上海在元代成为海上运输船的集散地,到明代,由于各地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活跃,雇佣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上海贸易日盛。[32]

1644年,清世祖率清军入关,占领了北京,随之迁都北京,确立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北京成为清代统治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康乾盛世时期,农业发展迅速,促使农贸市场出现,如上海棉花市场的繁荣,手工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迅速。随着漕粮北上和芦盐南下,天津城市也得到迅速发展。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在繁华的大城市,如北京、杭州、苏州、扬州、广州、江宁(南京)、佛山等城市行商坐贾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城市发展非常繁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