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致远秋思:诗人心境随季节变化,感悟久伴心灵

马致远秋思:诗人心境随季节变化,感悟久伴心灵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秋天的黄昏,大名鼎鼎的诗人马致远正在古道上行走。美丽的风景令人陶醉,使得马致远暂时忘记了离家的伤感。离家的日子里,马致远从黎明走到深夜,从初春走到深秋,就这样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在外漂泊了几十年,马致远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这又是一个秋季,秋风袭来,同时也侵蚀着马致远的心。今天,对照一下马致远的这篇元曲,就不得不服气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的也是这个方法。

马致远秋思:诗人心境随季节变化,感悟久伴心灵

秋天的黄昏,大名鼎鼎的诗人马致远正在古道上行走。在这秋风萧瑟、北雁南飞的秋季,诗人心里不禁升起了一丝凉意。他的内心思绪万千,离家的一幕又涌现在眼前……

年轻时,马致远满怀壮志地离开家,他挥手告别母亲,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自信满满地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在那时,他已经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这辈子一定要考取功名,为国为百姓作贡献,也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那天,天气很好,蔚蓝天空下,几只刚刚北归的燕子飞来飞去在筑巢,让他想起了两句杜甫的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成行的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柔和的阳光,从茂密的叶缝中争先恐后地投下来,形成十分有趣的阴影。远处的山坡上,绿草茵茵,淡黄色的野花星星点点地随风摇曳。

美丽的风景令人陶醉,使得马致远暂时忘记了离家的伤感。

离家的日子里,马致远从黎明走到深夜,从初春走到深秋,就这样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在外漂泊了几十年,马致远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

路变得无比漫长,马致远带着失意的痛楚,又时时刻刻地想念着家乡,心里无限凄凉。

这又是一个秋季,秋风袭来,同时也侵蚀着马致远的心。

独自行走在异乡,马致远牵着那匹与他朝夕相处却骨瘦如柴的老马,不知过了多久的流浪日子,这匹老马与诗人一样疲惫不堪。诗人与马缓缓前行,只希望可以在别人家中借宿一宿,但望着漫漫长路,想问一句路的尽头在哪里?正如诗人的心境一般,过了今日,不知是否还有明天,唯有走一步算一步。

不知不觉,诗人牵着老马到了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望着那几根枯枝,想到老树曾经的花样年华,而如今却已黯然无色。那藤早已枯萎,看上去,多么弱不禁风。而当年,它的生命力多么旺盛!因为靠着树,它成长得十分迅速,攀缘得十分高。而如今当它老去,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死去。归巢的鸦鸣打破天空的寂静,单调,刺耳。

继续向前,看见一条潺潺流水、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平,十分简陋。哗哗的溪水,自由,欢畅,无忧无虑。听着流水,诗人惆怅的心情也渐渐消释。

夕阳西下,天空中飘着几缕袅袅炊烟,仿佛带着饭菜香飘来。诗人回头一望,薄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身影。

诗人的心中轻轻疼了一下,忽然间湿了眼眶。看眼前,一派安逸闲致的田园景;低首叹,自己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孤身天涯断肠人。漂泊羁旅的游子啊,纵有老马陪伴,却体味不出一丝温馨。在遥远故乡的我的亲人们哪,彷徨无助的游子之悲,你们可曾体会到?

家人,还在那遥远的故乡。

只有一位断肠人,流浪到远方。

经典溯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藏在故事里的写作秘籍

故事解读

“枯藤”“老树”“昏鸦”等画面,组合成了《天净沙·秋思》,难得的是,这首元曲的每一个画面,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www.xing528.com)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的感情是凄凉黯淡。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却是安闲温暖的色调,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迷茫悲凄,这使画面富于变化,而意境仍是和谐统一的。

第四句再把这幅图景置于“夕阳西下”的凄凉背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把前面各个画面连成一体,使景语皆成情语,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元曲妙语天成,前三句每句三个名词组成画面,融情于景,流转自如,毫无斧凿痕迹,“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高手心法

每当作文本发下来,同学们最怕老师说:“不要记流水账”“语言干巴巴的”“没有真情实感”……有时同学们还真不服气:“我不是写得很仔细吗?”今天,对照一下马致远的这篇元曲,就不得不服气了。原来,我们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有内容,还要融入感情呀!这种有感情的文字,从哪里诞生的?从观察的时候就要融入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使文章感动读者,首先在观察时就要带着情感。

所谓“融情观察法”,就是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带上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这是一个高手秘诀,难度系数有点大,所以,我们还是来看看例子:

一、融情观察法,如何选景

大自然中一景一物都可以融入感情,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景”或“物”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景物被人带着情感进行观察,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感情色彩。

例如朱自清散文《春》,通篇写景,又通篇渗透着情。“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里是用比喻、拟人写春天景色的绚烂多姿之美,使人如临其境,赞美之情一读便知。

二、融情观察法,如何融情

如何将观察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感情?有四种不同的情形:

1.以乐景写乐情。这里的“乐景”指的是一切美好的景色,“乐情”指的是快乐、愉悦之类的感情。如一位同学写《家乡的小河》,他写道:“春天,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儿哗哗地从我家门前流过。这时你会看见清澈的河底里,有几块带有图形纹样的各色石头光滑如玉。”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2.以哀景写哀情。“哀景”指的是凄凉、肃杀、灰暗的景物,“哀情”指的是忧伤、悲切、消沉之类的感情。在鲁迅的《故乡》中,他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往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读到这里,不禁备感压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的也是这个方法。

3.以乐景写哀情。把美好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情形成对立,以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作者悲伤的思想感情。如一位同学写《考试之后》的情景:“天空明亮蔚蓝,却让我感觉有一丝刺眼;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唱着欢乐的歌,我已经无心聆听。”景物越是欢快,心情越是糟糕。

4.以哀景写乐情。在巴金的《灯》中写道:“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进,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景物越是黯淡凄迷,心情越是昂扬振奋。

思维拓展

花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通的一种事物,可在古诗中,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欢快;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也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伤……

花本没有感情,正因为诗人注入了感情,这花的世界,才这样五彩斑斓,富有情趣

有了感情,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才会有“爱”这个字的出现,也同样让这个世界富有神奇的一面,不至于单调,每天才会有那么多感动出现。

感情是人类独特的源泉,我们应珍惜每一份感情,用心感受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