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策略多元性及文化意义

解决策略多元性及文化意义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族的葬礼成为以“礼”为核心的孝道文化的系列仪式和展演。《礼记》有关丧礼的记录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儒家文化。在丧葬活动的全过程中,以这种方式解除了死者至今为止的物质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在很多民族地区,葬礼的第一天甚至整个葬礼期间,社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程序全部中断,葬礼成为社区内所有家庭都要参与的公共性事件。丧葬礼仪对于社会交往的意义也是较为重大的。

解决策略多元性及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族的葬礼成为以“礼”为核心的孝道文化的系列仪式和展演。孔子特别注重把“葬”与“礼”联系起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人们只有把“礼”贯彻到死,才算是尽善、尽孝、尽礼也。《礼记》有关丧礼的记录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儒家文化。这些记录和诠释包括服制轻重据血缘亲疏,饮食起居现悲哀情思,神态表情显真情实意,节哀顺变明分寸尺度等等。从《礼记》所规定的繁缛琐细的治丧过程可以解读出儒家以亲情血缘为轴心的“重死”思想和主张。[62]

到了现代,汉族社会的葬礼,除了文化上对孝道的演绎之外,也成为围绕死者与相关生者的社会关系、权力、利益重组的舞台。丧事中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财产继承人和在家庭及社会群体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中作为家长、长辈的继承人,来确保对死者地位的接替,并到达无摩擦地形成权力与威信的交换。死亡的本身对于这一接替过程是不完全的,还要通过把尸体描绘成污秽、恐怖的,以此引起人们的恐惧和与后人的社会隔绝,从而极大地使死者的个性失去价值。在丧葬活动的全过程中,以这种方式解除了死者至今为止的物质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事实上丧主力图掩盖他对遗产的物质需求。通过公开宣布愧疚与悲哀,来显示他自己的道德品质,显示了对死者的尊敬反过来又给了“面子”,提高了威望,从而增加了象征资本的积累。[63]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汉族葬礼演绎的是的人伦之礼、社会关系与资本,相对的,少数民族诸文化系统中葬礼演绎的内容就更加多元。就葬式而言,汉族以土葬为主,少数民族除土葬外,还有火葬、水葬、树葬、天葬等等。有的民族只有一种葬法,有的民族多种葬法都具有。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序都明显地表现出地方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如藏区藏族有天葬,沿海地区汉族就没有实行天葬的习俗。布朗族人寨子都有自己公共的葬墓区。信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讲究的是速葬,家属会马上通知所有亲友。怒江独龙族大多在第二天就进行埋葬。

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的丧葬仪式,根据死者不同具体情况,其方式各异,一般实行土葬。早年没有棺材,人死后在地上挖一长方形的坑,四周用厚木砌成槽子,将尸体放在其中用土埋上。但隆冬狩猎死于山中的人,就以桦皮或树枝裹尸体架于树上,待二、三年后埋葬。小孩子死后不埋葬,用桦皮将尸体包扎其中,夹在树杈上。人们认为:儿童灵魂小,如果埋在地下灵魂出不来,恐怕以后不再生小孩。清中叶以后,鄂伦春族地区有些大村庄成了城镇,有了木匠铺,人死后买棺材或买木板做棺材,放尸体于其中埋在地下。人死家中后,将尸体停放在室内地上搭的木板床上,使死者的头朝门外,脚向里边,并用绳子将两脚紧紧捆在一起,用黄纸或黄布将尸体盖上,并将猫狗拴起来,不让它接近尸体,据说免得尸体“借气”而“起尸”。有的在盖尸体的黄布或黄纸上拴一条细绳,其一端放在停放尸体的床旁边盛满水的碗中,是让死者灵魂喝水之意。在死者头前放一桌子,其上摆上馒头等祭品,并焚“僧其勒”香草。桌子两侧各放一木盆(以后改用瓦盆),一盆内烧纸,另一盆盛着稀饭汤。当吊唁的人们在盆内烧纸还未等纸尽火灭时,使用另一盆内饭汤将纸火浇灭,让死者灵魂花钱、吃饭均留有余地。有的吊唁者用糕点、果品、狗肉、鹿肉、烟荷包、毛巾等物做祭品,并祭酒三杯行叩首礼,以示哀悼。[64](www.xing528.com)

分布在西藏错那县和墨脱县的门巴族的葬礼表现出分明的地域性、多样性特点。就葬式看,据载门巴族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还有少量的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复合葬,如先屋顶葬、后水葬的二次葬;先土葬、后火葬、复次水葬的三次。葬式的选择具有如此多的区别,但在出殡前对尸体的处理及仪式却基本一致:人亡后,将尸体绑成特定的姿势,为死者设置灵位,摆放供品,停尸数日(停放期长短各地有别)。尸期间,延请喇嘛念经做法事,择定安葬方式、出殡时辰和葬地方位,并确定背尸人和尸体出屋方向。有时尸体不能从大门出而只能由窗户运出,借此迷惑死者灵魂不识返回路径。[65]

葬礼的出现,对于很多民族社区来说,意味着一个制度性中断点的出现。在很多民族地区,葬礼的第一天甚至整个葬礼期间,社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程序全部中断,葬礼成为社区内所有家庭都要参与的公共性事件。在西双版纳的傣泐人村寨,葬礼开始的第一天,全村所有的生产生活全部停止,每户人家派一人到死者家中祭奠和帮忙。按门巴族的风俗,村人死,整个村寨都要停工一天,不能砍树、除草和出猎,全村人都要来祭吊。每家每户都会送来食物,用“邦穷”盒(一种门巴族特有的竹编手工艺品)盛放送到死者面前,同时供上一个“章嘎”(一种西藏银币)。其时,守灵人中有专人大声道:某某人家送东西来了,饭是给你吃的,钱是给你用的,好好保佑村人吧!

丧葬礼仪对于社会交往的意义也是较为重大的。一家有人去世,其亲朋邻居都要来吊唁,而邻居们还要用劳务的形式帮助办理丧事。吊唁者们的礼品、礼金、劳务以及各种形式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公开的社会交换,不仅表明各个家庭对于加强共同承担义务关系的需求,[66]而且参加集体性的丧事活动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67]例如生活在云南省西南地区的佤族,在老人去世的当天,其亲属一般都要杀猪、牛做“克来”超度亡灵,“克来”的意思近乎汉族的“道场”。杀好猪后,按规矩得将猪腿送给死者的兄、弟和舅父,先由弟弟送给哥哥,哥哥再送给父亲,父亲送给伯父家的幼子,伯父家的幼子送给长子,长子再送给伯父,伯父又送给弟弟,成一个圈圈,佤语叫“贡比啊”,即“簸箕圈”。这个送猪腿的“簸箕圈”,也可以说是低族父系家族的“维系圈”或“联络圈”。[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