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共同体的核心是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它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人生信仰、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的复杂整体。它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差异性等基本特征。人工智能时代在现代课程观念下,共同体文化应当形成三种氛围:关怀生命的氛围、理解的氛围、创新的氛围。
首先,关怀生命是师生共同体根本的文化氛围。事物的价值最终都与人的生命存在及成长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诠释教学的价值,就是师生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重视人的价值,不过是在群体层面进行阐述的。今天我们将个体的生命价值放在共同体的语境下进行阐述,便发现它获得了新的意蕴。师生共同体根本上是要建构一种氛围,让学生恢复自身生活的本然状态,并高度肯定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为不同个体的发展提供支持。
其次,理解是师生共同体文化共享的前提。理解包括对他人的理解和对自己的理解,理解他人是协作学习的前提,要深入他人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去看待其认识和选择。在师生共同体中我们更强调对他人的理解,特别是教师基于每个学生文化背景的理解,事实上理解还包括个体对自身的理解,这与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以贯之的。没有对自身经验的认识与反思就不可能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师生共同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必定要经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及促进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需要理解自己,教师更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教师在师生共同体中的作用就在于反思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因为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学生自己找到新知识在个人经验中的生长点,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师生共同体要建构这样一种理解氛围,即个体之间的相互包容与个体内部的和谐发展。(www.xing528.com)
最后,创新的氛围是师生共同体成员走向卓越的必要前提。师生共同体要建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的课堂文化,实现从守成性、维持性的课堂文化到创造性的课堂文化转变,从注重课堂的文化传承功能到注重课堂文化革新功能转变。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心理学家纷纷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1926年,华莱士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包括准备、沉思、灵感或启迪、验证四个阶段。基于四阶段论审视何谓创新的氛围,就是让个体在师生共同体中处于可以引起沉思、激发灵感并鼓励验证假设的环境,并提供充分学习资源支持。个体之间应相互对话而非相互否定,个体的答案应受到尊重而非漠视,解决问题的动机应得到保护和支持而非阻止。只有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学习者才能有创新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