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会自然形成,需要教师、学生双方的主动适应。事实上,即使在虚拟环境下,师生关系的教育价值也是存在的。部分研究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是基于一种虚拟的师生关系,难以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教育特性。其缘由就在于:在虚拟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原有的、传统的身份,不同于真实场景和真实社会中的师生关系。既然网络环境中不存在真正的师生关系,也就无法反映出教育特征。上述论断只抓住了网络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差异而忽略了共同点,只关注到共性而忽略了个性。网络社会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学生的社会角色在这里仍然成立,关于师生关系的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学习科学的透视在虚拟环境中仍然成立,师生面临的是“顺应潮流”而非伦理学、社会学角度的颠覆。要建立起网络时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认知来源。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正切合了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尽管这一古训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难以从观念上承认学生在某些特定问题上实现的文化反哺,对来源于学生的信息表示质疑。如此学生会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与教师交流的欲望,没有了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荡然无存。所以观念上的认同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
其次,教师要将自己的权威建立在广博而不断更新的知识基础上。常言道,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在今天显然不适用了。但它说出了一个道理,教师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扎实程度。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不论有多少“水”似乎都不能涵盖学生的需求,今天的教师需要的不是“深潭”,也不是“汪洋大海”,事实上让教师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智者”是极难实现的。今天的教师应该是一条不断更新的“溪流”,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如果教师拒不接受新鲜事物,抵制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无益于教学本身的同时,终将有损教师应有的权威。(www.xing528.com)
最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依托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少教育工作者对于虚拟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存在认识上的模糊甚至是误解,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做到身份无差别,完全依学生的兴趣交流。这就造成了沟通的核心问题过于游离,教育意义弱化,通俗地讲就是出现了太多无意义的互动。真正的民主、平等不是无原则认同或无选择沟通,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真诚协作,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教师、学生之间应该是认知发展水平高的一方引导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一方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学生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用自己获得的资源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平等与民主贯穿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