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葬礼作为文化解决策略

葬礼作为文化解决策略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葬礼是一件文化主导的生物-社会事件。人类以外的生物世界中很少存在葬礼。有意思的是,这种原始的葬俗又恰好体现在“葬”字的古字形当中。《说文解字》又说:“古葬者,厚衣之以薪。”在这样的观念下,这样一来,先民就不再随意处置尸体,而是开始讲究葬式,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尊崇感和敬畏感,或者厌恶感和唾弃感。这种观念导致了逝后立即招魂和下葬时广泛采用的尸体防腐技术及深掩土内的丧葬方式。

葬礼作为文化解决策略

葬礼是一件文化主导的生物-社会事件。人类以外的生物世界中很少存在葬礼。即使在人类社会中,葬礼也不是一件自然的存在。死,对于原初人群来说,并非是什么特别悲哀的事。人死之后,也无需对尸体进行什么特别的处理,只要草草掩埋,随意抛弃即可。《孟子·滕文公上》载:“盖上古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周易·系辞下》中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于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吴越春秋》也载:“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可知原初人类只是把尸体弃于荒山野陌,盖以草枝树叶,既没有积土的坟墓,也没有植树为标记,当然更谈不上守庐服丧的礼制。有意思的是,这种原始的葬俗又恰好体现在“葬”字的古字形当中。许慎说文解字》上说:“葬,藏也。从死在草中,‘一’,其中所以荐之。”其中,“死”即“尸”字,“一”指抬尸用的木板。《说文解字》又说:“古葬者,厚衣之以薪。”[60]

葬礼的改变,与原初人群灵魂观念的产生有一定的关联。灵魂既然可以不死,那么,人死之后仍如生前,知冷热,明亲疏,辨善恶。在这样的观念下,这样一来,先民就不再随意处置尸体,而是开始讲究葬式,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尊崇感和敬畏感,或者厌恶感和唾弃感。人们发现两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已经在死者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并且有石珠、骨坠、钻孔兽牙等装饰品随葬。这显然是灵魂不死的最初表现形式。仰韶文化中,出现了不少瓮棺葬,瓮棺上凿有小孔。有学者推断,这些小孔正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灵魂不死的观念推导出阴间与阳间并立的观念,人死后可以在阴间过与阳间差不多甚至更好的生活。同时,“形”与“神”或“身体”与“魂魄”有对应的关系。人在死后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复活的,但前提是尸体与魂魄在分离之后再次实现合二为一。这种观念导致了逝后立即招魂和下葬时广泛采用的尸体防腐技术及深掩土内的丧葬方式。[61](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